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海产业扶贫“扶”出新模式

 bdcxrh 2012-06-21

青海产业扶贫“扶”出新模式

《 农民日报 》( 2012年06月20日   01 版)

    本报讯(记者 郜晋亮) 近日,记者从青海省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在实施产业化扶贫战略过程中,青海省已扭转过去单一、分散、短期的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出了适应当地发展的多种扶贫开发模式。股份合作型、集体经营型、企业带动型、联户经营型、土地流转型、三个集中型、培训转移型、飞地发展型、委托管理型、承包经营型等10余种产业化扶贫模式,迅速在青海贫困地区扎根、生长。

    股份合作型,就是项目户把扶贫到户资金和草场、牲畜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了联股、连心、联利的共同体。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说:“这种模式既防止了家庭生产经营风险,又解放了劳动力,拓宽了增收渠道。”

    从2011年5月开始,青海省互助县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方式,把14个贫困村3453户的整村推进项目资金1726.5万元投向鑫源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大庄獭兔养殖基地。同时,将整村推进项目资金和合作社自筹资金及技术、市场等资源折股,每年年底按股份分配利润,各村委会再将本村应得的利润平均分配给项目户。

    目前,大庄基地可年出栏獭兔24万只以上,兑现贫困户红利207万元,项目户年均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

    三个集中型是多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村村民统一居住、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解决贫困问题。2010年,湟源县整合资金4808万元,对6个贫困村300户、1200多人实施易地搬迁,建成了丹噶尔新村。新村原有土地集中流转经营,实施退耕还林,并引进了玉石雕刻、皮绣制作、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开发加工销售企业,建成高标准智能温室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丹噶尔新村产业园。

    今年54岁的李桂花就是异地搬迁的受益者之一。一搬进新村她就来到了新村产业园的智能温室里打工。“以前在居士浪村种地,偶尔也出去打打工,每年的收入也就2000多元。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搬进了新村,像住进了城里,而且还有了工作,每个月能挣到1500元的工资。这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李桂花满脸笑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