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墓应在奉节

 太阳初照 2012-06-26

刘备墓应在奉节

(2010-01-14 20:26:59)  柳白
 

   我在奉节,没有官方接待——与往常的采访一样,从来是天马行空的独行侠。但采访刘备墓葬之谜,我必须向行家请教。

    奉节是个小城。顶多转上个把小时就能把整个城区转遍。从我住的“诗城宾馆”——如果也可以叫做“宾馆”的话——走上十分钟,即到了考棚街。相传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就在这条街上的今奉节师范学校里。进了校门,穿过一片开阔地,往前一直走40米,登上不多不少整整二十个石阶,就是现今重建的形似汉阙的永安宫宫门。窃以为此宫可以径直而入,哪知一位老汉立在黑漆的大门中央,平伸双臂将手掌张开冲向来者——不用问,门票10元。与他讨价还价,彼坚持一块不能少。想讨张门票做纪念,老汉回答很干脆“没有!”

    我从北京千里来此实在不易,甭说十块,就是二十块也得拿出来给他呀。进得门来,请老汉说说永安宫的来龙去脉,老汉答曰:“刘备就是死在这个宫里头,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其它再也无话。

    真正永安宫,历经兵燹,原址早已无存。现在的永安宫本是清代奉节县文庙的大成殿。因在其侧出土了两块石碑:一块清碑上书“***故址……知夔州府事长白诚瑞并记”;另一块民国时期的碑刻上书“*安宫故址……**县县长杨乃斌重刊”,而被认定为永安宫旧址。

    刘备托孤之事最早见于陈寿《三国志· 蜀志·先主传》“(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至宋代陆游《入蜀记》载“二十七日,早至夔州。州在山麓沙上,所谓鱼腹永安宫也。宫今为州仓,而州治在宫西北,甘夫人墓西南”。陆游入蜀,为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初到夔州,陆游还不大可能深解刘备墓葬由来。但他记下甘夫人墓在宫址西南,却无意为刘备究竟墓葬何处埋下伏笔。历史上有关刘备墓葬地之争,起于陆游之后的宋人任渊。任渊考证成都惠陵乃“昭烈弓剑所藏之地”,而非刘备实葬地。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起,因三峡筑坝的风言渐起,峡中文物埋积将被淹没,刘备葬地再次引起专家学者关注。曾任奉节县文化局副局长的李君鉴女士,专此在四川、重庆、湖北搜集了16种版本的《刘氏族谱》,中有10种族谱上皆有关于刘备葬地的记载。四川江津族谱道:“世祖公刘备字玄德,谥昭烈,称帝成都,遗址尚存。公终于白帝城,葬于夔府城内后花园内,生铁封其墓,有花亭为记”。奉节族谱载“太祖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终于夔州府白帝城。葬在夔城衙后花园内,是穴熔铁铸封其墓,为铁墓志”。

    为探究此说虚实,1985至1986年间,安徽省文物探测队,四川省地矿局地质工程队专业人员曾对甘夫人墓葬进行了超声物探,发现地下约20米深处有长1米余,宽0.5米,位置略倾的一个铁块,这正与多部《刘氏族谱》中的记述的“铁墓志”吻合。而且,在附近还探测到一个长15米,宽4米,高5米和一个长18米,宽2米,高4米的两个地下洞穴。此发现一时引起相当轰动。

    说它轰动,因为对这个发现,有两种截然相悖之见:一说,据陈寿《三国志》和常璩《华阳国志》,刘备葬于成都言之凿凿,且二人成书年代距蜀汉不远,记述不会有误。另一说以为,刘备病死奉节为四月。五月,翻越千里蜀道将遗体运往成都。此时正当气候炎炎,加之交通极为不便,问题多多。刘备原配甘夫人即刘禅之母,早年病逝葬在南郡(今湖北荆州),刘备生前派人迁其遗骨,溯江而上,船抵奉节时,刘备已死,遂合葬于此。以此推论,奉节县政府所在地探测出的两个地下建筑结构,很可能即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合葬墓。

    1998年5月,学界人士齐聚奉节,就刘备墓葬真伪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争讨。双方各持一说,结局是不欢而散。

    我到奉节,渴想实地看个究竟。去寻甘夫人墓,人家告诉我,甘夫人墓原在奉节县府第二招待所院内,解放后尚存。墓为条石围砌的圆锥形,上有八角亭盖,墓碑约高1.5米,宽1米,碑文上书“汉昭烈甘皇后之墓”,阴文大篆。惜于轰轰烈烈的1958年因土建,墓毁碑亡。现今的甘夫人墓上,已堂而皇之地立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皇恩楼宾馆”。据说,宾馆及宾馆周围前些年大兴土木过程中,曾多次挖出极似墓道的通道,并且条条通道均指向“刘备之墓”。

    但在1998年5月那次关于刘备墓葬真伪的研讨会上,有人发言说某些人借此会“想利用修三峡之机,要求国家拨款对地下墓葬结构进行发掘”“炒作”“大造舆论”。

    不大明白如此之见的先生究有何想。我倒是以为,过去的历史不能再现,留下的陈迹不能复生,即便“利用修三峡之机,要求国家拨款”搞清刘备墓葬的历史悬案,又有什么不好?

    现在的永安宫是个100平米的小院。有重建的“托孤堂”,有一道由永安宫旧址出土的历代砖石碎瓦残片砌成的“寻古墙”,还有一个模拟传说而造的“许由洞”。但这个“许由洞”,即不“聊斋”,又不文化,从头至尾让人只有一个字的感觉——俗。

    关于许由的故事,也是奉节县名由来的另一个说法:话说刘备死后,与原配甘夫人合葬于府衙内后花园。诸葛亮妙运神机,算定500年后某月某日定要有人盗墓,故在墓内巧设机关。果不其然,500年后这一天,来了一位叫许由的贪官。此人粗通经史,知道屡经战乱的永安宫的地下肯定埋藏着宝物。一日,他偶然发现县衙大堂座位下有一块石板别具异彩,便趁夜深人静之机,让妻子帮忙,揭开石板,见一深洞。他点着灯笼往下一照,还有一个石梯。顺梯直下洞底,许由大喜过望,竟然是蜀皇刘备与甘夫人合葬墓。他心想这可要发大财了。谁料突然刮起阴风,墓前的闪闪的长明灯里突然飞出一张纸条,不偏不倚悬在其面前,纸条上写着“许由许由,无冤无愁。私开吾墓,给我上油!”后面还有一行小字,大意是500年前的诸葛亮早料到500年后有人盗墓,故托造墓人代甘夫人藏条于此。

    500年前的诸葛亮料事如神,顿时把许由吓晕。等他读完纸条。长明灯渐渐转暗。哆哆嗦嗦的许由,连忙唤人添油。岂想小小灯窝犹如无底洞,一碗、一壶、八桶十桶倒下去仍不见满,长明灯总如将要熄灭状。许由又急又怕,惨惨阴风中,仿佛见到群群鬼怪向他扑来,吓得昏了过去。他的夫人为保全丈夫生命,不得不拿出家中所有应得与不义之财把全城的油买尽,一桶桶倒进灯窝。许由渐渐睁开眼睛,但见纸条还悬在面前,动也不动。许由夫人忽又想起家中还有梳头油可用,赶忙抱来,一滴不剩再添进灯窝,这招终于灵验了。长明灯由暗转明,纸条也飘进灯芯化做袅袅轻烟。昏厥的许由这才清醒过来。

    经过这场惊吓,许由从此转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清官。到他卸任时,许由将这段经历原原本本告诉了接任的新县令,并亲笔题写了一块“奉公守节”的额匾相赠,这也就成为了“奉节”之名的一个由来。

今日之人造许由洞,只是黑洞洞阴森森吓唬小孩子的游戏,反正我钻进去又钻出来是又上一当的感觉。

                        

    2002年4月,我再次抵临奉节,还没有听说深挖那两个据传可能是刘备的墓穴。除开上了水码头抬头可见的那个“来到奉节城万事能办成”横幅标语原地未动,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城内人心惶惶,处在搬迁前的大震荡之中。宾馆只可住不供水,街头到处是迎风飘摇的标语,到处是清仓大甩卖。什么“告别古城,老城千禧火锅特大优惠,推出自助火锅每位18元!”什么“老城拆迁,服装五折大甩卖”……奉节师范学校已搬迁,本来还算清静的永安宫前,那三棵四人方可合抱的古树周围,已成为临时集贸市场。中间那棵古树的石碑,被围困在几个出售廉价电器和鞋帽的塑料大棚中。永安宫大门仍然开着,但门票涨了价,还是那位看门的老者,张嘴两个字“20元!”我不怪老者要钱的语气和姿态,他要钱的方式毕竟让你眼见心明,自有其道理。此回到奉节,最令人叹息的是,再没有听说有谁还在关注刘备丧葬之谜。这个谜必将沉入江底。

                      

    伴随着一个城镇的毁灭而消失的民俗后面,归根结底是浸透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的文化基因的流失。民俗是与地域密切相关的对于情感的艺术表达。而这种情感是漫长的历史积淀——其形成不易,毁灭却也过于彻底和轻率——其后果是什么,将来,总有一天人们会知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