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考试院今天上午发布了对2009年高考上海卷语文数学外语试卷评析—— 语文 引发多元思考 语文卷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覆盖不同文体,有利于更全面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试题设计上,注重阅读目标的指向性和阅读材料本身特点的结合,进一步落实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检测;在材料作文要求上,提供平实而又内涵丰富的材料,使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从材料作文内容看,郑板桥书法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与二期课改的理念紧密相关。材料的篇幅虽然短小,但让考生自选角度、自拟题目的开放性,使他们有充分的施展余地。考生既可以把材料视为一个整体,把郑板桥书法艺术创新性的来由、艺术的独特体现以及评价连成一气予以分析,也能根据材料的多级层次任选一个角度来深入剖析,达到“浅者浅得,深者深得”的效果。 考生可以多角度解读,提炼出众多观点。比如观点可以是“创新源自嫁接,活力来自兼容”,也可以是“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评价须从整体着眼,从个体看出来的缺陷也许正是整体意义上的美。 也可以直接从“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角度来拟题。如果没有郑板桥的创新给书法艺术带来独特的“板桥体”,对整个艺术天地来说是种遗憾;别人如果“师其迹”而未能“师其心”,书家自身的独特性就会因此而丧失。考生可以通过认识“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必要性来展开文章。 写作的角度不止列出的几种,它可引发考生许多的联想和思考。 数学 立足基础能力 数学卷立足于科学性,鼓励中学数学教学围绕基本内容,提高对数学概念的本质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试卷考查考生对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掌握程度。试卷没有一道题目直接来自教材,但从教材改编的题目很多。这些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的题目,目的在于鼓励师生钻研教材,不远离课本,减轻学生负担。 今年在全面推行二期课改的前提下,试卷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和要求:一,注重过程与方法;二,体现新增内容的基本要求,如代数余子式、框图、球、独立事件等均要考查知识和基本技能,立体几何以向量为工具解决问题。 从理科试卷的几个能力型问题考查目标分析,尽管试题体现了一定的能力要求,但落脚点都在基础知识上。如理科第14题,将一个函数图像旋转以后仍然是函数的图像,关键是对函数基本定义的理解,即对任何自变量,函数值必须是唯一的。又如第22(3)题,虽然是一个自主学习能力的试题,但是考查的重点还是反函数的概念和互为反函数的图像是关于对称的基本要求。再如第23(3)题,它有一定深度的探究能力,然而从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入手,可以从具体到一般地层层深入,对p的开始几个值上的试探,即可获得这小题的部分分值是命题者对不少考生的期望。 英语 考查运用能力 在外语科目中,绝大部分上海考生选报英语。试卷体现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试题内容均在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内容领域范围内,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命题过程的科学性,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阅读、写三项技能,并给中学的英语教学以积极的引导作用。今年试卷的难度总体与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除语法题测试基础、常见的语法现象外,其他大题的难度分布基本为先易后难。 本报记者 姚阿民 特约通讯员 思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