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件陶制的乐器---埙。该乐器的出现,引起了喜欢中国的古典音乐的人们的广泛关注。
在距今月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雏形,西安半坡遗址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陶埙的形有笔管形,珠形,帽形,鬼脸形,动物形转向梨形,上平下尖的卵形等形状。其中,一卵形最为普遍。最早的埙只有一个吹孔,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埙体上才出现音孔。古陶埙一般为六孔埙,专家解释埙的音孔为一孔到六孔埙,经历了约3000年,即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此后,埙一直保持在五六个音孔的水平上。新中国成立以后,诸多专家对古埙经过了多年的研制,在古埙的基础上研制出八孔陶埙,九孔陶埙,十孔陶埙等,是这一沉睡了多年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乐坛上,扩展了埙的音域,增大了埙的音量,可以任意转调等。 陶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它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一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和而已。" 正因为陶埙的音质所焕发出的高雅气质,古人将其列入古八音制度中的"土"音的代表乐器,在整个乐队中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 埙的演奏姿势和吹奏技巧 埙的演奏姿势分为立式和坐式。正确的姿势、持埙手形及演奏口是乐曲演奏的重要基础。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 埙的演奏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适应演奏者的生理特点、演奏形象以及艺术水平的充分发挥等。 埙的演奏姿势分为立式和坐式两种: 1、立式,就是指站着演奏的姿势。立势要求演奏者头正、腰直、肩平,两眼平视前方,双手捧埙自然抬起,双臂张开约45度角;身体平稳,两腿直立,两脚跟分开约十五公分,成八字型,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指、腕、肘、臂等身体部位要自然放松。一般用于独奏、重奏和基本训练。 2、坐式,是指坐在凳椅上演奏的姿势。要求演奏者上身与立式相同,座位的高低要适宜,两脚自然分开着地,臀部约占凳椅的三分之二,重心落于臀部着座点。一般用于伴奏、合奏。 持埙时双手手掌自然弯曲,用指肚丰满处按闭音孔(不必过于用力),演奏最高音时,由于埙指孔全部打开,需采用唇部及双手指关节里外相推的方法,巧用一定的力度让埙体保持平稳,使演奏不受影响、顺利进行。 此外,还要注意演奏口形,即演奏时口的形态,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乐器发音的优美、音准的精确、强弱的分明。 埙的演奏口形是由唇肌和面部肌的协同动作而形成的。上下唇肌贴着牙床,微向人中部位收缩靠拢,使双唇中央部位形成“椭圆形”风门。舌处于自然状态,口腔扩开为含气状态(这样能增加口腔共鸣,美化埙的音色)。吹奏时,气流的冲击使上下后肌自然得以控制,这样就形成了正确的演奏口形。 气类吹奏技巧埙的气类吹奏技巧有长音、气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长音是埙吹奏技巧的基础,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埙的常用技巧汇总起来可分为气、指、舌三大类:包括长音、气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颤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环换气、双吐循环换气、虚吹音等多种。这些技巧是演奏埙时必须具备的。 在埙的吹奏技巧中,长音是埙气息训练的基础,通过练习长音可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养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稳、饱满、纯正的发音。故必须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练习时可以结合力度共同进行,音色必须饱满圆润,响亮平稳无杂音。 气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缩力量引起的气流颤动而产生。气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实际演奏中应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应采用均匀自如的气震音,激情、悲愤的旋律则采用夸大式的气震音等。气震音可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要求均匀流畅。 唇震音是用双手带动埙体,使风门与吹孔快速前后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波动音。埙体后移时吹孔变小,音则低;埙体前移时吹孔变大,音则高。这种演奏技巧常在表现神奇、空灵的意境时使用。 埙的曲谱埙的吹奏技巧可分为气吹和舌吹两类,然后和指法技巧构成了它的演奏技巧: 1气类吹奏技巧 -------------------------------------------------------------------------------------------------- 一、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中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乐器,有湖北隋州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楚国编钟,还有《诗经》中提到的琴和瑟。不过,到目前为止,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 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 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 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 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 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 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 《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 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 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 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 最早的埙制作简单, 仅能吹出一个音。根据山西省万泉县(现为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埙,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埙的发展历程。考古研究表明,这三个埙产生于殷代之前(公元前16~11世纪)。第一枚是立方形,只有一个吹孔,能吹出一个音;第二枚是卵圆形,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第三枚为圆形,有两个音孔。 后期的陶埙有几个音孔,到了殷代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六孔埙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后220年),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之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 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也是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合奏或独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 1983年,赵良山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乐团。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 近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废都>>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同样也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师张荣华在埙的研究与制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技术,改进工艺,优选材料,进行科学配方,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准等方面,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型工艺埙吹奏省力,外观精美,有皇家之大气,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确的12平均律,且灵敏度高,在乐队中演奏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的CD专辑《问天》,首次运用张荣华的低音大埙表现音乐,由此,埙的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 “埙,表面上看很普通,但它放射出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它透射出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华夏文明的精髓,所以埙的未来发展是不可估量的……” 埙,还在讲述它未来的故事…… -------------------------------------------------------------------------------------------------- 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距今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埙的音色古朴浑厚、婉转迷人,有人类乐器的始祖之称 楚人善埙,四面楚歌的埙音在夜风中呜咽了多少年...... 捧一堆陶土放入火中,烈火将它烧成永恒的音符,寂静中传...
几千年了,听过的人将它沉沉的烙在灵魂中 闻埙,仿佛是在瞬间掏空了心肺的胸腔中旋转回荡 天地之间,一切成空 只剩听者的一缕幽魂,随着这呜咽之声荡漾 埙韵声声中,生命在上,沧桑在下 有谁看到孤雁在落泪? 又有谁会在意,一片叶的悲伤?... 先人们 带着荒凉大漠里的风沙,带着连天的衰草的呻吟 孤独地在无边的荒漠行走 看见了谁在断垣残壁里吟唱 看见了尸横遍地的战场独活者踌躇的身影 从旷古传来风声,迂回地吹到这里 远古的呻吟,无边的哀怨和着风声细细地漫漫袭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