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易学与金融的关系论东西方思维观之不同处与互补性(一)

 翁氏奇门易道 2012-06-24

  东方文化应说是以中国文化为主流,为代表的。由于中国文化的产生源于易经的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而哲学的认识论里就包含了思维观与方法的问题。所以我在此就不得不对东方哲学的思维观等多说几句了。在此,说到中国的易经,这里有个问题人们容易混淆,这是两个不同的,但又具有密不可分联系的两个概念。严格说来,易经是哲学,而易卦是易经哲学方法论的一种。

  那么什么是哲学呢?哲学是讲天地间事物的最普遍性规律的学问。哲学是由认识论与方法论组成。而哲学的认识论是指对天地间事物最普遍性规律的认识,它是对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不断地抽象,提炼,最后归纳到事物最普遍性存在规律,最基本的属性的范围来认识的。而方法论呢?是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产生的运用方法。故而易经它首先是哲学,是中国,中华民族的哲学认识观与方法论。而它对于每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都是从具体事物均具有的最基本的属性角度来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的。故而我们对易经的认识,应首先从哲学的思维来认识它。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认识,就能理解其合理性了。

  同样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由于居住在地球上不同方位,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的人群,对于同一个天空大地,认识与感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对天地,生存环境、万事万物等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不同,思维观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又此而产生形成的文化也就不同。就地球上生活的人群来说,其文化主要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两大类,其东、西方的对事物认识的思维方式也有不同。东方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西方文化是以西方近代的哲学与引进古希腊理性与科学精神,而结合的产物。就这两大类文化来说,我在此不作具体探讨,而仅就东西方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不同,谈点看法:中华民族的思维是一种归纳性思维,即把错综复杂的具体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归纳到普遍的规律之上来认知。即便是数学,也是哲学式数学。易经,六十甲子数,河图洛书,九宫洛书以及邵雍的皇极经世等皆可见其斑。包括用数学表达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也是把万事万物中万千纷纭的各式各象变化,归纳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的加减之中。由于这种崇尚与探索天地间事物本质性规律的东西,而在用上,体现出注重把握阴阳之道,万化由心,进退自如,而体现出了艺术性的思维与风格。体现出了一种如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气,而蔑视或忽略了客观具体的,具有标准尺度的那种“小技”的东西;它是以天地自然以及万事万物为认识对象的,故而知天地之运行法则,而加以人文化,就产生了崇尚、效法天地而以天为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地坤,厚德载物的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注重自身修为以合天地的民族内在精神的东西,而精神之修为所形成的民族大无畏的气概,而往往崇尚的是精神以及个人的自身修为,道德修为;崇尚与探索天地间事物本质性规律的东西,而体现出了艺术性的境界思维与风格。而蔑视或忽略了客观具体的,具有标准尺度的东西;而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注重的是客观事物内在性,具体性,和普遍适用性。并且无论对什么事物的认识,均是建立在通过对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质量、能量、性质、内在规律等关系以及数据,量化指标的论证上,而且对事物的认识是科学求公例的原则,这种对客观事物规律要求具有普遍,稳定,量化,而形成公认的规律,构成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与科学精神。但这种认识与思维的方式,随着对事物的深入认识,往往是其分枝也越来越多,呈发散状态。

  而近一百多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东进,使人们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故而现代的中国社会,人们接受的是科学的观念,认识与看待事物的方法,用的也是科学的方法。而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同样是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合理性也是人所共知的。而科学的思维方法与与中国易经哲学的思维方式,只是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罢了。科学与哲学不同的是,哲学讲的是事物最本质最普遍性规律,而科学,科有归类之意。即把事物分类别而认识的,并且无论对什么事物,均是建立在通过对事物的空间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质量、能量、性质、内在规律等关系以及数据,量化指标的论证而成立的学问。我认为:任何事物均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而我们应用其好的一面,而避其不好的一面。故而在我以上所说的两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均有其长,也有其短。思维方式与方法的不同,是因为看待,认识事物的思维角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如把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运用,才更能反映出认识事物的完整与全面性。而不应以一种思维方式来否定或排斥另一种思维方式。而应把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以一种思维方式作为对另一种思维方式存在不足的补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