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接受了内陆一家媒体的采访,他表示,内陆供港食品的安全率达到了99.999%,“这在全世界都是很难得的”。
99.999%——接近100%的食品安全率在内陆人眼里无疑是一个“奇迹”,人们肯定想知道,为什么同样是内陆生产的食品,香港人可以吃到上品而内陆人却要忍受瘦肉精、三聚氰胺以及其他乱七八糟东西的伤害?
这其实不是个新问题,因为内陆供港食品安全率接近100%并非始自今日。
2009年的时候,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副秘书长蔡洁如就曾公开表示,通过抽检发现,内陆供港食品的平均合格率为99%。这个数字需要放到这样一个背景下去理解——
内陆平均每年供港的加工食品为60万吨、蔬菜50多万吨、水果17万吨、活禽500万只、冰鲜冷冻家禽10万吨、猪160万头、食用水生动物及產品4万吨、鸡蛋5万吨、大闸蟹400吨、淡水约7亿立方、鲜奶1.5万吨,等等,约占香港市场各类食品的80%以上,其中,蔬菜占比高达90%。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及内陆的这种食品供需关系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迄今已经经历了50多个年头,从这个意义上说,内陆已然成为香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香港人心惶惶,不少港人甚至喊出要抵制内陆食品,但结果仅仅只是口头泄愤而已,最终并未能成行。
不过,香港人的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因为在过去50多年里,内陆在保障供港食品安全方面一直不敢怠慢。来自深圳检验检疫局的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供港蔬菜已经连续15年没有发生“毒菜”事件,供港鲜奶已经有30年没有发生质量安全事故,供港禽畜已经多年未发生禽流感等疫情。
2011年,内陆供港的一些大闸蟹被检出含有雌性激素,结果内陆供应单位非常紧张和委屈,他们说:“我们甚至连喂养大闸蟹的小鱼、小虾等饵料也要经过检测监控,出口的大闸蟹更是要经过几十个项目的检测。”
他们为什么紧张?这里面的原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毫无疑问,香港人是幸福的,这一点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副秘书长蔡洁如很清楚,所以他说,内陆食品加工收购企业的规范化运作和前线检验检疫人员对原料进货、加工、检测、出货装车、铅封等环节全程严谨的监控,“令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质检总局、各检验检疫局及有关部门实在是香港市民菜篮子的守护者。”
香港人菜篮子的守护神很“给力”,内陆人菜篮子的守护神在哪里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不久前说,“在食品安全方面,我们是全世界监管力度最强的国家”,在内陆人眼里,这就像一个笑话。
责任编辑:Leo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