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歌仍来
不想刻意去追溯那一段已然褪却铅华的似水流年,
每当再一次听到邓丽君演唱的歌曲,
在心底总会禁不住再一次勾起年少时的回忆。
在那些平淡的岁月里,

没有哪一个歌手能够影响这么多代的这么多华人。
更少有一个歌手能够影响内陆这么多的音乐人。
邓丽君风靡大陆,恰逢中国的改革开放之初。尽管内陆拨乱反正,抒情歌曲也大有收获,但邓丽君的歌曲首先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虽然对于一些老同志看来,邓丽君是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靡靡之音”或说“时代曲”的卷土重来,但实际上还是不大一样,严格地讲,邓丽君应该是自中国早期流行歌曲以来一个集大成者。她的演唱固然继承了浅吟低唱、风花雪月的“小资”情调,却消除了早期歌手的“嗲”而更为流畅自然,且极大地提高了技术上的表现力,这也就无怪乎内陆80年代以来的第一代女歌手几乎无不受到她的影响,以致产生了一批“小邓丽君”。
邓丽君的音乐代表了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亚洲流行音乐的较高水平。她的告别音乐会的编曲当年更是内陆作曲家模仿学习的重要样本。由于她的作品大约三分之一来自历史上的经典作品,三分之一来自日本同期流行音乐,三分之一来自台湾同期创作,所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也融合了多种民族民间乐风和西方流行音乐的表现手段。对于内陆流行音乐的早期开发,邓丽君的音乐无疑也起到了发凡启蒙的作用。
当然,邓丽君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70年代中后期,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已经兴起,华语流行音乐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而,她的音乐集以往之大成,台湾校园民歌则开创一代新风,这两种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强烈时代反差的音乐同时进入内陆,给日后80年代中期内陆流行音乐的崛起和大众音乐文化的发展格局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丽君十年前的英年早逝给大家带来的冲击是强大的,感觉也是非常复杂的。
转眼十年,华语歌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音乐风格早已转向多元化共生的格局,内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各地的音乐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已经快到了不分彼此的地步,华语歌坛、日本歌坛和韩国歌坛的交流合作也正处于热闹时期,一个大亚洲歌坛的格局已经形成。如果邓丽君在世,恐怕也会感慨“神女当无恙,应惊世界殊”吧。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歌仍来。我们纪念了邓丽君,还应当纪念她的敬业精神,纪念她们那一代音乐人对于音乐的执着,对于情感的执着,对于音乐使命的执着。
一代歌后邓丽君生平简历
一代歌后邓丽君的名字非同凡响,她的歌曲伴随着整整一代人度过了许许多多难忘的时刻。如今她的歌声还在我们耳边萦绕……让我们回顾一下邓丽君璀璨而又短暂的一生。
1953 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
1958 至屏东市仙宫戏院附近学芭蕾舞
1963 参加中华电台黄梅调歌曲比赛以《访英台》获得冠军
1964 代表学校参加全县国语朗读比赛,获得第一名
1966 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歌唱比赛,以《采红菱》夺得冠军。
1967 自金陵女中休学加盟宇宙唱片公司,九月推出第一张唱片,正式以歌唱为职业
1969 演出第一部电影《谢谢总经理》
演唱中视开播首档连续剧《晶晶》主题曲及主持中视《每日一星》节目
应新加坡总统夫人邀请首度出国赴约做慈善义演 1970 获白花油义卖“慈善皇后”荣誉
随“凯声综艺团”到香港表演
在港拍电影《歌迷小姐》
1973 与日本“宝丽多”机构签约赴日发展
到香港演唱于“香港歌剧院”、“汉宫”及“珠城”,后前赴越南演唱
1974 以《空港》一曲当选1974年“最佳新人歌星赏”
1977 成为“香港第一届金唱片颁奖礼”一位金唱片得主
1978 个人大碟《邓丽君GREATEST HITS》及《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同时获香港第三届金唱片奖
于日本以《东京夜景》获得“正顽张中赏”
1979 “香港第四届金唱片颁奖礼”上,同时有三张大碟获白金唱片奖,另有两张大碟获金唱片奖
赴美进修日文、英文、生物及数学,四月首次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演唱会
1980 荣获台湾金钟奖“最佳女歌星奖”
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洛杉矶音乐中心登台
邓丽君身在美国,然而其歌声却响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众为邓丽君歌声而醉倒。据悉,连小平同志也甚为欣赏邓丽君独特的演绎方式
在香港推出第一张粤语大碟--《势不两立》,瞬即达到白金唱片数字
第四度踏足“利舞台”,举行一连七场个人演唱会
十月返台于国父纪念馆义唱,门票收入全数捐作自强爱国基金
年底赴东南亚作巡回表演
1981 台新闻局颁发“爱国艺人”奖座,与李季准主持金钟奖典礼
在香港利舞台创下个人演唱会场次最多之记录
六月于台湾义演,“台视”播出长达一百二十分钟《君在前哨》特别节目
参加“香港第五届金唱片颁奖礼”,她所灌五张个人大碟同时获白金唱片,勇破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2 于香港举办个人演唱会,推出《邓丽君演唱会》双唱片,面世即双双成为白金唱片
1983 赴拉斯维加斯“凯撒皇宫”演唱,是首位在此签约演唱的华籍女歌手
当选“十大杰出女青年”
推出广东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闻
1984 在东南亚各地举办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
重返日本推出《偿还》专辑,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内接近一年,刷新日本乐坛历史记录。邓丽君也因此获得无数奖项,其中包括“年度有线大赏”、“最受欢迎歌曲赏”,更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赏”之“最优秀歌唱赏”。其卓越成就,为中华民族添上一抹缤纷艳丽的光彩
1985 在日本凭借新歌《爱人》连续十四周蝉联日本广播“点唱流行榜”冠军,并再夺“有线放送大赏”,同时在日本乐坛创下两项历史记录
《爱人》一曲不费吹灰之力便入选日本“第36回红白歌合战”
首次参与电视剧演出,《爱人》一曲更成为该剧主题曲
八月返台与张菲主持“反盗录、反仿冒”义演晚会
十二月在日本NHK大会堂举行演唱会
1986 主持台视春节特别节目“与君同乐”
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蝉联日本年度有线电视大赏
再度以大热门姿态顺利入选日本“第37回红白歌合战”
1987 继续穿梭于香港、台湾、美加及法国等地,但已处于半退休状态,除参与慈善演出外,甚少于公众场合露面,赴纽约参加“国际公益金”义演,出席日本“第38回红白歌合战”
1988 名作词家慎芝女士过逝专程返台吊唁
1989 香港“亚洲电视”于农历年初二晚直播烟花汇演,邓丽君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 应邀出席“无线电视”直播之慈善节目,作表演嘉宾
1991 赴港为“爱心献华东”赈灾筹款,作慈善表演嘉宾
1992 推出《难忘的TERESA TENG》专集
1993 三月赴港作“亚洲电视”TALK SHOW“龙门阵”嘉宾
1994 参加华视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所举办的“永远的黄埔”晚会,为最后一次在台湾之公开演出于日本推出《夜来香》唱片
1995 五月八日因气喘病发猝逝泰国清迈,享年四十二岁,五月二十八日在国人及全球华人目送之下长眠金宝山“筠园”
邓夜丽来君的香
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凄沧,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这夜莺歌唱,更爱那花一般的梦,拥抱着夜来香,吻着夜来香。夜来香,我为你歌唱,夜来香,我为你思量,啊,我为你歌唱,我为你思量,夜来香,夜来香,夜来香。
《夜来香》是电影《春江遗恨》的插曲,为二十世纪时代曲的创作大家黎锦光先生所作,这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歌曲初由上海传至华北最终风靡了全中国,又由日本作曲家服部良一将它介绍到日本,并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先后被改编成多种语言,演唱版本有几十个之多。李香兰是第一个演唱并唱红《夜来香》的歌手, 当年有不少歌手看过此歌谱后均感觉音域太宽不好上口, “金嗓子”周璇过目后亦未有表示, 终为李香兰识得并演绎, 据传1945年6月她在上海的‘大光明’连开六场独唱音乐会,均以此歌曲作为压轴曲目,获得空前的成功,《夜来香》是整个音乐会的高潮,也成为李香兰歌艺的高潮。李香兰的首唱版本美声特点很突出,从容、优雅、舒展、大气,配器尤其是中间的鼓声也相当精彩。当年歌曲的配器囿于技术的原因,完全是不插电的,一首歌曲的成败绝对倚重于人声,在她的歌声里使人情不自禁的会遥想当年时代曲繁花似锦的年代,遥想周璇、白光、李香兰、姚莉、张露、吴莺音等红伶纸醉金迷也好、灯红酒绿也罢的演唱,遥想着她们姹紫嫣红的名噪天下,有些憧憬,有些怀念,最终莫名其妙的又会有些惆怅,今夕何夕------“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在李香兰首唱之后几十年的岁月里,她所赋予这首歌曲的影响力已经逐渐消褪,尽管也有层出不穷的歌手不时的翻唱,但没有一个人的翻唱能超越当年的李香兰,直到邓丽君再度演绎了这首歌曲,使其再度传遍中华大地,传遍全世界,是邓丽君使《夜来香》这首歌曲焕发了第二春,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而且这次是永生!黎锦光曾对其子说将《夜来香》演唱得最好的人是邓丽君!这应算是最权威的一个肯定吧。其实又何止于这一首歌,在她盛年时期所演绎的每一首歌曲都是传世之作。邓丽君凭借着超凡脱俗的演唱赢得了经久不绝的十亿个掌声,她是一个活在人间的神话,一个不朽的传奇。
《夜来香》这首歌属于词、曲俱佳的上乘之作,有个先天完美的本身,是不可多得的歌曲佳品和教材范本,这样的好作品即便是不出众的嗓音哼唱起来,只要不失音准也是很好听的,因此也得到了无数歌手的青睐,以与邓丽君的时期相近的几个歌手的演唱版本为例,虽然不及邓丽君却也各有千秋,更为有趣的是《夜来香》这首纯粹描写景物的歌曲,却最大程度的体现了歌手的性格。凤飞飞演唱的版本特点是着力在“夜”字上,听她的演唱你会置身于茫茫夜色的氛围中;而龙飘飘演唱的重点则在“香”,馥郁芬芳的盛开着、怒放着;蔡琴对此歌似乎也很喜爱,先后灌录有两个版本,我更喜爱第一版,她给人的感觉是始终置身于花外,重点是个“来”字,她唱的仿佛就是那个流连而忘返的赏花人。男声方面罗文也曾唱过,他的版本贵在配器很富丽堂皇,惜在歌词有错漏,且国语的咬字很蹩脚;费玉清则以自己一贯的中性的方式演绎,居然也花枝招展。
“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声”,这就是邓丽君这位“古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她仅凭可遇不可求的嗓音条件和登峰造极的唱功技巧已足以令其他诸人望尘莫及,而情感的注入和运用更使得她出乎其类而拔乎其萃,无人可与之匹敌与之争锋了,不否认其他歌手也付诸感情于歌曲,却是感动歌者自己的居多,邓丽君的歌声是可以唱入人心扉的,轻轻地坠落在你的心坎,缓缓地拨动着你的心弦,暖暖地抚慰着你的心灵,引起听众无限的共鸣。其实她的歌曲又怎一情字了得,在她歌声中有诗情、有画意,她唱的风、花、雪、月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引领你进入真、善、美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美使得她由歌手最终成长为歌唱艺术大师,也最终奠定了她在歌坛空前绝后的地位。
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1953/1/29—1995/5/8)。
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读者:我只在乎你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风格各异的几百首经典歌曲足以让那些一辈子只唱了一两首成名曲之后就销声匿迹的歌星汗颜。而且我们欣赏邓丽君最大的困难就是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一首难听的歌。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神奇的邓丽君,她浓缩了历史,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很多港台和内陆通俗歌手的所谓个人风格在她清纯自然的形象面前都显得做作可笑,唯一看似可行的办法就是远远地绕开她,有时还假装无视她的存在,心里却不得不服。
在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如梅艳芳、王菲亦只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愿学的歌手就是邓丽君)。至于被誉为玉女、备受推崇的范晓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所谓“酒廊情歌”、“靡靡之音”来贬损她,可是贬来贬去除了更加反衬出邓丽君的无法超越外,所谓的天后阵营至今仍未见可与之比肩的超级巨星。
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飞瀑、潺潺溪流。人们欣赏她只要靠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其实艺术的共同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来香开放一样顺理成章,毫无斧凿痕迹,但又比任何设计和精心包装来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许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于属于包装的东西太多了!这就好比本来相貌平平的小姐太太硬是靠整容术增添了几分姿色,却总让人觉得缺点内涵。
记得自己曾经对高胜美的歌十分欣赏,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通俗歌曲,后来才感到十分脸红。在一个拥有邓丽君的民族和国度,居然到处可以听到那么多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想来实在是悲哀。有些影视明星从来没唱过歌也来个“演而优则唱”,更有些歌手得了一点奖就盲目地妄自尊大,连自己究竟算老几都没搞清楚,自以为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翻了半天跟斗还在如来掌心。
所幸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无缘与邓丽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现代高科技使我们又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复习邓丽君了,惭愧之余,激动之至。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平心而论,论美貌邓丽君不能说是风华绝代,但她的歌却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可是,邓丽君这样的女人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街上的女人越来越妖冶、越来越性感,满足男人们古典情怀的女人几近绝迹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倘若苏东坡和后唐主李煜还健在的话,也必将惊异于邓丽君对《但愿人长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独上西楼》超凡的倾情演绎。
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年后,甚至一百年后,邓丽君的歌依然会被我们的后辈传唱不衰。她的声音绝不会因为离开我们而消失。
在华语歌坛上,邓丽君是一个传奇。她的歌有一种让人忘记痛苦的甜蜜,她的笑容温柔得让人窒息。也许她出现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是当你在黑夜里重温她的音乐,那种安慰与甜美总是静静地温存在你心灵的一个角落,不经意地悄悄流出。http://book.sina.com.cn/nzt/1076044083_denglijun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