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附近出现"陪读族" 亳州市区教育移民现象调查

 十如是 2012-06-23
出现"陪读族" 亳州市区教育移民现象调查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字体:  】  2008年10月15日09时44分   【视力保护:

  学校附近出现“陪读族”

  下午5:30,市区丹华小学的放学铃声响起,12岁的马强强开始收拾书包,准备离校。校门外,他的奶奶正在等着接他一起回新租住的民房。

  马强强家住谯城区古城镇洪山村,父母都在家务农,以前,他在村子里的一所小学就读。今年,他转到了城里,日常生活由奶奶照顾,只有等到周末时,才能回家跟父母见上一面。

  丹华小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像马强强一样从农村转学过来读书的学生不在少数,“在丹华附近,租房子的大部分都是农村过来陪孩子读书的”。

  在市区光明路路南的一个小巷子里,记者询问了不少背着书包的孩子,他们的回答证实了刚才那位老师的说法。一位来自谯城区城父镇的孩子告诉记者,他这学期刚转学到丹华小学,现在上五年级。为了能让他在这里安心读书,妈妈带着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白天他去上学,妈妈就到幸福桥广场给人擦鞋,晚上才回来。

  在市区魏武小学,记者对五年级2班做了一个调查,全班70个学生中,有26个家在农村,他们大部分是在这两年从农村小学转来的。

  同高年级相比,一二年级等低年级学生的转学情况更为普遍。“我们班现在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都是从农村过来的。”魏武小学的王杰老师说。

  在市区青云小学,校长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招收本学区内的学生已经有很大压力,没有余力再去招收农村学生。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一些家长采取其他办法让孩子进入青云小学。在采访中,一位姓董的学生就偷偷告诉记者,他的户口其实在农村,妈妈不让他跟别人说,学校也不知道。

  教育移民现象,不光是在城乡之间发生,在乡村与集镇之间,也存在农村学生向集镇小学转移的现象。记者在谯城区十九里镇赵楼村采访中发现,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这个村子的适龄儿童应该到附近的张宽小学就读,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选择让孩子在2.5公里之外的镇第二小学就读。

  来自谯城区教育局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市市区务工和流动人口约有6万人,占市区总人口的18.8%。2000年,城区在校小学生人数是18940人,今年的总人数是40835人,增加了115%。谯城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说:“在人口自然增长等各种因素之外,这8年增加的21895人中,农村迁移过来的不在少数。”

  市区小学拥挤农村小学“萎缩”

  在城市小学教育资源并不充沛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学生的涌入,最直接的后果的就是加剧原本就存在的“大班额”现象。

  市区魏武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佘老师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小学每个班学生人数不能多于50名,现在一个班少则70个人,多则80-90个人。教室人多拥挤,老师上课时很难顾得过来,有时候甚至需要拿着哨子上课。

  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减少,造成农村的一些小学“萎缩”。谯城区十九里镇尚德小学校长程兴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们学校有两百多名学生,现在只剩下一百来个孩子,平均一个年级二十多个人,有的年级只有十几名学生。

  “尽管学生人数减少,但是所需的教室以及师资并没有减少,二十人的班级同样需要一个教室,同样需要至少两名老师来看,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浪费。”程兴民说。

  城市化发展是主因

  “在学费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让孩子到城市读书肯定比乡里要好。”在丹华小学门口,一位家住十八里镇洪庄的家长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在农村上学每个学期需要的费用是9元钱,在丹华每学期所需要的费用是63.7元,相比较而言,差距比过去的几百元缩小了不少。

  这位家长认为,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以后,在城乡小学之间的上学费用已经没有大的差距的情况下,农村学生肯定会倾向于到城镇读书。

  “教育资源的巨大差异,才是众多孩子选择到城市上学的主要原因。”尚德小学校长程兴民说,“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城市小学都要比农村小学好的多,这是暂时无法改变的现状。”

  丹华小学陈校长告诉记者,按照有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该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同时有政策规定,城区中小学不得拒收农民工子女。“很多陪孩子上学的家长,肯定会在城里打点零工,你不能说他不是农民工。”陈校长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小学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正常现象。”谯城区教育局基教科的温学龄认为,城市化是造成农村小学生大量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现象还将持续。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按照分工,我市市区小学由谯城区教育局负责管理。谯城区教育局基教科的温学龄告诉记者,广大农村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城镇上学,是为了孩子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现实情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广大农村学生能够像城镇学生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本身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问题的关键是,城镇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大量农村学生进城读书的需求。这个时候,教育部门所采取的办法是加强城镇小学的建设和管理,同时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采取逐步疏导的办法,使教育不断向和谐均衡的方向发展。

  “今年,我们就投入了300多万元,为市区刘庄小学新建了一幢252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为没有条件扩建的学校配置了新的课桌、凳子等。”温学龄说,他们除了对有扩建条件的城区小学进行扩建外,还投资300万元,对市区景福、薛阁、建安等20所相对薄弱的小学进行了改造。

  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区小学师资紧张的问题,我市教育部门开始整合小学教育资源,统筹解决小学教师缺编问题,加大教师交流的力度。在今后两三年内,我市还将有计划地补充城区小学的师资力量,逐渐消除择校的热点。在加强师资交流的同时,从教育局抽调工作人员到薄弱学校挂职担任校长。

  另外,针对农村规模小、人数少的学校,各乡镇在统一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对农村小学进行撤并,以全面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争取在一到三年内解决目前出现的市区小学拥挤,农村小学“萎缩”的问题。(见习记者王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