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太极书法的哲学思辨精神

 皖林 2012-06-21

论太极书法的哲学思辨精神

(2011-02-20 06:25:32)

论太极书法的哲学思辨精神

作者:张桂生

立足于哲学的思辨性,我们这里来谈论中国太极书法艺术,前瞻性地说,太极书法以及其高级发展阶段之太极凌空书法的存在,给哲学的发展现状点亮一盏明灯,同时也给中国书法的未来发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原动力,以至可以这样说,有了中国太极书法的创建,也就有了中国书法 “延续”发展的最大希望。

太极书法承载的是一门典型的中国哲学思路。其奉行的即不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也不是客观唯物主义观点;其与主观唯心主义也不相同,与主观唯物主义同样是擦肩而过。

简而言之,太极书法的哲学观是一种中道观,在整个太极书法实践中,其即不落入客观与主观,也不陷入唯物与唯心的极端,而是不落两端,奉行不二法门。

比如,太极书法的书写,其注重主观的学习,更在意客观的方法。从唯物论上说,其强调了物质性,从唯心上讲,其没有否定意识性。太极书法是一门讲究辩证法的艺术表现方式,其思辨性论述使其成为一门充满智慧学科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对书法实践本身的价值有了崭新的认识。

书法的书写表面看来是一种人为主观性的实践过程。这样,很多人会将书法活动定位为意识第一的存在。

于是,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仅仅注重书写形式的变化,当信息时代到来,书法具有的书写功用在退化,书法的实用性开始变得微不足道,于是,对有些人来说,将书法往纯粹艺术上靠拢似乎成为拯救书法危机的唯一出路。

很少人去想书法的客观性问题。书法的发展的前身,本着一种实用性,其才有了长足的进展。也就是说,有了笔墨纸砚这些客观事物的存在,有了汉字演变历史,才有了书法的进一步成长。整个书法史就是一种社会进步史的演变过程。所以,书法的实用性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放弃其实用性以及历史的“生物链”,而单一地认为书法就是一种纯粹艺术,这样就会割断书法一脉相承下来的“命脉”,将书法发展局限在一个原地不动的死水谭里,这般,书法只能成为一种书写的游戏了。

其次,书法不能脱离哲学的指导。书法如果脱离了哲学的指导,必然会产生迷茫。在书法的实践上必然会出现障碍。唯独有了哲学上的明辨,我们才能真正地使得书法走出困境。因此,必须在哲学上展开阐述,我们才能明确书法如何地发展才能算得上是健康地发展。

当社会上出现搞书法创作而毙命的消息时,我在惋惜其生命的同时,反省到一个问题,书写能使得一个人死亡,那么,这样的书法书写自然成为一种杀人的“工具”,反之,有没有一种既不杀人而又能让人延年益寿的书写方式呢?

就此,我们围绕书法展开相关哲学思辨的话题,可以利于我们了解当今书法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对太极书法给予理性的了解。

我们需要思辨的话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方法论。

形式与内容。

不二法门。

所谓的方法论,在这里要讲述的是有关书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实践方法才能更加全面地大展宏图。其中重点围绕书法的实用性展开了论述。书法如果仅仅立足艺术的愉悦性道路发展,书法就会沦落,为此,重新挖掘书法的实用价值,就成为延续传统,延续书法生命的现实性任务。

关于形式与内容。这里的形式指的是书写的书体风格。这里的内容指的是书写的内容以及内在涵养等内涵成分。也就是你写什么样的内容,书写内容对书法创作有什么意义。写的时候怎样进入更佳的灵感状态,如何获取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能力以及能量(诗外求诗,字外求字的一种修持观)。

至于“不二法门”,这本身是佛学上的一个话题。引用其的目的是更好地让我们来思辨一下书法的哲学性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通过书法的实践(修行)增长智慧,获取身心健康。进而能大彻大悟,觉悟人生。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