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7--10)【图文】

 寒梅傲雪887 2012-06-26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7)

—— 月下独酌

 

选编:明月

(接前文《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6)》)

5、中年作品《月下独酌》和中晚期作品《将进酒》

剑和酒都是古代道家修炼中常见的。除了爱剑之外,李白的好酒也是出名的。他的诗中不知出现过多少次“酒”这个字。《将进酒》和《月下独酌》可以说是其中的两首千古名篇了。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这首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当时李白43岁,在长安做翰林。当时李白虽然身已达官场,但心情孤寂苦闷。彼时他没有沉沦,也未同流合 污,而是继续追求自由和心灵的解脱,所以多有歌颂太阳和咏月之作(李白似乎对日月情有独钟,他与许氏夫人所生的女儿名平阳,有个太阳的“阳”字;儿子小名 明月奴,直接把“明月”二字都拿来用了。明月奴后改名为伯禽)。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的心情和思想,我们可以从《月下独酌》这首诗中体味一番。

赏析:我歌唱时月亮徘徊,我起舞时影子零乱。清醒之时一起欢聚,酒醉以后各自分散。李白描写了一个以月影为伴的人酣饮歌舞的奇特场面。诗人以明月为可对谈、 可相伴的朋友,与之一同饮酒、唱歌、起舞。然而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越发显出了诗人的孤独。但诗人虽清高却并不苛求,尽管月不解饮、影徒随身,照样不 妨权且以高月和身影相伴,饮酒、歌舞,热闹一番。全诗以聚写散,以动写静,以热闹写孤独,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 散。”人生在世,人与人之间何尝不是如此——生来相聚,死而别离,中间是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正如“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此山中。”(宋,苏轼)如果对人与人关系的本质看明至此,在取得豁达的同时难免感到一种孤独。《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对这类人生醒醉、交欢分 散的表述则更深入细致。看似消极,实则是对人生真实、冷静、超脱的认识。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8)

—— 将进酒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属于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这首诗大约作于752年(天宝 十一年),李白51岁的时候,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岑勋曾多次应邀到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境内)元丹丘家里做客。

《将进酒》属古汉乐府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置酒会友乃人生快事,于是借酒兴诗,来了一次痛快淋漓的抒发。

大意:你没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年轻时候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

人生得意之时应当纵情欢乐,莫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只要生下来就必有用处,黄金千两一挥而尽还能够再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一次痛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吧!别停下杯子。我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都来倾听:钟鸣鼎食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长驻醉乡不再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寂寞的,只有那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乐平观你可知道,斗酒万钱也豪饮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赏析:《将进酒》从诗的内容看似乎写的是及时行乐、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但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全诗气势豪迈,句法明快多变,充分反应了李白自由豪放的性格。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 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观景象,绝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诗仙气度在此可见。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 回。一来一去,形成舒卷往复的壮阔画卷。紧接着第二组排比长句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是感情奔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悲叹人 生短促而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第一组排比长句把本来壮观的说得 更壮观,形成长与短、来与去、宏大和微小的鲜明对比,时空感、具象感、运动感都很强烈,极富感染力。

诗歌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指什么呢?只有人生终极问题,才称得上“万古愁”。万古以来,人为何而生、为何存在、将往何去,对此任何哲学、理论、学说都无法真正 解答,且世间的任何解答都可被人们视为虚无缥缈、一家之说,但这三大终极问题却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虽不能及时解答,时间却不等人,百年转眼即 过,机缘不再。真机究竟何在?真相究竟何在?万古都未曾解答得了,今天只能借酒消愁、及时行乐,暂时忘却;倘若酒醉之后能“一枕梦黄粱”,醒来后也就能看明究竟、消融这万古之愁了!

不妨说,诗人心中有、眼中有的才可能凝炼成诗,空想难以成为千古美谈,只靠夸张等艺术手法又怎能从古至今一直深 深地打动人心?读李白的诗,总感到诗人在豪放的同时,在放歌豪饮、引人入醉、引人入胜的同时,有种不甘拘于人间的情怀,以及类似屈原“世人皆醉我独醒”的 感受。但李白拥有的是一种醉去方能醒、醒来方能歌的脱俗意境,不难意会;也许正因为人们只愿意理解和接受字面入世的内涵,比如景致、人物、心情、政治等容 易理解的叙述对象,所以李白被认为是采取了浪漫的文学表达手法。信则有,不信则权当浪漫。人天外有天,人外有仙有佛有道,当世人不愿接受的时候,也只好借 酒说梦说奇想了,让大家当故事听吧。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9)

 

6、中年作品《蜀道难》

噫吁嚱(yīxū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fú),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sài)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áo)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huī),砯(pīng)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wé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大意:


噫吁唏(惊叹声)!多么险峻,多么高!蜀道难走,比上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个蜀王,开国的事情年代久远而渺茫不清。
从那以后经过四万八千年,才和秦地的人有交通。
西边挡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高飞的鸟才可以横渡峨嵋山顶。
直到地崩山塌,“五丁力士”都被压死,然后才有了天梯与石栈相互连接的蜀道。
上面有即使是拉车的六龙也要绕弯的最高峰,
下面有冲激高溅的波浪逆折的漩涡。
高飞的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过去都发愁无处可以攀援。
青泥山迂回曲折,很短的路程内要转很多弯,盘绕着山峰。
屏住呼吸伸手可以摸到星星,用手摸着胸口空叹息。
问你西游什么时候回来?
可怕的路途,陡峭的山岩难以攀登。
只见鸟儿叫声凄厉,在古树上悲鸣,雌的和雄的在林间环绕飞翔。
又听见杜鹃在月夜里啼叫,哀愁充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让人听了这话红颜衰谢。
连绵的山峰离天不到一尺,枯松靠着陡直的绝壁倒挂着。
急流瀑布争着喧嚣而下,撞击山崖使石头翻滚发出雷鸣般声响。
就是这么危险,你这远道的人,为什么来到这里?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守关的如果不可靠,就会变成当道的豺狼。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提防长蛇,磨着牙齿吸人血,杀的人数不清。
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还是不如回家好。
蜀道难走啊,比上天还难,侧过身向西望着,长长地叹息。
 
赏析:《蜀道难》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 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 安。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此诗巧妙地运用别情,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隐忧。

“噫吁嚱”三个感叹词连用,“危”、“高”同义重出,“噫吁嚱,危呼高哉”,一声惊叹,震撼人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尽蜀道之高。开篇之语,凭空起势,包含着充沛的感情力量,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顿感蜀道的高峻。

诗中蜀国自开国四万八千年都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太白山有鸟道,却无人路可行,概括叙述了蜀国长期与内陆隔绝的状况,也寓高山阻隔之意于其中。蜀山太 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健飞的黄鹤无法通过,善于攀援的猿猴也为如何通过而发愁。在此基础上,诗人又通过摹写攀登者 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迂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

“问君西游何时还”,未登程先问归期,借惜别之情,写透蜀道之险。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运用夸张手法,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 远景图卷;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万壑雷鸣的音响,组合起来的动感画面,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 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被描写得简直呼之欲出般真实、生动。

诗人还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反复形式,主旨句“蜀 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使人产生“一叹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具有极强的艺术感 染力。《蜀道难》这首诗中丰富传神的画面、奔放豪迈的语言,可让我们尽情领略“诗仙”李白的风貌和特质。

如果说绘画是两维 的,李白的诗歌则至少是三维的。如果说绘画是静止的,李白的诗歌则充满了多元的动感。如果说好的绘画充满了对色彩与光影的巧妙运用,李白的诗除了色彩和光 影外,还能有效地调动人的听觉、触觉、嗅觉和心灵感受能力。如果说绘画能记录万古一瞬,李白的诗歌则好似在同时描绘现在和古往今来。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0)

—— 行路难

 
8、中年作品《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意: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高十千文,玉盘里的佳肴则值万钱。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不能下咽。
抽出宝剑,环顾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了山路。
闲来垂钓向往有姜太公般的机遇,又想象是伊尹梦见驾船经过日月边。
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又多,如今的道路又在哪里?
总会有一天,我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着风帆渡过茫茫大海,到达理想彼岸。

赏析: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诗的前四句写友人出于对李白的深厚情 谊,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若在平时,面对美酒佳肴和友人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正值他的积极入世思想受到一生来最 强烈的重创!筵席上,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 作,使诗人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跃然纸上。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 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天生我才、怀有大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终于有幸接近皇帝时,却不能被皇帝重用,而是很快就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 安京城,恰似遭遇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历史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 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又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 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人生究竟何所求?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 究竟在哪里呢?这是人生的感情再一次在痛苦中挣扎,人生的理性再一次在催人思考。接下来,他内心有一种强烈愿望,使他再次摆脱了苦闷,唱出“乘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思想感情的 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 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矛盾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真切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 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就这样,层层叠叠的内心世界的起伏变化跃然纸上,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鲍照(约414—466)是中国南朝文学家,字明远。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白的诗显得更加深刻强烈。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