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悟“陋室铭”再悟“陋室铭”
—— 穷则独善其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代诗豪,刘禹锡这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是我多年的最爱,以书法形式写过几次已记不清了,眼下赋闲,决定改用行书字体,以刻板艺术形式,将它镌刻在仿紫檀木板上,再裱以金底的波音片,封边镶框做成匾额挂于客厅,效果颇佳:看着那收放不羁的刀痕,呈示着刻字艺术的粗犷之美,再加以那金色群龙衬底的烘托,顿显大气辉宏,真可谓:字字入木三分,句句出语铿锵,铭文镌镂心间。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这篇铭文更具有格外的现实意义,学其为人之本。要而言之,室无妨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馨的宗旨就是不慕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这样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会了却很多丑陋。 在镌刻过程中,我领悟最深的是——人,一定要有点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有淡泊物欲之心。 如今吾辈已退休在家,虽然手持“老年俱乐部”的门票,但不同隠居,不等于世外,纵观房前屋后,闹哄哄毋容乐观,再看室内亦非“万紫千红”、“满园春色”。改革与保守,前进与后退,复辟与反复辟……尚在博弈未见分晓,危机犹存。“维稳”能越维越稳吗?它是解决体制问题的灵丹妙药?退休未敢忘忧国,老有所为勤思考——这是自己的精神脊梁。 现实生活里明天会不会更美好,不知道,但肯定明天会更老。眼下虽然更觉得地心引力的召唤,但朝阳夕阳一样红,才是硬道理。所以日子要打发,每日有朋友来往相聚,谈笑间虽无鸿儒,到也不乏有识之士。交往中没有社会的腐酸气,更不见孔方兄的影子。“案牍之劳形”确无,但也不可以饱食終日,无所事事。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老有所乐。心不老,知识不老是关键,赶上信息时代,拜电脑为师写写博文,浏览世界;金石书画,乐在其中。没人理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理自己,来实现晚年价值。我想这也是诗文中所表现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淡泊精神——这是一种精神高地。 我国历代的名人贤士都对个人的精神世界修炼很注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晋朝陶渊明,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当每个人都能回归到心灵的平静,社会自然不再喧嚣、不再浮躁。 淡泊金钱的人,才能乐观豁达,才是永远向上的人。人生不在于长短,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意义,回首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为社会留下了什么。
2012-6-20 于大连 静远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