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简介: 小黄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上杜山村,遗址面积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眶今9000年前后规模最大的聚落遗址。 遗址出土的夹砂红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盘、磨石和储藏坑是小黄山遗存最主要最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内涵不同于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文化;结合其”c测定年代,是浙江乃至东南沿海地区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填补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 小黄山遗址B区Ⅱ期遗存文化内涵中存在不少萧山跨湖桥文化因素;A区Ⅱ期遗存绳纹圆底釜、双鼻平底罐与河姆渡文化同类陶器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小黄山遗址发掘“盘活”了浙江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布格局。小黄山遗址兼有跨湖桥、河姆渡两支文化因素,三者关系的结论为时尚早,但为三者关系的探讨,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重要线索。 遗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环境,接近生土的堆积特征,对探索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及重大的学术价值。 该遗址发掘对完整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认识长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区系类型都具有重要意义。
| |||||||||
![]() | |||||||||
2、湖南洪江高庙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领队:贺刚 简介: 高庙遗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镇东北约5公里的岔头乡岩里村,地处沅水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为一贝丘遗址。通过大面积发掘,在揭示了高庙文化晚期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案的陶器(距今约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在高庙上层遗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遗迹。发现了为建立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谱系的关键性遗存。 除此之外让人更惊奇的发现是,高庙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约7400多年的女性人体骨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贺刚介绍,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侧身屈肢"姿势,右手托着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夹在向后弯曲的两腿之间。骨架的盆骨较大,骨骼纤细,牙齿磨损较大,因此可初步断定该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长度是153厘米,专家估计此人生前的身高应该在160厘米左右。 高庙下层遗存出土的祭祀场所不仅年代早、规模大、且可明确判别其作为祭祀场所的诸多设施,为我国现知同期史前遗存中所罕见。它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居民祭仪活动的真实状况。它面对河流并呈南北中轴线布局,对后来祭坛的布局和结构产生了先导性的影响,对追溯我国宗教祭仪活动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庙遗址的发掘和发现.填补了湘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区域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建立本区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与年代序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发现,既揭示了它与本区域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渊源关系,又反映了它与洞庭湖区以及岭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同期文化间的交互扩张和影响。
| |||||||||
![]() | |||||||||
3、河南鹤壁刘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简介: 遗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鹤壁市大赉店镇刘庄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级阶地之上,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62公里处。遗址面积30余万平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干渠计划占压遗址面积约7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仰韶时代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及大规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于东西110米、南北55米的范围之内,布局清楚,排列规律,随葬品400余件 (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为主体特征的先商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历史特点。 在这次考古发掘中,一座与众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长2.25米、宽0.45米到0.5米,上部平盖着3块片石,象征棺盖,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没有见到石块。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应为男性,随葬陶鬲一件。另外,还发现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头脚两端各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考古工作者推测,这种现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简化形式。 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目前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对研究其葬俗葬制、社会结构、商人渊源、夏商关系等长期以来为历史、考古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将会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或为我们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 |||||||||
![]() | |||||||||
4、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群 时代:商代 简介: 遗址位于福建省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弄山,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共发现商代窑炉6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早期窑炉中保存最为完整。其火膛、分焰柱、窑室、烟囱等基本保存,且分布密集,窑炉形式多样,极为难得。 其中长条形窑炉估算其可一次烧成近百件陶器。窑尾设有烟囱,属平焰窑,具备龙窑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视为早期龙窑,是迄今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龙窑。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现有大量的夏商时期的黑衣陶器,尤其是闽浙赣地区数量最为集中。猫耳弄山商代窑群是首次发现的以生产黑衣陶器为主的窑群。它的发现,为研究“黑衣陶类型”的年代、分期、产地、窑炉构造、装烧工艺等学术问题提供了珍贵实物依据,学术界传统上认为圆窑系统为北方技术传统,龙窑系统才是南方的技术传统,而猫耳弄山窑群发现有圆形、椭圆形、龙窑三种窑炉并存,证明南方商代窑炉多种多样,已经发展出了自身独立的窑业系统。特别是独立地发展出烧成温度更高、容量更大、技术更先进的龙窑,这种技术传统是对中国窑业技术的重大贡献。因此猫耳山窑群的发现为研究南方早期窑业技术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资料。 尤其重要的是,三种类型的窑炉之间,存在着叠压关系。其中长条形龙窑压着椭圆形窑、椭圆形窑压着圆形窑,说明圆形窑、椭圆形窑、长条形龙窑之间存在着传承、发展、演变的关系。该窑群遗址在我国是首次发现,为研究中国陶瓷史和早期窑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龙窑的起源问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 |||||||||
![]() | |||||||||
5、贵州威宁中水遗址 时代:商周 简介: 中水位于贵州省威中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发掘点都位于中水盆地内中河两侧的坡地和山梁上,包括吴家大坪、水果站、鸡公山、营盘山和新街等几个地点墓地。揭露面积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沟等 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铜器等文化遗物。 以鸡公山遗址为代表的中水史前遗址群的发掘,使贵州第一次发掘出功能较为全面的山区史前聚落遗址,填补了贵州地区史前考古的许多空白。目前虽然没有发现这数种古文化遗存间直接存在着地层叠压关系,但根据陶器可以看出它们彼此之间既存在时间上的早晚关系,又存在着相互联系。这些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乃至云南东北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系列。 有意思的是在鸡公山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了大量水稻标本,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合荣介绍,在鸡公山遗址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颗粒出土,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种是把稻米做成熟饭团以后,在祭祀活动的时候,将其焚烧。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稻米颗粒短胖,而且特别矮小。比现在人们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种要短小。而这种稻米比粳稻还短小,不像是水田种植的,专家认为它很可能是旱稻;专家们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种稻米在云贵高原的环境下发生了变异的现象。但目前对这种稻米的确切说法还没有一个很准确的答案。 鸡公山遗址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贵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还为研究分布在贵州西北部与云南东北部地区的一种新考古学文化提供了典型器物组合,为探讨贵州地区和完善西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资料。 此外,鸡公山遗址中发现数量如此众多的祭祀坑,在西南地区史前文化遗存中尚属首次,在云贵高原发现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山顶遗址,为中国西南地区史前山地民族原始祭祀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红营盘和银子坛两墓地紧邻,但器物、葬俗和葬制等却有很大差异,这为探讨当时该地的居民集团提供了重要资料。从两墓地青铜兵器的情况看,该地文化曾分别受到过巴蜀文化和滇文化的影响,这又为贵州西北部在不同时期与巴、蜀、滇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
![]() ![]()
|
|
来自: 公司总裁 > 《文史/档案/条约/文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