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标的是姚庄村620亩荒地的5年经营权。现在我宣读规则……”近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南闸镇农村“三资”代理处置中心对姚庄村620亩荒地的5年经营权进行公开招标,区、乡纪委及农经站、法律服务所工作人员和村组干部、村民代表等80余人现场监督。最终,村民管卫兵以每年1080元/亩中标,并当场与村组签订协议。
“我虽然没中标,但心里服气。这样管理集体资产,我们放心!”村民严龙民说。
前几年淮安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可不是这样。当时各村流传着“穷村干部没人做,富村干部做不长”的说法,2008年,该区就有12名村干部因违规处置资产、资源被查处。为改变这一现状,淮安区搭建双重平台摸底数、规范运行程序创效益、加强体系监管明责任,扎牢“三资”管理的篱笆。
2008年7月,淮安区首先在南闸、马甸等6个乡镇试点,探索信息化管理农村集体“三资”。2010年初,在村级财务电算化的基础上,该区研发出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同年8月,该区对26个乡镇的农村集体“三资”工作进行清查登记,要求各村在建立纸质台账的同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区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构建起“三资”数据双重平台。
截至目前,该区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共清查登记集体资金1.45亿元、房屋厂房39万平方米、设备车辆等固定资产1374件。
“我们各村(居)都建立了村级民主议事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等,对村级重大事项实行‘一事一议’和‘四议两公开’。同时,要求乡镇在代理处置农村集体‘三资’过程中,坚持议案、提案、审核、公告、招标、签约六步走,确保规范化运行。”淮安区纪委工作人员介绍说。
同时,该区通过定期检查合同承包金交付情况、调查合同附加协议及履约情况等方式,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今年3月,区纪委对全区2300宗经营中的资产资源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平桥镇擅自追加合同期限的一名村干部进行处理;对7名未按合同要求交纳承包金的承包人进行谈话,并责令村组限期收回承包金。
“事情要有人管,责任要有人担。我们还构建了多层级监管体系。区纪委全面指导、统筹推进,区农村‘三资’办公室负责全区农村‘三资’工作的日常管理、培训指导、网络维护、督查考核等;乡镇成立资产资源代理处置中心、农村会计核算中心,统一办理村级组织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租赁、发包以及代管资金的存、取等。”区“三资”办高智慧介绍说,今年2月份起,该区还实行“三资”管理工作保证金制度,全区26个乡镇共交纳13万元保证金,由区“三资”办按季度进行检查考核。
“这就给‘三资’扎牢了篱笆。管得住,我们心里就踏实啦!”村民李大爷笑着说。
2011年,淮安区通过代理处置中心发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181宗,实现收益2451万元。“以科技、制度、体系为保障,对农村集体‘三资’进行信息化管理和规范化处置,不仅有利于农民的利益保障,也推动了廉洁农村、和谐农村建设。”淮安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曹业慧说。(刘超 李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