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原意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屋顶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现在,常用来形容领导干部认识事物全面透彻,提出见解高明睿智,所作决策英明果断。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想知道房屋是否漏雨,人要在屋檐下,想了解政绩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间征求意见。 领导干部虽然站得高、看得远,但不可能全知全能,更不可能先知先觉。所以说,领导干部看问题、定政策、作决策要想做到“高屋建瓴”,必先要“宇下查漏”,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领导干部定政策、作决策,不能靠拍脑袋、想当然,任何策略都不是从脑袋里凭空冒出来的。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只有依据充分,决断才能容易;只有依据准确,决策才能科学。不进行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更谈不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搞好调查研究,才能了解和掌握客观实际,才能结合实际准确地反馈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整有关偏差,迅速制定相应策略,以适应层出不穷的新情况。否则,闭门造车,主观臆断,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先哲如此告诫。领导干部决策要做到“高屋建瓴”,就要勤于“宇下查漏”。而要提高“宇下查漏”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经常深入基层群众。尽力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深入厂矿车间和田间地头,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同群众一起交谈和讨论问题,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体察群众的情绪,总结群众的经验,掌握第一手资料。对存在的问题,不仅要了解问题的现状,还要了解问题的历史,弄清来龙去脉和原因,找准问题的症结,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困难。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心入”,防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注意调研的全面性。调查范围要尽可能地宽一些。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条件艰苦和问题较多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防止以偏概全,作出既顺应发展形势又符合实际情况的正确决策。 善于倾听各方意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见解,多方听取意见,多方汲取智慧,权衡比较,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思维,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不为偏听常俯耳,倾听的姿态很重要。领导干部与群众交谈,要眼睛向下,以甘当小学生的谦虚态度,真诚地与群众沟通和交流,从内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倾听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从而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