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作协中的80后:并非都像郭敬明那么风光

 昵称3359418 2012-06-24
欢迎来访我的博客:http:// 我爱你!

转自读书频道 > 新闻 > 书业观察 >
  “一个天透蓝、太阳透亮的日子,……我们听她念完了那首诗歌。……我不怀疑,那个下午将会一直伴随我直到死去的那一刻……”

  颜歌以细腻感性的语言,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发言中,形容她在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中度过的一个“吾道不孤”的温暖下午。而此前,生于 一九八四年的她,以空灵飘逸的玄幻风格,在读者中已获得极高人气。

  在中国作协九月公布的今年新会员名单中,“八零后”出生的作者首次集体浮出水面,如郭敬明(blog)、张悦然(blog)、蒋峰(blog)、李傻 傻、李姗、蒋萌、赵靓、阿娜尔古丽、王虹虹等人,其中王虹虹更是以十八岁成为中国作协最年轻会员。

  早在四月,中国作协曾在北京举行了“青年作家研讨会”,包括春树(blog)、张悦然、郭敬明、步飞烟等二十七位“八零后”作家代表走进了北京鲁迅文 学院和中国作家协会会议厅,与作协领导举行了一场“圆桌餐会”。谈到那次会见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曾表示“气氛非常活泼”,并说自己“对多位‘八零后’ 作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正是在此之后,一批“八零后”作者接受了作协首先伸出的“橄榄枝”,递交了加入作协的申请。

  对张悦然而言,加入作协不过就像小时候的一个兴趣小组,“写作是很孤独的事情,如果作协能提供一个周围有做同样事情的朋友的环境,真的很重要的”, “当年莫言和余华(blog)就是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的同学,我至今还常听到他们回忆那时的细节,很美好。我对这种东西挺期待的,这成了我的一个情结 了。”

  当说起“八零后”,人们几乎只能想起郭敬明、韩寒(blog)、张悦然这些风头正劲的媒体宠儿。事实上“八零后”的背后是一大批生于八十年代以后,将 来必会成为中国文坛主力的青年作家。绝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写作环境和状态都不如前述这些人物那么完善和风光,如同为“八零后”的打工作家郑小琼,她至今仍 在东莞一家成衣厂里谋生活。

  “总有人批评我们‘八零后’禁不住商业诱惑,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商业不是诱惑,而是一个生存或死亡的问题,有没有市场直接决定作品能否出版,我们能否 拿到稿费和版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身为上海作协会员的小饭(blog)坦言如果加入作协,会认识一些人、间接可能多一些机会。

  在上海作家赵长天看来,很多“八零后”作家的“创作环境并不好”。所谓“不好”,是因为“八零后”作家找不到一个评判作品的标准。“我们过去写作,评 判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学的标准,只要是好作品,就能得到鼓励和支持;但‘八零后’中,除了少数几个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外,更多的则既得不到市场的关心, 也得不到‘圈子’的关心。”赵长天所说的圈子,其实就是指主流文坛,即作家协会。

  如何引导这些中国文学的“生力军”,成为许多真正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人不得不认真思考的话题。从排斥到接受再到认可,这不仅是中国作协本身所经历的心 路历程,也是“八零后”作家整体被全社会认可的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在文学被严重边缘化的今天,显得尤为艰难和珍贵。(应妮)

(编辑 小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