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烂泥扶不上墙

 指间飞歌 2012-06-23

烂泥扶不上墙

  传说孔门弟子三千,学成六艺毕业拿到文凭的有七十七人(有名有姓),如比较知名的有子路、子贡、子渊、冉求、子若、子骞、子禽、子张、子长、子思、子容、仲弓等。当然,孔子也有糟糕的学生,如宰予(子我,这个名字听起来就不佳)。宰予能言善辩,刚开始倒很得孔子欢心,只是其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有一次孔子发现宰予白天睡大觉(宰予昼寝),孔子很生气,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这个典故说的就是宰予。后来果然得到验证,宰予后来做了临淄大夫,和田常一起作乱,结果被夷其族,孔子羞于提及此人是自己弟子。
  比喻由于能力差或水平低,成不了气候,或见不得世面。
  同义词:朽木不可雕 扶不起的阿斗
  烂泥,稀泥。泥太稀了,抹到墙上糊不住。比喻由于能力差或水平低,成不了气候,或见不得世面。
 

“烂泥巴扶不上墙”的逃避责任行为

时间:2010-02-05 10:47 来源: 中国总裁培训网
 
    在跟一些中小企业老板的面谈过程中,有不少老板都有这样的一些哀叹:

对于一些态度比较好,为人也比较好,就是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有点差。尤其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员工,老板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培养,这些人的“能力”依然没有能达到老板的业务要求,于是作出了这样的一个判断:“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给他们培训,他们进步这么慢,怎么都学不好,真的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每当我听到老板们这样评价自己的某些员工的时候,我感到很惊讶:这些员工是你招来的,你培养不起来,觉得他们是烂泥巴,那不是说明自己也是烂泥巴吗?——怎么都没有能力培养好员工的能力。(这话虽然我心里在想,可不好当面跟这些老板说,不过对个别还是能够开玩笑的方式表达出了我的惊讶)

 

    当然,我们要先对这个评价的话进行剖析,或许你会有不同的理解。

“烂泥巴扶不上墙”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几个方面的信息:“烂泥巴”、“扶”、“不上”、“墙”。

这里面应该先从“墙”开始,这里的“墙”呢,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一些目标或水准、再简单点就是某项任务。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愿望和要求。

   

    “不上”就是某些人达不到基本任务、目标水准和要求。

    “扶”就是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为了能“上墙”。

    现在我们来看看“扶”的对象“烂泥巴”。我们一般会把基础薄弱,文化水平低,为了我们自己的那道“墙”,经过不断的努力扶持和教育,这些人依然无法达到要求(上墙),于是我们便把这些人称为“烂泥巴扶不上墙”。

 

    作为企业的老板,首先有明确自己的企业那面“墙”(目标)是什么,然后找一些人来,通过一定的“扶持”训练,让这些人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自然,这些人就必须自己能“上墙”才能帮助企业“上墙”。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样的要求,不管员工有什么想法,都必须按照企业的要求“爬墙”,这样的领导管理思想是行的通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那个时候,对于一些“上不了墙”的员工称为“烂泥巴”,大家都可以理解,也都可以接受。

 

    然而,时代已经在发展,在变,在网络信息时代,员工工作不单要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的那道墙),更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人的那道墙)。一旦两者不一致,员工很轻易的就可以炒老板,当然,老板也可以轻易的炒员工。

 

    在现代领导管理中,倘若我们还用“烂泥巴扶不上墙”这样的观念来评价员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老板在逃避责任。原因有几点:

    1、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做出改变并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所有资源。

       从这点来说,每个员工都有他独特的能力,人无完人,关键是如何发现并发挥出每个的优势。肯定是员工的某些特质让老板看到了,才招纳进企业的,所以没有哪个员工是“烂泥巴”,他们都是独特且具有优势的。

 

    2、员工原有文化水平低、能力差,不是老板的责任,可是,员工没有成长和进步,那是老板的责任。

       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老板还停留在“要招就招‘有经验’的员工,招来就能马上创造效益”这样的思想上。于是好不容易招到了这么一个有经验的,可是庙小,尤其是过去的经验也未能在新的企业中发挥作用,就变成了天天招人,天天走人。

 

    日本索尼的盛田昭夫曾说过“没有经过培训的员工,永远不要让他们上战场,否则,那是对他们最大的伤害。”

 

    企业的最重要资源就是人,而人的才能是需要不断的培养的锻炼的。作为企业老板,重要的在于怎样组织众人,怎样从中发掘和激发每个人的最大才能,并将这些才能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才能让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老板们,肩负着
创业和辅导部属的重任。

 

    很大程度上,员工不是没有什么进步,或是学习能力差,而是我们的教导方式和方法上对某个员工不合适吧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墙”),跟员工自己想成长的方向(“墙”)不一致的时候,这种落差更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老板们有“烂泥巴扶不上墙”的哀叹也是可以理解的,理解归理解,事情还是要继续,所以,还是要从教导员工的方式方法上去寻找突破,而不是光哀叹。

 

    3、目标不一致的时候,做什么努力都是白费。

       现代企业管理中,作为中小企业老板,不仅要考虑企业的目标效益,同时要考虑员工的目标和效益。权力和命令型的领导方式,往往是只顾企业的目标和任务需要,要求员工惟命是从,而从未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企业里员工流动也非常大。因此,有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已经看到这样的危机,于是也知道要适当考虑员工的需要和效益。

 

    如果能让员工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那他们一旦成功,就会精力百倍地投身与这项工作,这对员工个人、对公司都是好事情。

 

    总之,作为中小企业的老板,轻易的对现有某些员工做“烂泥巴扶不上墙”这样的评价和感叹的,可以说是在逃避某种责任。

 

    为此,我们提供以下参考建议:

1、 学习做一个教练型领导管理者。

2、 如果自己在专业和技能上确实也无法帮助员工进步,可以通过教练的方式,把目标更改为“如何学习和行动,以获得专业技能上的进步?”

3、前面两条行不通的话,再考虑外请专业教练。
 

烂泥扶不上墙

http://book.sina.com.cn 2007年09月27日 10:02 


连载:门阀旧事:谢安在他的时代   作者:倪政兴   出版社:中国长安出版社

  谢安不出,原因有四:

  (1) 桓温这一关没有打通。谢尚起步与桓温同时,又有太后坐阵,实力可以与桓温对抗。谢奕与桓温是好朋友,桓温虽然图谋豫州,但豫州在谢奕手里,还算放心。到了谢安、谢万,大家只有传统友谊,没有私人友情,再加上前面有桓云的事情,大家其实关系就有点紧张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谢家目前中流砥柱的谢安,不好直接上阵主动给人家一剑封喉的机会,所以谢家的计划是让谢万在台面上活动,谢安在幕后出谋划策,大家有个缓冲,如果真的有事,还可以丢卒保车。后来证明,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计划没有成功,最终还是因为桓温的原因,谢万不得不离开豫州。

  (2) 桓温取豫州是早晚的事。

  ①桓谢虽然是同时起步,但桓温是驸马,谢安只是拐弯抹角的皇亲国戚,加上这阵子太后早已退隐内廷,谢家朝中无人,而桓温正如日中天。

  ②最关键的是谢家这时还没有经营起一支有长久影响的为谢氏门户所用的武力,谢家在豫州没有军队,一是桓温强大,不会容许在豫州形成一支独立存在的强大武力,后来桓温蓄意与接谢万班的袁真为敌,不惜兵戎相见,就是因为袁真有建军打算;二是谢尚以后,谢奕、谢万都以虚放为高,没有经纬世务的能力,谢万更是矜豪傲物,不得士情。以军权谋求门户利益,是东晋政治的特点之一,没有自己军队,小命自然掌握在别人手中。谢万轻易被废而离开豫州,这是主要原因。

  (3) 谢安虽然理论基础雄厚,毕竟缺少实战经验。豫州刺史既管民政也管军政,是个不错的岗位,谢安作为刺史的亲哥,既可以当旁观者,熟悉军政机器运转窍门,又能在一起程度上直接亲政。可进可退,身段相当自由。

  (4) 以谢安的条件,出山也是早晚的事。当年谢安老婆看着叔伯们个个富贵,谢安还是不动如山,就很着急,跟谢安说:“大丈夫为什么不学学别人?”谢安掩着鼻子,无可奈何,又不屑地说:“恐怕免不了这样。”谢安早在观察政局,随时准备出山。谢安对将来自已的发展,不是很操心,他最操心的是谢万,他想在出山之前好好帮一下谢万,这不仅是为了谢万的前途,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因为要想在朝廷里大展手脚,有兄弟相帮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桓温失势,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里没有自己人。

  谢安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不能仅在豫州方镇,谢家要长久兴旺,必须成为顶级家族。为了这个目标,谢安每一个细节都要算计清楚。

  人在做,天在看,谢安的人生剧本早就写好了,只是不能偷看,但要全力以赴。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谢万虽然名声在外,却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角色。不到一年,就被人废黜而离开豫州,谢氏家族平白失去豫州这个基地。

  没了这个基地,谢安要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还需要十余年的经营,才能成为重要的政治人物。

  其实谢万的不成器,谢安早就知道。谢万最大的弱点就是喜欢炫耀自己、傲慢无礼。他曾戴着白头巾,径直到扬州府大厅找岳父扬州刺史王述,直言不讳地说:“人家说大人傻,大人确实是傻。”王述为人性格沉静,当年到三十岁时还不出名,就有人认为他痴,后来得到王导等人的赞扬,才渐渐知名。王述听了女婿的话,一点不吃惊,他缓缓说:“外面好像有这种议论,主要原因只是因为我比较大器晚成罢了。”强!

  还有一次,谢安和谢万一起坐船去首都,过吴郡时,谢万想和谢安一起拜访王导的儿子、时任吴郡太守的王恬,谢安说:“恐怕他不一定理睬你,我看不值得去拜访他。”谢万还是极力邀哥哥一起去,谢安坚决不改变主意,谢万只好一个人去,到王恬家,坐了一会儿,王恬就走了,把谢万丢一边,谢万显得非常高兴,以为王恬会拿什么好东西出来给他分享。过了很久,王恬竟披头散发出来,显然刚才是洗头了,他也不陪客人坐,自个儿坐在院子里的马扎儿上晒头发,神情傲慢而放纵,一点也没有应酬谢万的意思。谢万于是只好回去,先很委屈地跟哥哥哭诉。谢安说:“阿螭(王恬小名)不会做作啊,他要是以礼待你,那就是装出来的客气。”人家老贵族,一向瞧不起我们这些新贵族的,是你没有自知之明。

  谢万的这些毛病,跟谢安过从甚密的王羲之最了解,他曾经问人家:“你说说你和谢安、谢万相比,谁强些?”别人还没有回答,王羲之就说:“要是谢安,他一定与人为善,说你比较强,要是谢万,会因为你讲这句话,和你怒目相争吧!”

  当时听说谢万要当官,他还特地写信给谢万,叫他藏拙,不要装牛逼。他还写信给桓温,说谢万这个人,如果让他在朝廷发发议论,做参谋,还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做具体事,就不适当了。

  但是桓温正巴不得豫州出乱子,自己好趁虚而入,再加上当时谢万也没有什么过错,他也不好反对,反而乐见谢万上任。

  谢万上任第二年,就受命与北中郎将郗昙兵分两路,北伐前燕。

  北伐途中,谢万的臭毛病还是改不了,骄傲自夸,轻视别人,在行军路上,还常常长啸或者吟唱诗文,搞得跟春游一样,表示自己非常尊贵,从来没想过安抚将士,收买军心。后来谢万在寿春失败后,司马昱问郗超:“北伐当然不是必胜,但是谢万怎么竟会如此失掉军心呢?”郗超说:“他这个性格任性放纵,人家想着智勇双全,他认为智是智,勇是勇,自己是高级知识分子,就看低人家勇敢的士兵。”
谢安虽然心底非常喜欢并且看重谢万,但很清楚他一定会失败,他放心不下,就和弟弟一同出征。

  路上, 谢安还劝谢万说:“你身为主帅,应该常常请将领们来宴饮、聚会,让大家心里高兴,跟你同心协力。”谢万说,好啊,喝酒正是我的强项,就满口答应。

  果然说到做到,立即传令众将领集合。等到众将领过来了,谢万什么话都说不出来,憋半天,终于想到一句鼓励的话,然后很高兴地拿着如意指着满座的人说:“诸位都是精锐的兵。”兵是属于当时低级阶层,当兵的最忌讳别人说是阿兵哥,所以谢万口不择言,让全体将领听了更加心生怨恨。

  谢安一听,糟糕,但是为了给弟弟争取回一点军心,他还是给弟弟擦屁股,从队长将帅以下,一一亲自登门拜访,非常谦虚,诚恳谢罪。

  不过覆水难收。北伐途中,和豫州军队做战略呼应的徐州友军,因为主将郗昙病倒,暂时退到彭城(今徐州),谢万误以为东路军败了,下令后撤,结果这一退不得了,大部队趁机一哄而散,不战而败,大片土地相继被燕国攻占,只剩下谢万光杆将军,狼狈而归。

  部队溃散时,大家伙儿本来想一不做二不休,趁乱结果了谢万,让他“殉职”算了,但是内部有不同意见,许多人记得谢安的好,提醒大家应该为谢安着想。所以谢万能幸免一死。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谢万虽然兵败逃跑,但是路上仍要摆架子,死活要贵重的玉帖镫配自己的战马,谢安太爱这个弟弟,一路上本来没讲什么话,这阵子,也搞得有点不爽,但他还是和风细雨地劝说:“现在哪里还需要找这个麻烦!”

  谢万在寿春失败后,回来给王羲之写信说:“我很惭愧,辜负了你一向对我的关怀照顾。”王羲之看了信,心想,这家伙真是死不悔改,推开信,摇摇头说:“这是夏禹、商汤那种警诫自己的话。”谢万不好好反省,还到处写信做秀,自比伟人,孺子不可救。

  虽然谢万不是大家理想中的男人了,但是他依然是自己理想中的男人,这点还真让人敬佩。

  东晋社会重门户,也重精英,一个家族得有政治精英,才能维持家族地位。

  谢家本来打算来个马后炮,以谢万作跳板,更上一层楼,谢万被废,等于垫马被抽,家族利益失去政治保障,谢氏不仅上不了一层楼,反而前功尽弃,一切归零,要重新开始。

  谢家能不能重新站起来,取决于谢家有没有出色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