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三)

 远上寒山石径斜 2012-06-26

构建大扶贫新格局 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三)

    □河北日报记者 郝彦鹏 郭东

    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测算,河北省贫困人口在870万左右,其中扶贫对象近700万,约占乡村总人口的13%。据测算,河北省贫困县人均GDP、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9.5%、26.2%和66.4%。

    “众力并则万钧举”。只有举全省之力,构建大扶贫新格局,才能确保让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鼓励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最大限度地扩大扶贫资源,把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起来

    因为有了黄河水,孟村回族自治县杨庄村贫困农民王洪亮不再为吃水发愁。过去,这里的人们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水。在扶贫对口帮扶单位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孟村实施了“引大入孟”工程,把黄河水送进了县城及周边42个村的居民家中,一举解决了8.2万人的饮水困难。

    “穷在深山有远亲”。保定市在全省首创了集团帮扶机制,由经济较强县(市、区)、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大专院校以及自愿参与的民营企业等组成9个帮扶集团,对口帮扶7个扶贫重点县和4个非重点县,选派200多名干部进村定点扶贫。各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自身特点,不仅积极捐款捐物,更注重帮思路、建项目,破解贫困村发展难题。据统计,全市各帮扶单位每年投入资金总量都在1000万元以上。

    “扶贫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把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扶贫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成效。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作用,巩固和发展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省扶贫办主任扈双龙说,专项扶贫,主要指国家安排专门资金、各级扶贫部门组织实施,通过既定项目,直接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行业扶贫,主要指各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政策和项目,承担着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任务;社会扶贫,主要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事业,从不同角度扩大扶贫资源,提高扶贫工作水平。

    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构成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完整体系,三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成为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

    据介绍,在搞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整村推进的基础上,河北省将深入开展定点扶贫,继续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民主党派、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对重点村实行定点帮扶全覆盖,确保每个列入规划的贫困村都有领导联系、都有单位帮扶、都有干部驻村。鼓励引导民营企业自愿与贫困村开展村企共建。以“百家央企进河北”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中央企业对河北省贫困地区进行有效帮扶。积极倡导机关党员干部、离退休人员与贫困户“认亲”结对,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大力支持各级团组织和妇联组织开展的“希望工程”、“温暖援助农村贫困单亲母亲”等公益活动,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和志愿者到贫困地区开展服务。

    留下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扶贫开发的坚强战斗堡垒

    初春时节,巨鹿县南哈口村村南千亩果蔬大棚种植片区里,白色蔬菜大棚一座连着一座,一眼望不到边。在村党支部书记司敬活的带领下,南哈口村上演了一出脱贫致富的大戏:在上任四年多的时间里,司敬活带领村两委班子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脚踏实地发展棚菜产业,实现了南哈口大棚蔬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不断跨越,把一个原来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村,变成了年人均收入超万元的富裕村。

    “给钱给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有了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和好的带头人,群众就有了主心骨。”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孙振宪说,举全省之力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紧紧抓住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打造扶贫开发的坚强战斗堡垒,留下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今年以来,河北省各地把扶贫开发与全省正在开展的基层建设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按照10个“一定要”的要求,以干部下基层为抓手,以创先争优为动力,以后进村转化为重点,健全组织,配强班子,带领贫困群众解难题闯新路。

    3月8日,广平县十里铺村一个五间大瓦房的农家院里热热闹闹,正屋外墙上悬挂着两块醒目的铜牌———“党员之家”和“农家书屋”。书屋里,4000余册图书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架上,村民朱爱学挑了本《蛋鸡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准备借回去学习:“想致富,得有技术。驻村工作组把实事办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改变落后面貌,先要改变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省直工委工作组来到十里铺村后,连续几天和村干部、村民代表聚在一起讨论谋划难事怎么解、急事怎么办。老党员黄德岭感慨地说:“只要班子齐心抱团干实事,就没有翻不过的火焰山。”

    为打造扶贫开发的坚强战斗堡垒,河北省将扎实推进贫困地区“领头雁工程”,大力选拔以政治素质好、领富能力强、协调本领强为标准的“一好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尽快优化贫困地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干部的培训教育,采取集中办班、考察学习、挂职锻炼、典型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成绩突出的村干部,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优先录为公务员,特别优秀的村支部书记予以提拔重用。

    “扶贫”先“扶志”———

    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培养造就一代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定植秧苗时,大棚里气温要不低于0℃,地温要稳定到10℃以上……”日前,在沽源县脑包底村的田间地头,张家口农业局技术人员搞起了现场培训。村民按照技术人员讲授的技术要点,打埂、铺膜、播种、覆土、缠丝、施肥,并大胆采用“掐断主头、壮大旁条”的新技术,解决了架豆种植的技术难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党支部书记张全富告诉记者,脑包底村是河北省“十二五”扶贫重点村。得益于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村里25户贫困户今年搞起了春大棚架豆种植。由于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种管方法,这批架豆可以错开集中上市期,填补市场空缺,效益自然错不了。

    实现脱贫致富,外部帮扶是条件,自身努力是基础,提高素质是关键。

    贫困群众“缺技少能”,是造成贫困地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河北省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本匮乏的窘状。这些地区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文盲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并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扶贫”先“扶志”。张家口市扶贫办主任岳照瑞认为,实现贫困地区快发展、大跨越,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广大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觉悟、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脱贫的办法越来越多、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涞源县贫困农民孙二东初中辍学后跑到北京打短工,一次回乡时正赶上县里办扶贫培训班,他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没想到,通过培训,他不仅学到了养殖技术,而且找到了在家乡创业的门路。如今,孙二东建起了全县最大的生态蛋鸡养殖基地,“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前,涞源县不仅在贫困村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各乡镇每年都要举行实用技术培训,并且还以县职教中心为基地定期开展“双学双带”活动。

    坚持“扶贫”与“扶志”、“输血”与“造血”、“群体”与“个体”相结合。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贫困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就业、未升学的新生劳动力,以促进就业为核心,通过直接补助,引导和鼓励其继续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对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输出劳务,增加工资性收入。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力争使更多的贫困家庭达到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