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悟“陋室铭”

 家常话 2012-06-21

再悟“陋室铭”

再悟“陋室铭”

 

—— 穷则独善其身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唐代诗豪,刘禹锡这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是我多年的最爱,以书法形式写过几次已记不清了,眼下赋闲,决定改用行书字体,以刻板艺术形式,将它镌刻在仿紫檀木板上,再裱以金底的波音片,封边镶框做成匾额挂于客厅,效果颇佳:看着那收放不羁的刀痕,呈示着刻字艺术的粗犷之美,再加以那金色群龙衬底的烘托,顿显大气辉宏,真可谓:字字入木三分,句句出语铿锵,铭文镌镂心间。

      刘禹锡,贞元年间考入进士,(相当于现在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官至“监察御史”(相当于现今的中纪委)。因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参与“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被谪贬到郎州(今湖南常德市)任司马(相当市级公安局局长),后又被贬迁安徽和州(今安徽和县)作通判(州郡官的副职)。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享受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县长是个势利小人,看刘禹锡是被贬之人,就故意作梗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无怨言,反而很高兴离这样的人远些,随手写下两句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至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撰写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小人,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碑上,立在门前。气得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于是这首传世佳作问世了。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作者的乐观心情是宝贵的财富。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在今天商品经济社会里,这篇铭文更具有格外的现实意义,学其为人之本。要而言之,室无妨可以陋,而德却必须馨,馨的宗旨就是不慕虚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这样个人一定会少却许多烦恼,世间会了却很多丑陋。

      在镌刻过程中,我领悟最深的是——人,一定要有点精神生活,只有这样才会有淡泊物欲之心。

      如今吾辈已退休在家,虽然手持“老年俱乐部”的门票,但不同隠居,不等于世外,纵观房前屋后,闹哄哄毋容乐观,再看室内亦非“万紫千红”、“满园春色”。改革与保守,前进与后退,复辟与反复辟……尚在博弈未见分晓,危机犹存。“维稳”能越维越稳吗?它是解决体制问题的灵丹妙药?退休未敢忘忧国,老有所为勤思考——这是自己的精神脊梁。

      现实生活里明天会不会更美好,不知道,但肯定明天会更老。眼下虽然更觉得地心引力的召唤,但朝阳夕阳一样红,才是硬道理。所以日子要打发,每日有朋友来往相聚,谈笑间虽无鸿儒,到也不乏有识之士。交往中没有社会的腐酸气,更不见孔方兄的影子。“案牍之劳形”确无,但也不可以饱食終日,无所事事。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能力,老有所乐。心不老,知识不老是关键,赶上信息时代,拜电脑为师写写博文,浏览世界;金石书画,乐在其中。没人理我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理自己,来实现晚年价值。我想这也是诗文中所表现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淡泊精神——这是一种精神高地。

      岁月的流失,更晓得它的凌厉。器官样样俱在,只是样样都下垂了。钱可以买到名药,但买不到健康。由此可见健康之重要,但人们在追求身躯健康时,却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潜能,实质上它更是健康长寿的金标准。这潜能来自精神世界的自我感悟和修炼。“谈笑有鸿儒”、“调素琴,阅金经”的处世态度,总比相信金钱万能的“拜金者”活得潇洒自如。心理建设要靠自己,皱纹长在脸上,不要长在心上——这是一个精神标杆。

      我国历代的名人贤士都对个人的精神世界修炼很注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晋朝陶渊明,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格被后人广为传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当每个人都能回归到心灵的平静,社会自然不再喧嚣、不再浮躁。

      淡泊金钱的人,才能乐观豁达,才是永远向上的人。人生不在于长短,不在于金钱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意义,回首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社社会索取了什么,而在于为社会留下了什么。

 

                           2012-6-20    于大连 静远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