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启示

 荷花小女子 2012-06-22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启示

 素材来源/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启示

目录

01、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02、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03、修身治心
04、沅甫九弟左右
05、字谕纪泽
06、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07、慎独则心安
08、敦厚大度,慎独谦让

01、诵读经典诗文,铸就精神家园

    最能凸现一个民族传统与智慧的,莫过于文化。浩瀚的典籍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那些流传百世、历久弥新的国学经典便是中国文化精髓之所在。这些经典深蕴着民族的文化之根,承载着民族的血脉之魂,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华夏文明得以薪火相传、魅力永存。

  弘扬国学,传承中华文明的薪火,要从每个人做起、更要从孩子做起。继贵州人民出版社修订重版《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后,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借古阐今,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普及到青少年之中,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铸就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本套丛书呈现以下几大亮点:

  一、篇目精挑细选,译文简洁流畅

  这套丛书从先秦至晚清2000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中精心挑选出具代表性的11部典籍, 210幅精美图片穿插文中,书中设有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相关栏目:导读深邃精微,统领全篇,方便读者阅读;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展开书卷,纯美的诗歌、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闪烁的智慧火花,让传统的国学典籍从殿堂走下,超越时空,成为极具现代气息的恢宏画卷。

  二、含英咀华,古为今用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理解,出版策划者还有针对性地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小栏目。“当代阐释”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以今释古,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小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做人与学习。“国学故事”和“文化常识”部分涉及了文学、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等常识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极大丰富了图书内容,既补充了青少年的国学知识,又拓展了思维空间。

  三、拥有高质量的编审团队

  为保证丛书的质量,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以形成高质量的编审团队,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文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在书籍装帧设计上,力求简洁朴素,给读者呈现一种典雅朴实厚重之美。在团队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此书集权威的版本,精准的校订,全新的版式,精美的装帧,丰富的史料性于一体,相信这套丛书将会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支持与青睐!

  品位经典,回归传统,相信这套《国学解读丛书》的问世,将会引领广大读者走进辉煌灿烂的国学殿堂,领悟经典精髓之所在,探寻生命真谛,传承文化命脉!


02、品味国学经典 领悟生命箴言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什么?到哪里去探寻中国传统文化?

  继编辑出版了《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这一高品位、高质量的“双效”图书之后,贵州人民出版社又隆重推出这套《国学通读文库》丛书,从浩瀚如海的古代典籍中搜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11部图书,这便是中国文化精神之所在!

  出版社历来以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依托丰厚的文化积淀,精心策划出这批特色鲜明、极具文化传承和文化积累价值的精品图书,力求再现经典原貌,凸显思想精华,使本套丛书成为现代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殿堂的必备图书。

   在传统文化备受冲击的互联网时代,由于文言文的晦涩古奥、历代注疏纷繁杂乱、各家解读不一,传统经典往往被束之高阁,当下人已难识其庐山真面目。而本丛书在策划之初就本着弘扬传统、振兴华夏之宗旨,化艰深为浅显,融译注为一炉,古为今用,以今释古。

  在文稿选编上,出版社延聘学界通人、专家学者、知名编辑,重新对丛书进行校订和审阅,严格评估与审定书稿,给全书以最精准、最可靠、最权威的质量保障!数量上比较适中,篇幅也以短篇为主,文章均为古文的精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注释力求浅显、精准;译文简洁明了,通晓畅达。相信本套图书对有志于加强国学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和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写作水平的读者来说都将有所帮助。

  此外又增加了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三个亮点,从当下语境与视域出发,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读者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箴言。通过书中丰富的文史知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全方位展示国学的精粹与生存之智慧,多角度阐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核,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这一套从书,读者可以随意地从任何一本开始阅读。展开书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将是纯美的诗文、经典的选本、彰显诗意的绘画,然其全新的版式、精制的装帧更令人手不释卷。相信读者不仅会嗅到那些经典美文的馨香,更会感知到选编者的煞费苦心和浓浓情意。这不仅是一趟轻松温暖的经典回归之旅,更可以让读者立足当下,品味人生,探寻自己的精神家园。

  “海纳百川成其大,通流万卷始于精”,相信这套汇集了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国学通读文库》的出版,将会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的好评和喜爱。同时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03、修身治心

  释迦牟尼说,“世间一切万物,壮无过心”。所谓治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的工夫,是“天将降大任”前的首门功课。李鸿章说,我老师有所成,乃善治心也。蒋介石称“曾国藩治心之言,皆阅历之语”。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先动天下之心。心无定旨,人如浮萍,终将无成”。曾国藩积数十年之曲折,总结出若干治心之法,虽然所选篇目未能涵盖其所有治心之法,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助我们了解曾国藩在治心方面所做的努力。


04、沅甫九弟左右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七、初八连接弟由便足寄回及由胡二、安七送回两信,具悉一切。亮一去时,信中记封有报销折稿,来信未经提及,或未得见耶?二十六早地孔轰倒城垣数丈,而未克成功,此亦如人之生死早迟,时刻自有一定,不可强也。

  总理既已接札,则凡承上起下之公文,自不得不照申照行,切不可似我疏懒,置之不理也。余生平之失在志大而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①百无一成。李云麟之长短亦颇与我相似,如将赴湖北,可先至余家一叙再往。润公近颇综核名实②,恐亦未必投洽无间也。

  初八日祖父大人八十四冥诞,共二十席。彭寿七、曾题五等皆来,留萧丕八之龙午饭。初九日温弟妇来曾家坳住,二妹子亦同在彼。七十侄女则回老屋。纪泽随易芝生至罗、李、峙衡三家拜年,即至沅堂先生家,吊其师母之丧。温弟十一日至永丰等处拜年。澄弟拟节后至城一次。王福、韩升均不在此,余甚不方便。

  近日身体略好。惟回思历年在外办事,愆咎③甚多,内省增疚。饮食起居,一切如常,无劳廑虑④。今年若能为母亲大人另觅一善地,教子侄略有长进,则此中豁然畅适矣。弟年纪较轻,精力略胜于我,此际正宜提起全力,早夜整刷。昔贤谓宜用猛火煮、漫火温,弟今正用猛火之时也。

  李次青之才,实不可及。吾在外数年,独觉惭对此人。弟可与之常通书信,一则少表余之歉忱,一则凡事可以请益。

  玉班兄送弟《二十二史》甚好。余京中书籍承漱六专人取出,带至江苏松江府署中,此后或易搬回。书虽不可不看,弟此时以营务为重,则不宜常看书。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家中四宅大小平安。甲五目疾,右目尚未好,略有光,能辨对联字耳,左目已将全好。因谷四胡子仙逝,今日自往一吊,余亦未出门也。诸不详尽,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注释

  ①坐是:因是之故,因此。

  ②综核名实:全面考核事物的称说是不是与实际相符。

  ③愆咎(qiān jiù迁就):罪过。

  ④廑(jǐn紧)虑:殷切关注。

  当代阐释

  心无旁骛,贵在专精

  当阳光散落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只会感到温暖;而当它穿过透镜迎面而来时,却变得犀利不可逼视。一个用心不专的人往往一事无成;而当一个人把他所有的精力凝缩成一点时,他会成为一把所向披靡的利刃,战无不胜。这个道理似乎是不言自明的,然而,依然有很多人会犯贪多骛得的错误。

  根据以往对曾国藩的认识,我们知道他是一位极爱读书,且始终以督促兄弟、子侄认真读书学习为己任的人,可是在这封家书中却劝诫弟弟“不宜常看书”,何也?原来,此时曾国荃(沅甫)所率领的湘军刚刚攻占九江,气势很盛,这种情况下,当务之急是整饬营务,奋力作战,而绝不能又想做学问,又想搞军务,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事无成。所以曾氏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荀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乃凝于神,皆至言也。”是想要提醒弟弟,无论做什么事,成功的秘诀其实只有一个:“心无旁骛,以专而精。”

  这里曾氏所说的专,就是求精之意,欲求精必须专。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如是练兵,必练成可以赴汤蹈火、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战士,这样才称得上精;如是做学问,经则专主一经,史则专熟一代。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把一部书研究得烂熟,甚至终身以此一书为研究中心,这就算得上是专了。

  现代学校和教育,要说终日沉潜于一本书或一门课程,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取法他的意思,用全副精神去学习,去做事,还是可能的。虽然只是看一小时的书,但在这一小时内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忘却书外的一切;虽然一天中需要做很多件事情,但是每做一件事时,不去想其他的事情,直到把这件事情做完为止。

  生活中最明智的事情是精神集中,最坏的事情就是精神涣散,如果我们深谙此理,并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好习惯,恐怕想不成功都难了。

原文

  沅甫九弟左右:

  初三日刘福一等归,接来信,借悉一切。

  城贼围困已久,计不久亦可攻克。惟严断文报是第一要义,弟当以身先之。

  家中四宅平安。季弟尚在湘潭,澄弟初二日自县城归矣。余身体不适。初二日住白玉堂,夜不成寐。温弟何日至吉安?在县城、长沙等处尚顺遂否?

  古来言凶德①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丹朱②之不肖,曰傲曰嚚讼③,即多言也。历现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乎颇病执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嚚论。静中默省愆尤,我之处处获戾④,其源不外此二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温弟之神气稍有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横之象,最易凌人。凡心中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以门地⑤言,我之物望⑥大减,方且恐为子弟之累;以才识言,近今军中炼出人才颇多,弟等亦无过人之处。皆不可待。只宜抑然自下⑦,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顿新气。否则人皆厌薄之矣。沅弟持躬涉世,差为妥叶。温弟则谈笑讥讽,要强充老手,犹不免有旧习。不可不猛省!不可不痛改!闻在县有随意嘲讽之事,有怪人差帖之意,急宜惩之。余在军多年,岂无一节可取?只因傲之一字,百无一成,故谆谆教诸弟以为戒也。九弟妇近已全好,无老挂念。沅在营宜整刷精神,不可懈怠。至嘱。

  兄国藩手草

  注释

  ①凶德:违背仁德的恶行。

  ②丹朱:尧子名。《史记·五帝本纪》:“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

  ③嚚(yín银)讼:奸诈而好争讼。

  ④获戾:得罪,获咎。

  ⑤门地:即门第。

  ⑥物望:人望,众望。

  ⑦自下:谦逊退让,敬重他人。

  当代阐释

  傲物失德,多言招怨

  观古通今,恃才傲物的人多半没有什么好结局,轻则招人怨艾,重则恶德坏事。而“祸自口出”则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不曾停止过的训诫。一般来说,傲者多是才华浅薄的,“傲人不如者必浅人。”恃才傲物者,往往自负、偏执,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和周围人相处良好。同样,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给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

  说到“傲物”与“多言”的代价时,我们所想到的最典型的例子,恐怕就是三国时期的杨修了。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的根源便在其口,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英国文学评论家撒缪尔·约翰逊曾说过:“许多道德家都曾谈到,人的诸种恶行中,骄傲为最,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而又在极其繁复的伪装下隐匿,那种伪装好似掩盖月光的那层翳障,既是月亮的光辉,又是月亮的阴影,它虽可以把月亮藏匿起来,叫我们看不见,又因藏匿得不彻底而叫月亮泄漏了自身。”

  《圣经》里提到:“这个世界上不可挽回的有三件事,就是射出的箭、失去的机会和说出的话。”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是符合孔子所谓“讷言”标准的。

  所以,长于自省、自修的曾国藩自然不会看不出这一点,且他在这方面较常人看得更深、更远。他认为:长傲不必表现在言语上,神气面色上的长傲,也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多言不必一定是话多,书信文章里好议论人、好多闲事等,亦令人讨厌。在心理上,要认识到天下人才很多,自己并无过人之处,从而根绝“傲”的滋生;在修养上,要宽厚含浑,少讥评、少嘲讽。曾氏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是非皎然于心而一言不发,劲气常抱于胸而纤毫不露。这是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曾氏始终不忘修习的“内功”之一。

  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谕纪泽


05、字谕纪泽

原文

  字谕纪泽:

  接尔十九、二十九日两禀,知喜事完毕,新妇能得尔母之欢,是即家庭之福。

  我朝列圣相承,总是寅正①即起,至今二百年不改。我家高曾祖考相传早起,吾得见竟希公、星冈公皆未明即起,冬寒起坐约一个时辰,始见天亮。吾父竹亭公亦甫②黎明即起,有事则不待黎明,每夜必起看一二次不等,此尔所及见者也。余近亦黎明即起,思有以绍③先人之家风。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余生平坐④无恒之弊,万事无成,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逮办理军事,自矢⑤靡他⑥,中间本志变化,尤无恒之大者,用为内耻。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余尝细观,星冈公仪表绝人,全在一重字。余行路容止⑦亦颇重厚,盖取法于星冈公。尔之容止甚轻,是一大弊病,以后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早起也,有恒也,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务。早起是先人之家法,无恒是吾身之大耻,不重是尔身之短处,故特谆谆戒之。

  吾前一信答尔所问者三条,一字中换笔、一“敢告马走”、一注释得失,言之颇详,尔来禀何以并未提及?以后凡接我教尔之言,宜条条禀复,不可疏略。此外教尔之事,则详于寄寅皆先生看读写作一缄中矣。此谕。

  注释

  ①寅正:旧时计时,指凌晨四点。

  ②甫:刚刚,才。

  ③绍:连续,继承。

  ④坐:因,由于,为着。

  ⑤自矢:立志不移。

  ⑥靡(mí迷)他:无二心。

  ⑦容止:仪容举止。

当代阐释

  以己为诫,教子治恒

  中国有句俗话: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这其中有一个典故:李白年少时曾一度辍学,一次他看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上前询问缘由,知道了她想磨成针的愿望。李白深受启发,重返书房,坚持完成了学业,成为了一位受万人景仰的大诗人。由此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成功不会随随便便得来,只有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真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历史的长河上,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都是因持之以恒而成就其伟业的:德国大诗人歌德耗费了60年的心血,才完成他的长诗《浮士德》,直到临终前,这位84岁的老人仍伏在桌上呕心沥血地写作;富兰克林经过30年的努力终成硕果,正确地解释了电的性质——电荷守恒定律;明代李时珍用了整整27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医学上的不朽之作——《本草纲目》,完成时已经两鬓白发……

  可见,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你去面对它,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够做到的,只不过是少数人罢了。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曾国藩自己治学无论是在京师还是在行伍,或读书或札记或习字,皆以“恒”字为训,从不间断。他教导他的弟弟和儿子也处处戒以“恒”字。他对儿子说:“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并深有体会地说:“人生唯有恒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他劝导弟弟们读书要有韧劲和恒劲。他说:“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他劝小弟练字也突出一“恒”字:“若常写不间断,必有猛进之时。”

  此信中最为可贵的是在父道尊严的时代,曾氏却可以坦然地向儿子承认自己“无恒”,并在儿子的面前责备自己的德无成,业无成,万事无成。今天的家庭教育学,提倡父母与子女做朋友,彼此平等相待,这是很有道理的。家庭中的成员,尽管有辈分、年龄之别,但人格是一样的,平等相待正是对人格的尊重。在曾氏生活的时代,当然没有这个道理,有的只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圣教”。曾氏在儿子面前说自己的不足,便将“板起面孔训人”的生硬状态,化为推心置腹的友好氛围。曾氏家教的成功,此亦为一重要因素。

  文化常识

  冠礼

  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称之为“冠礼”,这一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浓郁的中国味。在汉族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

  成年礼表示男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只有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华夏族的成年礼,男子的为冠礼,女子的为笄礼。

  经书记载,冠礼最初实行于周代。按周制,男子20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12岁而冠,成王15岁而冠。

  古代冠礼在宗庙内举行,日期为二月,冠前十天内,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内无吉日,则筮选下一旬的吉日。然后将吉日告知亲友。及冠礼前三日,又用筮法选择主持冠礼的大宾,并选一位“赞冠”者协助冠礼仪式。行礼时,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宾及受冠者都穿礼服。先加缁布冠,再授皮弁,最后加爵弁。每次加冠完毕后,都由大宾对受冠者读祝辞。祝辞的大意是:在这美好吉祥的日子,给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饰;请放弃你少年儿童的志趣,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仪,培养美德;祝你万寿无疆,大福大禄。然后,受礼者拜见其母。再由大宾为他取字。然后主人送大宾至庙门外,敬酒,同时以束帛、鹿皮作为报酬,另外再馈赠牲畜的肉。

  受冠者穿上礼帽礼服拜见父母后,还要拿一些礼物去拜见乡大夫等。如果父亲已经去世了,受冠者则需向父亲的神主祭祀,表示在父亲前完成冠礼。祭后拜见伯、叔。加冠、取字、拜见君长的礼仪,后世因时因地而有变化,民间的冠礼自15岁至20岁举行,各地情况不一样。清朝中期以后,多在娶妇前数日或前一日举行。某些地区自宋代以来,仪式简易,不宴请宾客,仅在本家或自家范围内进行。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十九日接弟十四日缄,交林哨官带回者,具悉一切。

  肝气发时,不惟不和平,并不恐惧,确有此境。不特弟之盛年为然,即余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但强自禁制,降伏此心,释氏①所谓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亦不仅余与弟为然。要在稍稍遏抑②,不令过炽。降龙以养水,伏虎以养火。古圣所谓窒欲③,即降龙也;所谓惩忿④,即伏虎也。儒释之道不同,而其节制血气,未尝不同,总不使吾之嗜欲戕害吾之躯命而已。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⑤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⑥,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⑦以励志⑧,则日进无疆矣。

  新编五营,想已成军。郴桂勇究竟何如?殊深悬系⑨。吾牙疼渐愈,可以告慰。刘馨室一信抄阅,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注释

  ①释氏:即指佛教。

  ②遏(è恶)抑:抑制,压制。

  ③窒欲:抑制欲望。

  ④惩忿:克制愤怒。

  ⑤柔靡:柔弱委靡。

  ⑥贞固:守持正道坚定不移。

  ⑦倔强:强硬直傲,不屈于人。

  ⑧励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

  ⑨悬系:惦念。

  当代阐释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没有这种自强的精神,人就有可能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迷失自己的方向,就有可能经不住严峻的考验而丢掉自己的前途,现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要成大事,就必须时刻坚持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我。

  曾氏反复强调的“倔强”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欲成功业文章,均须倔强二字贯注其中。“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可见这是从先贤哲人传继下来的一个至理。孔子也好,孟子也好,都是这个观点。再从曾国藩的家庭祖训来说:“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可见曾氏所倡导的倔强深受其家教影响。那么该如何达到倔强、自强的境界呢?最重要有两条:

  第一,从自修处求强。凡国家要强盛,必须多用贤明臣将;家庭要兴旺,必须多出贤良子弟。一个人要自强,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靠斗智斗力得到的强盛,这是胜人处求强。比如李斯、曹操、董卓等就是这样。他们的智力均远远超出世人,也曾显赫一时,但失败起来也是很惨烈。另一种是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素质的提高,通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仰止的道德品行,这是更高层次的强。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第二,能自胜者谓强。强毅之气,绝不可无,但强毅不等于刚愎,强毅在于自胜。例如,强制自己改正缺点,强制自己宽恕别人,强制自己多做善事,都是自己战胜自己的意思。如果有睡懒觉的恶习,就应锻炼自己早睡早起;如果不习惯端庄居敬,就应时常暗示自己端坐肃立;如果平日不喜劳作,就应强制自己勤劳处事。这样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叫做强毅,也才能增强自己的意志力,最终战胜自己。

  “天助自助者”,人生就是如此。每个人都要奋斗,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有的人之所以成功,不仅仅是运气,主要还是自己争气。曾国藩的性格使得他养成了不求人的习惯,自己站直了腰,别人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他的一生,从个人求自立,到使国家富强,一直贯穿着自强的思想。“倔强”也是他始终修冶的内功心法之一。

  同治二年七月十一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初十夜接初六日专人来信,具悉一切。

  鹤侪掯留①弟营委员至三个月之久,宜弟恚怒②不平。弟去之严札③,其是处余以圆圈识之,其太繁处余以尖圈识之。乔来之戆④禀,余亦以圆圈尖圈识之。何铣之事,本拟俟筠仙查复后再行严办。今筠公有抚粤之行,后来者不知为谁。意欲严惩何铣,竟不知如何下手乃为恰如题分⑤。盖谴罚有罪,亦须切当事理,乃服人心。筠、南二公日内必到此间,商定后再行举发可也。

  近人折稿,弟处咨到者少,余当饬抄成本,陆续寄去,每月寄送二份。古人奏疏,亦当抄二三十篇,以备揣摹。

  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⑥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余亦并非不要强之人,特以耳目太短,见事不能明透,故不肯轻于一发耳。又吾辈方鼎盛之时,委员在外,气焰薰灼⑦,言语放肆,往往令人难进。吾辈若专尚强劲,不少敛抑,则委员仆从等不闹大祸不止。

  盐务规复引地,余有寄南坡一信,抄稿付阅。所索子药太多,候酌发之,即问近好。

  国藩手草

  注释

  ①掯留:扣留。

  ②恚(huì慧)怒:愤怒。

  ③札:信件。

  ④戆(ɡànɡ杠):鲁莽,冒失。

  ⑤恰如题分:即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⑥第:但。

  ⑦气焰薰灼:比喻以气势凌人。

  当代阐释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

  所谓明强,就是要知道强的坏处,知道什么时候该强,什么时候不该强,也就是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特长,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最好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急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敬。但范蠡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散尽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货累矩万,直至老死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徙”。范蠡之所以辞官归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范蠡这样处理名位的方式,就是对“明强”的正确理解,他懂得何时该强,何时不该强。

  曾氏一向强调倔强,强毅,但是此时,曾国荃下严札给乔松年,又欲严惩何铣。对于老九的这些强硬做法,曾氏并不十分赞同,觉得有点儿过头了。他认为“强字原是美德,余前寄信亦谓明强二字断不可少。第强字须从明字做出,然后始终不可屈挠。若全不明白,一味横蛮,待他人折之以至理,证之以后效,又复俯首输服,则前强而后弱,京师所谓瞎闹者也。”真正的强不同于毫不讲理的蛮干,亦不同于前强后弱的瞎闹。

  所以说“强”要在“明”的基础上,应该知道何时强,何时不强,只有从“明”字出发,这样的“强”才不是强梁,而是真正的使人心服口服。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致沅弟

原文

  沅弟左右:

  接初五日戌刻来函,具悉一切。旋①又接十九日所发折片之批谕,饬无庸单衔②奏事,不必咨别处,正与七年四月胡润帅所奉之批旨相同。但彼系由官帅主稿会奏,饬令③胡林翼无庸单衔具奏军事,未禁其陈奏地方事件,与此次略有不同耳。弟性褊激,于此等难免怫郁④,然君父之命,只宜加倍畏慎⑤。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练,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始知自己本领平常之至。昔年之倔强,不免客气⑥用事。近岁思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惜或作或辍,均做不到。然自信此六年工夫,较之咸丰七年以前已大进矣。不知弟意中见得何如?弟经此翻裁抑⑦磨炼,亦宜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畏天命,则于金陵之克复付诸可必不可必之数,不敢丝毫代天主张。且常觉我兄弟菲材薄德,不配成此大功。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⑧之基。余不能与弟相见,托黄南翁面语一切,冀弟毋动肝气。至嘱至嘱。

  国藩手草

  注释

  ①旋:不久。

  ②单衔:独自署名。

  ③饬令:上级命令下级(多用于旧时公文)。

  ④怫(fú扶)郁:忧郁,心情不舒畅。

  ⑤畏慎:戒惕谨慎。

  ⑥客气:一时的意气,偏激的情绪。

  ⑦裁抑:制止,遏止。

  ⑧进德:增进道德。

  当代阐释

  慎在于畏小

  畏惧是一种情感,人是需要有畏惧感的,没有畏惧感的人是可怕的,没有畏惧感的人群更是可怕的。

  孔子是赞成人有畏惧感的,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说岳全传》里有个大理寺卿周三畏,大概就取此义,所以他在审理岳飞的事情时,感到人心可畏,天理可畏,所以他宁愿弃官而去,不肯冤杀岳飞。秦桧和万俟卨等是无畏的,所以他们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杀害岳飞,不怕遗臭万年。

  记得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向一个官员行贿,官员说不敢接受。此人说,怕什么?没有别人知道。那个官员说:“怎说没人知晓,眼前就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就是畏惧。儒家讲究慎独,不欺暗室,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中间不愧于人。瞒哄别人是容易的,关键是不能欺骗自己,不能欺骗自己的良心。儒家主张立功、立德、立言,主张人要流芳百世,人言可畏。这样就形成了外在的和内在的对人的制约,他使人不仅要面对世人后人,还要面对自己的良心,说话办事,一定要合乎道德准则,不能一意孤行,为所欲为。

  曾氏有一句名言: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将畏与食、与饮相提并论,足见畏于生命之重要。如果说,食与饮是生命生理上最需要的,畏和足则是生命心理上最需要的。知畏而后能慎,能慎而后成事,这是不言而喻的结论。

  他认为,慎以畏为本。人如无畏,就无可救药了:书生无畏就会荒废仁德,农夫无畏就会迟误种植,工人无畏就会拖延做工,商人无畏就会失掉生意,儿子无畏就会忘记孝顺,父亲无畏就会丧失慈爱,臣子无畏就不会有什么功绩,帝王无畏就不能整治乱世。反之,任何人只要心中有所畏惧,必然不会有大的过失,而小的过失也会被鬼神所谅解。

  在曾氏看来,古人所说的敬、谨、慎、谦等,其实都是一个“慎”字。慎就是要有所畏惧。由于天有圆满与方虚,人有艰难与危险,不谨慎是不能应付和补救的,所以养性一定要先懂得自慎。在每一处小事上都谨慎的人,才不会畏惧,担当大事。

  同治九年六月初四日谕诸儿


06、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原文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人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协,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①。

  余若长逝,灵枢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毋贪琐物而花途费。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余历年奏折,令胥吏②择要钞录,今已抄一多半,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

  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分寄余处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③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④,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⑤于名业相侔⑥、势位相埒⑦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⑧,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⑨,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二者痛下工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余生平亦颇以勤字自励,而实不能勤,故读书无手钞之册,居官无可存之牍。生平亦好以俭字教人,而自问实不能俭。今署中内外服役之人,厨房日用之数,亦云奢矣。其故由于前在军营,规模宏阔,相沿未改,近因多病,医药之资漫无限制。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反俭难于登天。在两江交卸⑩时,尚存养廉二万金。在余初意,不料有此,然似此放手用去,转瞬即已立尽。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银若干两,限一成数,另封秤出。本月用毕,只准赢余,不准亏欠。衙门奢侈之习,不能不彻底痛改。余初带兵之时,立志不取军营之钱以自肥其私,今日差幸不负始愿,然亦不愿子孙过于贫困,低颜求人,惟在尔辈力崇俭德,善待其后而已。

  孝友B11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

  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孝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稗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殁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B12,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B13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温甫、季洪两弟之死,余内省觉有惭德。澄候、沅甫两弟渐老,余此生不审能否相见。尔辈若能从孝友二字切实讲求,亦足为我弥缝缺憾耳。

  〔附忮求诗二首〕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已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已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已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已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已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鹜。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祸或悦豫。问渠何以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幽明丛诟忌B14,乖气B15相回互。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诈。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祝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零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右不忮)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团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餍,志亢神愈忲B16,岁燠B17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擦。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B18。君看十?中,八九无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右不求)

注释

  ①不虞:指意料不到的事。

  ②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

  ③忮(zhì智):嫉妒,忌恨。

  ④怀土怀惠:出自《论语》,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关心。德,道德。土,财富。刑,法度。惠,恩惠,小利。

  ⑤发露:显示;流露。

  ⑥相侔:同样。

  ⑦相埒(liè列):相等。

  ⑧立品:培养品德。

  ⑨穿窬(yú俞)之心:即穿墙逾屋,奸利之心。

  ⑩交卸:卸去职务交付与后任。

  B11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B12省啬:爱惜。引申为节俭节约。

  B13昆季: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B14诟忌:责难和忌恨。

  B15乖气:邪恶之气,不祥之气。

  B16忲(tài太):奢侈。

  B17燠(yù遇):暖,热。

  B18憝(duì对):怨恨,憎恶。

  当代阐释

  欲求造福,先去忮求

  众多先贤们在初步赞叹了一些古人评述真理的书后,发现在众多教人修身养性的话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不忮不求。所谓忮,就是指嫉妒贤能,拼命地邀功争宠的人——自己懒惰、不进步,却嫉妒别人,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所谓求,是指不能安于现状,只去追名逐利的人——没得到的,拼命弄到手,弄到手后,又担心失去。

  那么忮求之心是否随处可见?忮求之心对一个人有多大的危害呢?

  曾氏认为,忮,并不常见,通常发生在名声相当、事业相当、地位相当的人身上;求,也不常见,通常出现在有钱财往来,或仕途与别人相互冲突的时候。如果想为天下人谋求幸福,首先就要消除忮心,这样,才没有贪心,也没有害人的念头,同时也有用不完的仁义。如果想要品德高尚,就该除掉贪心,除掉了贪心,便没有患得患失的想法,心中便有用不完的道义。除掉了忮心,心中就没有了荆棘;除掉了贪心,心灵便不会日渐卑劣。如果人们要使心灵纯洁,就该在去贪、去忮这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个被嫉妒心支配的人,定是痛苦的人。一个人心中,若充满了贪念,幸福也是装不进去的。《诗经》云:“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干什么都不会不好。人们只有泯灭了“忮”、“求”之心,真正的幸福才会到来!

  同治十年十一月谕纪泽纪鸿


07、慎独则心安

原文

  一曰慎独①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他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章,两言慎独。果能好善如好好色②,恶恶如恶恶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则《大学》之所谓自谦,《中庸》所谓戒慎恐惧③,皆能切实行之。即曾子之所谓自反而缩④,孟子之所谓仰不傀、俯不怍⑤,所谓养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断无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之时,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敬之一字,孔门持以教人,春秋士大夫亦常言之,至程朱则千言万语不离此旨。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⑥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程子谓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⑦毕至。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天飨帝,盖谓敬则无美不备也。吾谓敬字切近之效,尤在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庄敬日强,安肆⑧日偷,皆自然之征应,虽有衰年病躯,一遇坛庙祭献之时,战阵危急之际,亦不觉神为之悚,气为之振,斯足知敬能使人身强矣。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⑨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养庶汇⑩,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负甚大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后世论求仁者,莫精于张子之《西铭》。彼其视民胞物与,宏济B11群伦,皆事天者性分当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谓之人,不如此,则曰悖德,曰贼。诚如其说,则虽尽立天下之人,尽达天下之人,而曾无善劳之足言,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B12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B13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

  古之圣君贤相,若汤之昧旦丕显,文王日昃B14不遑B15,周公夜以继日坐以待旦,盖无时无不勤劳自励。《无逸》一篇,推之于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之周乘四载,过门不入,墨子之摩顶放踵B16,以利天下,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故荀子好称大禹、墨翟之行,以其勤劳也。

  军兴以来,每见人有一材一技、能耐艰苦者,无不见用于人,见称于时。其绝无材技、不惯作劳者,皆唾弃于时,饥冻就毙。故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余衰年多病,目疾日深,万难挽回,汝及诸侄辈身体强壮者少,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B17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儆惕,以补昔岁之愆;并令二子各自勖勉B18,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B19,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同治十年金陵节署中日记)

注释

  ①慎独:在独处中谨慎不苟。

  ②好色:美好的容颜,美色。

  ③戒慎恐惧:出自《礼记·中庸》。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

  ④自反而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自我反省之后能够理直气壮,无愧于良心道理。

  ⑤怍(zuò作):惭愧。

  ⑥笃(dǔ睹)恭:纯厚恭敬。

  ⑦四灵:古代神话中掌东西南北四方之神。

  ⑧安肆:安乐放纵。

  ⑨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

  ⑩庶汇:各种物类,万物。

  B11宏济:大力匡救。

  B12韪:肯定,认为是对的。

  B13酣豢(hān huàn憨幻):沉醉于某种情境。

  B14日昃(zè仄):太阳偏西,约下午二时左右。

  B15不遑(huáng黄):无暇,没有闲暇。

  B16摩顶放踵:摩秃了头顶,走破了脚跟。形容不辞辛劳,舍己为人。

  B17骈(pián胼)集:凑集,聚会。

  B18勖(xù序)勉:勉励。

  B19稽:考核。

  当代阐释

  慎独则心安

  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

  《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云: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独”是君子和小人所共同所有的。当小人独处时,往往会产生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聚集多了就会产生纵肆,如此,欺负别人的坏事就出现了。而当君子独处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禀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自己唯恐有错的工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和小人在独处时的差距就在于此。

  对于个人来说,慎独是个人修为的最高境界,就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有小人之为!这是为人最大的美德,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他的品行还有什么不能令人放心的呢?曾国藩常用此二字来砥砺自己的人生,还改号为涤生,大概是洗涤心灵,获得新生的意思,这样时时刻刻都能激励自己。外因永远只能是条件,内因是根据,从他的两本遗世之作家书和冰鉴中,也能看出他在面对战功赫赫、日益骄横的下属和变幻莫测、沉浮不定的官场等各种复杂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和隐忍精神,这也恐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慎独方面的艰苦努力,这也是他能成为一代中兴名臣的重要原因,古今中外,大概他是在这方面做得最为成功的了。


08、敦厚大度,慎独谦让

国学故事

  敦厚大度,慎独谦让

  陈重,字景公,是东汉豫章宜春人,生性敦厚大度。他与豫章鄱阳的雷义自小是好朋友,雷义为人善良怜悯,重义慎独,两人一起学习经典,修身养德,因为互相谦让而出了名。

  陈重和雷义都曾在郎署任职。当时同在郎署任职的一位郎官欠了人家几十万钱,债主天天来向他要钱,陈重于是悄悄替这位郎官把债还上了。那位郎官知道后,非常感谢陈重,陈重说:“不是我做的,或许有同名同姓的人。”始终不说自己对别人的恩惠。

  还有一次,一位郎官因事告假回家,错拿了隔壁一郎官的一条裤子。裤子主人怀疑是陈重偷的,陈重没有替自己申辩,而是去买了条裤子还给了他。后来告假的那位郎官回来,将裤子还给了主人,这件事终于水落石出,周围的人这才知道身边居然有这样一位能够受污不辩的有德有量之士,于是对他十分钦佩。

  雷义在郡府担任功曹时,一直提拔推荐善良的人,但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雷义曾经救过一个犯了死罪的人,这人后来送来了二斤金,雷义坚决不肯接受。于是这个送金人趁雷义不在的时候,悄悄将金子放在了他家的天花板上。雷义后来修理房屋,才发现金子,但金子的主人早已过世了,没法送还了,于是雷义便将金子交给了县里的有关官员。这同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慎独工夫可以说是相互辉映了。

  雷义后来被举荐为茂才,他想把职位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同意,雷义就假装发疯,披头散发地在外面跑,不理官府的任命。先前陈重被太守举荐为孝廉时,他也曾要将孝廉让给雷义,先后给太守写了十多封信,但太守不听他的。

  同乡的人都赞叹说:“胶和漆自认为坚固,但也比不上雷义和陈重啊!”两人因为谦虚推让的美德而出名,当时的“三公府”(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决定同时召用二人,并委以要职。

  陈重和雷义两人在切身利益面前,能够没有私心,互相谦让,这真是了不起,被后人视为与人交往的典范。   


荷花小女子

 

 美景美图

 精品美文

 音乐空间

 音画图文

 职场技巧

 感悟哲理

 星座运情

 生活智慧

 史海钩沉

 健康智慧

 书画古玩

 网页特效

 电脑技巧

 在线书架

 精美相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