作者:高永南     

 

  说到澧县的古老建筑,人们十有八九最先想到“八方楼”,二三十年前进县城,老远进入行人视线的就是它。它是旧县城最高建筑,是旧县城也是新县城的标志性建筑。清同治年间编篆的《直隶澧州志》图考篇排名第一的绘图景观是它,民国二十八年(1939)版的《澧县县志》封面绘图主景是它,1990年新版《澧县志》封面还是它朦朦胧胧的剪影,2005年编撰的大型文史丛书澧州文化之旅《澧州揽胜》封面也是它的彩照。值得推敲的是,《澧县志》封面为何如此处理,笔者猜测因为当时它以及它周围已破破烂烂,难以取景入画,只得将它模糊化。《澧州揽胜》用的却是老照片,现在早已照不出这样比较漂亮的图片了。  《澧县志》文物保护篇: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第四位的是八方楼(前三为文庙、余家牌坊、花瓦塔)。另在名胜古迹篇里这样介绍它:又名遇仙楼、澧浦楼,位于县城东南隅城垣上,建于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系三层木架结构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全高20米,底径14.17米,由24根圆柱支撑。粱枋雕龙、凤、花草图案。楼顶为三重檐攒顶式,布绿色琉璃瓦,顶端置葫芦瓶宝顶,每层檐转折处翼角高翘。内置旋状木梯,游人拾级而上,可揽澧城风光。

  遇仙楼之称,来自州志记载:“宋乾道中,太守乔逊遇吕仙(洞宾),构此。”后俗称八方楼,是为其平面呈八方故。而文人骚客多称其为“澧浦楼”,是因登高眺望,澧水“出肘下如带”,故用楚辞名句“遗余佩兮澧浦”而定名为澧浦楼(张振汉《咏澧对联撷英》)。此外,还有“奎星阁”一说,现址上的遇仙楼早已毁于战乱兵燹,清中叶重建文庙时,曾在其东侧建有一附属建筑,名叫奎星阁。古人以奎星主文章,二十八宿之一,取文运昌盛之意。大约在同治年间,因修复东城一带景观,便迁建奎星阁于遇仙楼旧址。

《澧县县志·景物志》载:遇仙楼倚城临水,水曰沧堰,亦称东府堰,周围亭台楼阁掩映在花木扶疏的园林之中。池沿植柳,池上有曲桥(遇仙桥),池下有神鲤,“每游泳时,则波纹如绣。且柳漪罥风,荷声袭月,仙楼倒影,清笛远音,最足人生遐想”。它与澧州城外八景之兰江绣水、仙洲芳草、凤堰水月及多安桥、东城楼景观构建成澧州最具人气指数的游览风光带。

  民国初(1912)澧州镇守使王子豳在此创立“九澧联立组武女师”1916年更名省第二联合女子师范,1931年又更名九澧联立女子师范,1944年成立九澧联立中学,直至1952年7月学校它迁,遇仙楼辟为澧县曲艺馆,成为人民大众休闲场所。那时节,楼堞上下,往来络绎,听书对弈,品茗谈天,清风徐来,飘飘欲仙。1950年代中后期取缔茶馆酒肆等休闲场所后,此楼一直闲置。1967年笔者从老远的毛里湖来县城慕名登临遇仙楼,记得这一带还是渺无人烟的防洪大堤(外侧),此楼空空荡荡,可以随便进去、上下。1973年黄沙湾、文良制堵口,仙眠洲南侧另筑防洪大堤后,八方楼一带才逐渐演变成现今模样。

  澧州志》载:“1957年及80年代初,相继两次维修八方楼,将八方楼基脚升高1米,与城墙同高,换盖绿色琉璃瓦,新制格门花窗,楼角重安风铃,经过油漆彩绘使其恢复原貌。”离最近一次维修过去了25年,当年曾一同维修过的文庙已于去年11月以前修缮一新。而损坏更为严重确是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八方楼的抢救维修至今还没真正列入相关部门的议事日程。这里我负责任地把自己多方了解到的情况披露如下:

  1988年文管所(文物处前身)专家发现八方楼北面一根大立柱已腐朽一半,找到替换大圆木后因无钱而作罢。当时测得楼体向东北倾斜30多厘米,只作过简单支撑处理,现在还在逐渐倾斜。立柱、楼板大部腐朽,格门花窗肢离破碎,油漆彩绘全部脱离,中央宝顶亦缺损半边……

  1990年城关中学强行在仅距楼基8米处建办公大楼,和沧堰更是零距离接触(两者均为文物保护单位,按保护条例距离至少20米)。1995年沧堰又被该中学基建填埋一部分,后被文管所负责人制止。

  2001年7月8日县政协牵头筹备八方楼维修,文物处按指令负责先期调查八方楼及周边相关情况。后者不久呈交《八方楼、月台城楼住户情况调查及有关问题思考的汇报》、《八方楼景区规划范围内房屋调查表》。

  2004年初县经济工作会议,将八方楼维修列入当年为百姓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一。

  2004年底,县长责成文物处负责人再次调查了解八方楼现状及维修设想等事宜,后县长在办公室专题听取熊主任汇报。

  2003年月日,列入县文物保护单位的修建于宋代的宜万乡花瓦石拱桥坍塌,当地百姓纷纷传说,一两公尺高的石拱垮塌时激起的波浪高达丈余,隆隆作响,犹如天崩地裂。我想这里面还有“民怨沸腾”吧!现今当然不会追究谁的责任,但以后写历史向后人作交待时,是要写上它“公元2003年月日坍塌”,细心的读者很可能追问一下,“那是谁在任上?”而八方楼可是“九澧名楼”呀!

  请读读李翠明先生的《九澧名楼遇仙楼》:在洞庭彼岸的岳阳楼上有副长联,通过吕洞宾在岳阳楼醉酒来澧州酣眠的传说,把澧浦楼和岳阳楼巧妙地联系起来,此联虽恣肆,然读罢颇耐寻味:“吕道人太无聊,八百里洞庭,飞过来,飞过去,一个神仙谁在眼;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什么先,什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澧浦楼亦有联遥相呼应,且郑重其词:“大湖东西,澧浦与岳阳对峙;小范忧乐,英雄要儿女平分。”洞庭东西两滨,澧浦楼与岳阳楼遥遥相望,挥毫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文正公自幼即在洞庭西岸的澧州读书成人。

 哲人言:争利要争天下利,留名当留万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