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汁原味——老北京四合院

 逸心茶舍 2012-06-27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經過數百年的營建,北京四合院從平面布局到內部結構、細部裝修都形成了京師特有的京味風格。北京正規四合院一般依東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開一個門。大門辟于宅院東南角"巽"位。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采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四合院雖有一定的規制,但規模大小卻有不等,大致可分爲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種。

   一般印象中的四合院,總是逃不了死板的標准模式,窘迫不便雜亂破敗的景象。通過鄭希成先生的整理,我們得以一窺傳統院落的本來原貌,體會不同背景主人的靈活巧思,不論貧貴總歸自在的院落生活。本冊百座院落,近幾年內拆毀者已占六七十座,所剩也破落不堪,繼續拆除中。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标准二进四合院】东城区石雀胡同43号 2002年12月25日绘


      这是一座标准二进四合院,因为地界限制,主人身份阶级背景需求不同,四合院面貌五花八门,没有两个四合院是一样的,标准样式也少。 此院院门为栏板式如意门,门道内天花板有团鹤彩画,影壁为麒麟砖雕方心,全院花窗、屋门有木雕裙板,后院为佛堂2002年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符合标准有厨卫】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46号 2002年11月17日

      主人在这个古老的院子中安置了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等设备,既保持传统风貌,又让日常生活方便舒适,说明传统民居不一定不适合现代居住,只能走拆除之路。 尽管房主在南池子改造中据理抗争,最后还是被完全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多设屏门遮欠缺】 东城区九道湾西巷13号 2002年11月5日

      此院门楼上原有飞鹰浮雕,门柱上一对瓜果花篮。进门后三面是绿色屏门,再左转又是一扇绿色屏门。您一定认为屏门后应当是三正两耳的另一间耳房,其实没有。此院地界小,里面只有小棚,但欠缺就被遮挡住了。 2008年夏雨,原住户的孩子及70多年前的何姓房主一家30多口人回访此院,尽管门楼上的浮雕已在1976年拆除,但他们还是要再雨中摄影留念。寻找旧时宅院,寻找自己的梦。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祈福遇福共赏福】 东城区九道湾南巷31号 2002年11月14日


      从九道湾西巷转到南巷,没有出口只能绕回去。心急之人往往生气,有的人到此不但不急,反而面对院门上的蝙蝠雕刻,觉得并没有白走,巧遇福。 现在此院在修复之后,被改成简单的门楼,花栏没了,福也没了。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标准外院求严谨】 西城区学院胡同39号 2002年8月25日

      这是一座很典型的二进四合院,不过垂花门及抄手游廊的建造上有点简单,垂花门内不是三副四扇屏门,而是对正房者为四扇,两边为两扇。游廊到正房,不是一拐弯,而是直通耳房,从廊子侧边进入正房。 初访时,此院周边已是一片楼房,孤立于金融街东侧,若保留下来也是此区独特之景。 当然,最终逃不了拆除的命运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半坡围圈为何用】 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42号 2002年9月5日

      此院为桂公府靠西的一个别院,两排七间高达的北方并不出奇,与众不同的是其他三面的廊墙,与北房断开不相连,到底是做什么用,未得其解。 可惜未等民俗专家解开此迷,此院就被拆除了 这张内向为围廊,外侧为墙的回廊院,倒是有点唐代寺院的意味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正房前后勾连搭】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82号、84号 2002年6月8日

      从布局上看,82、84号原为一套四进宅院,卷鹏硬山,三进正房两个硬山勾连搭,用平廊与后院相连,中院有一棵无法合抱的大树,是民居中不多见的结构。 后院在危改中拆除,前院尚存,不知何人居住使其幸免于难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北方园林好庭院】 东城区东直门内北沟沿胡同23号 2002年7月8日

      梁启超故居。虽是文保单位,但因为院中住户较多,违章建筑多,杂乱不堪,游廊年久失修,规划局两位年轻人到此院看后说“没有保留价值”。 梁启超、梁思成父子在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不提,仅从宅院结构看,亦有不少独特之处,全院的水道设计,一到下雨,雨水全部自然流入花厅水洼中;后院假山下有通道直通花厅,垂花门与三门两廊都是通道,是全院交通枢纽……此院主体结构清楚,房屋完整,如果将违章建筑清除,则是一个非常优美难得的北方园林式宅院。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半坡巧用显广宅】东城区史家胡同内西罗圈胡同1号 

       从《加摹乾隆京城全图》中可以看到这里原是一片很大的宅院,此院位于其中,是南北狭长的宅基地,条件不是很好。 聪明的设计师采用了一种方案:正房用广亮大门应有的比例建造,但偏东一些。东边耳房过道窄一些,由于东西房与北房近,所以看不出。 东厢房房顶虽只有前坡,人在院中却看不出此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此院居住了几十户人家,所幸主人王大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保留了三间正房。所有来访者无不为其宽敞精美而惊叹。是避免缺陷的成功设计。 屋内的装修与家具相映成辉,过工字厅还可进入幽静清雅另一居所。 难得的是南屋古老的格子门窗尚保存完好,这是不多见的,可惜此门窗及广亮大门在2007年中遭到破坏。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切割亦留整体美】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普渡寺后巷10号

      原为多尔衮管家宅院,已被分割为8、10、12、14号等多个宅院。8号为原花园,日本人在里面盖过楼。 此房格扇精美,木架粗大,大门的砖雕很有特点。两廊有门可同两院。此院原来只是花园的一部分。二门、影壁、枣树已不存,但房屋结构、门窗保存完好。 院中石榴、葡萄、玉簪花营造出幽静清爽的小院环境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世代祖居进士第】 西城区复兴门内察院胡同23号

此宅为古典文学大师叶嘉滢女士的祖宅,其曾祖为武官,祖父、伯父均为名医,大门上原挂有“进士第”之匾。门内影壁上挂有“华佗在世”、“立起沉痀”等四块匾。惜这座保存完好的建筑,2002年8月8日被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八月十五云遮月】 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0号 

      广亮大门,东院是平顶抄手游廊的齐整四合院。院中大白海棠树的叶伞遮盖了大半个院。西院拆除正堂和倒座后,改造成西式瓦房,并用磨砖对缝墙辟成另院。是一座中西合璧的院落。 主人说,每年八月十五,满院都是落地的海棠,众人分海棠不亦乐乎,02年拆迁闹得大家都没此心情了。 郑先生将主人所叙八月十五拜月,孩童在院中捉迷藏打秋千的情景记于画中,追寻童年拜月、在亲友大宅院嬉戏的场景。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马家致富购三宅】 东城区石雀胡同15、17、19号

      当地人称“四棵槐马家”,老住户都知道这三个院子全是马家发家后逐步购置的,不过马家后人已无踪迹。 选此三院,只是想说明北京的模具就是如此:四合院不都是四方的,“富置宅子败卖家”,如此反复而已。比如马家,还没有来得及将三个院子拆了统一修建,有的院子修了,地界也不方正,就已经不再归马家所有了。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西藏活佛自家院】东城区九道湾中巷13号 

      九道湾形成于明末清初,因粮仓“新太仓”低洼积水而弃仓后,开始形成宅院。直到20世纪20年代,西北部还是一片很大的广场,当地人称“大院”,而西巷13号前的小广场被称为“小大院”。 此院坐北朝南,是房主20年代在“大院”边建起的自家院。房主是西藏活佛,在雍和宫“工作”,自己一家人住此。50年代常有蒙藏友人来访。 现在此院是“经租房”,主人正在为收回产权而努力。 门前广场曾是煤铺,图中将“摇煤球”的全过程画出,这是过去北京人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留给后人知晓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兄弟三宅院连院】东城区八宝坑胡同37、39、41号

    三个院落坐西朝东,是顺义进城的农民三兄弟置的产业。虽然各自有门,但是院内又彼此相通。院子大门为农村的大梢门,可由老家的大车直接将粮食拉进院。 曾经被收为“经租房”,政府落实37号文件,主人收回房产。现在,大门及院内的违章建筑均被消除,基本恢复原貌。主人很高兴,舒适地住在院中,是老北京四合院中难得的好命运。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山东叔侄一家亲】 东城区东四五条138号

      庞家三兄弟年幼时父亲亡故,家开铅丝厂无法经营,奶奶做主将工厂变卖购置了此房产。据说原为清代官员宅院。因孩子年幼,故定产权人为叔父。叔父将三兄弟抚养成人,三兄弟亦视其为亲人。叔父老后,其女欲独占此院,所幸当年工人还在,证明世纪产权。三兄弟为不负养育之恩,将产权按比例分了。 因地形限制,院门开在东北角,地势低洼,门外留了台阶。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四周更道保平安】东城区东四二条21号 


 
      李培基之宅。李曾任国民党政府河南省主席,解放后为中央文史馆官员。 此宅日伪时期曾为日寇侵占改建,据本家人后说,前院为客院,没有廊子。后院主房外不是做成抄手游廊,而是做成四间平房一样的廊子,有柱楣雀替,栏杆。西边院有车库厨房,四周更道。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田家祖宅名人住】 宣武区菜市口丞相胡同41号

      曾赞助“北京之魂”摄影展的田瑶女士是此宅主人后人。 此宅为田学景先生祖宅。清末其曾祖父在南方为官,祖父请原住人民大会堂西的崔姓营造厂花了三年盖此宅。 倒座五间为客厅,北房两间为学馆。二进北房五间为曾祖住,南房五间祖父住,东房过厅为全家吃饭聚会处所。三进东房为祠堂,北房前为搭戏台处。 冬日所有廊子用木板封起,廊内放花,夏日木板藏在东北小库。 解放后此院曾住朱德,、黄炎培等领导人、名人。 惜已被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陟山门外观景楼】 西城区陟山门街13号

      据70岁高天岭老人讲,陟山门街13号原为李莲英九姨太太宅院,后为法国人办的助产士学校。门楼改为西式大门,日侵华时期为“八周旅馆”,现为大杂院。 此院为靠北海东门最近最大的宅院,全院有廊子相通。观景楼位置极妙,向西可看北海白塔,向东可观景山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御史衙门院深深】 西城区陟山门街5号

      原为清代御史衙门。据几代世居于此的高天岭老人说,清末四大奇案“杨乃武”就是在此终审。这个院儿还有,大高殿后身儿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传统外衣现代囊】 东城区建国门内宝盖胡同3号

       这是一座保存很好的宅院。广亮大门,外院为花园。北房与东西房不对称,但是经巧妙设计安排,让人感觉是方正对称的宅院。 此院是在清末民初将洗澡间、舞厅之类的现代化生活带入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地板、花瓷砖地、洋式窗户及烧水排水气管道烟道都安排的井井有条。 可惜2002年8月20日被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完颜府里三垂花】东城区东四十三条77号 

      从东四十三条到十四条的四五个院子,在横街胡同就能看到它的爬山廊。当时人们都说这里是蒙古王府,后来找到此宅后人,才知道是完颜氏的府邸。二门是三间的垂花门,在北京还没有见到别处有此种门。 东院一排七间带拍子的房及第二排带拍子的勾连搭房是干什么的尚不得知。询问此院后人,因为只有五十多岁,也回忆不出来。 因有人找到此院平面图,才得以画完复原面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完颜新宅静安居】东城区柴棒胡同55号 

      主人为东四十三条77号主人完颜氏后人,姓王。王家在卖了原宅邸之后在此院居住。影壁及如意门上的砖雕非常精致,很有特色。此院曾是标租房,影壁前也盖满违章建筑。落实政策之后,房主将标租房收回。现在违章建筑已拆除,一家安居于此,并为母亲安置了一间静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临街经商铺面店】东城区朝阳门内南小街367号 

      现在此处是一黑白铁修理店,当初绝不可能是这种店铺,大概是布铺等小商号。楼上是仓库,楼下是门市,还有后门。一家在此,商住两用。 二楼的万字花版栏杆,是挂字号、招牌的地方,二楼上还有挑杆,用来挂幌子。 此房的挂檐版、门窗等木件基本保持原样,实属难得。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小门小户亦欢颜】东城区南池子大街锻库胡同1号 

此院坐南朝北,北房三间半,门占半间。南房三间半,东南角留半间。东西房为灰顶平房,院中一棵香椿,是一座舒适清雅的小院。 主人已将卫生间安好,修饰一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格扇二门独此家】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58号 

      据西屋老住户徐梅介绍,此宅曾是袁世凯侄子的住宅。此院以南为上,但所有房屋均高大齐整,保存完好,是一所很好修复的四合院。平廊的望板上绘有勾子莲及团福寿字,它的格扇二门在京城民居中也很罕见。 已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庙之西界不开门】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普渡寺西巷35号

      按南池子当地习惯,庙的西面宅院不能开正对庙的门,所以原来35号的门开在普渡寺庙基高台之南。 南池子改造后,竟然将院门开在了庙基高台之北,严重违背了当地民俗文化。 图中院门为复原原来位置。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小巧玲珑寸土金】 崇文区前门外大江胡同21号

      前门外寸土寸金,房屋密集,此院落是大江、小江胡同内常见的建筑,外观为居民院,实为小作坊,或是某种商品批发,做大买卖的院落。 此院一进门左转,还能见到东房房山与北墙间横着一块原来是字号的匾额,隐约还留有半截看不太清的字迹。 可惜小江胡同还没来得及考察,就与大江胡同一起消失了。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魏忠贤宅伴冰窟】 西城区北海东门园景胡同4-14号

       这组院落据说是魏忠贤的宅子,从挑檐看风格一致,清水脊的做法也差不多。10号院里边的简易楼原本是花屋子,藏花的窖。 此宅之前与陟山门街5号御史衙门相连,西墙外就是古冰窖,与北海、景山的景色连为一片。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正月十五雪打灯】 东城区朝阳门内新鲜胡同38号

      原是桂公府花园,此院除假山石不存,其他主体建筑基本完整,戏台及逐渐增高的看台很有特色,尤其花园中的花厅、敞厅,后门的建筑都很完好。 画此院时,想起“云遮月”,想起幼时正月十五灯节母亲带我们去大宅门里看“放盒子”的情景。这样好的府门,正月必放盒子,故将童年的记忆画在图中。 刚画完不久,就拆了。(郑希成)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宽敞外院有豪情】 西城区复兴门内察院胡同25号

       一般四合院大门与二门之间是狭长小院。此院不同,一进院是一片宽广平地。 二门内是住宅,进内院后,有正厅与东西厢房,正厅三间,与五间北房之间有穿廊相连,平面构成工字形。这种工字形平面是宋。寺庙官衙府邸所流行的。北京民居很少见到这种布局,但大的衙署府邸还能看到,如《加摹乾隆京城全图》所示。(徐苹芳)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亲睹先辈扩宅院】 东城区南池子大街68号

    此院在南池子路东的一个小分叉内。房主王姓,祖上在安徽凤阳做官,民国时做买卖。后人为现年91岁的老人王风韶,祖宅为68号院。78年前,少年的他亲眼看到先辈们首先扩建了80号院(正南有月亮门的院),其后又扩建了78号院,当时为果园。 由此可见,民居不一定是齐整的方正之院,民居的变化与每个家庭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郑)。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清洁地炉古有之】 东城区南竹杆胡同82号

      2002年5月16日到此,此院已被拆。二门不是垂花门,已经拆了,是什么结构,我画不出。9月来此还是搞不清,后在礼士胡同和灯草胡同又见到几个这种二门,虽然残破,但是将几个完好的局部组合起来,画出此图。 屋顶也有烟道,但不是火炕的,应是地炉的,都拆了当时砖土压着看不清。这种地炉颐和园还有。据鲁教珍老师回忆,解放后此院为夏衍先生的住宅。(郑)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新宅院里庆周岁】东城区东总布胡同10号

      据说是同仁堂乐松山儿子出生的住宅,也有人说不是。总之,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四合院结合道济医院、协和医院等变化出来的一种中西合璧建筑的典型。 2003年8月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冬雪春风度闲日】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的冬与夏 之一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夏雨秋霜美景寒】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2号的冬与夏之二

      1998-2000年,这里展开了首次“北京四合院保卫战”,舒乙等众多文人专家呼吁保护此院。赵景心(赵紫宸先生的儿子)夫妇,二位80多岁的老人拿起法律武器保卫此院,但最后还是被拆了。 此院四季各有美色,遗憾的是,我尽全力也未必能画出此院色彩斑斓、幽静舒适的感觉。(郑希成)

     “1950年经梅兰芳家人介绍,赵紫宸先生以100多匹布的价格从一赵姓中医手中购得此宅,一直住到1979年以91岁高龄逝世。  赵紫宸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女儿赵萝蕤是著名的翻译家。这桩保卫战当年轰动一时。

       22号院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象征,成为对北京四合院命运的又一次检验。于是,两位80多岁的老人对这个院子的坚守,远远超越了房主对自己居住权的捍卫--这无疑也是必要和正当的--而成为一个大无畏的文化行动:为凋零的古都文化和古老建筑请命”。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二门筑廊开双道】 东城区东四十四条19号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祁家行医睦邻里】 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96号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中西结合小巧院】 东城区建国门内内盛芳胡同3号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宅基不正分割巧】 东城区灯草胡同36号

      此地区明代曾是“红灯区”,日伪时期这里曾是一个汉奸的宅院,现在是机关宿舍。 此院是东西街坐南朝北的院子,地界很难做成门在西北角的四合院,所以设计者将地基划分成两块,形成一个北房独院和另一个三合院,并将南房北移,南房又变成明亮的北房,变成别具一格的幽静小院。四颗石榴和后院的树还保存完好,二门抱鼓石也保存完整。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统一规划居易里】东城区麻线胡同10-22号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通州水会忙灭火】清末救火队

      水会中,戴红袖标挥旗指挥者称“文善”,敲锣报警指挥者称“武善”,送水救火者称“助善”。灭火工具水车为主,以及水龙带、唧筒、梯子、挠钩、水桶、灯笼等,水车射程可达15米。 北京历史上以城南大栅栏为中心的地区水会最多,如同仁堂独资兴办的“普善水会”就是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水会之一。郑希成据通州王老讲解。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正对二条风水楼】东城区东四北大街499号

    中西结合的铺面房,西式房顶又加建一中式建筑,楼下很难察觉其存在。07年修缮时好像拆除了中式顶楼。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东四四条美阳台】东城区东四四条86号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恒兴木厂大门洞】东城区北新桥

      明清东直门是京城进柴木之门,城根到北新桥,有两个大粮仓,海运仓与新太仓,没有大场地,所以北新桥到交道口一带是建木柴厂的首选,短短一里多地集中了六七家大木场与棺材铺。

      木厂进料时,要用大马车拉木柴进门,所以这一带有许多大门洞院落。 此类大门洞,只在北新桥到锣鼓巷之间,尤其是北新桥到交道口最集中,不过已经在香饵胡同和土儿胡同危改中全部拆平,无踪可觅了。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鸡窝廊子拐子罩】磁器口西利市营胡同11号 

      典型崇文“奴欺主”型(即厢房遮挡正房梢间)狭长小院。二门西面四扇并门“中正安和”,门后为厕所。 正房是鸡窝廊子的式样,凹进一块。崇文此类廊子很多,当地俗称鸡窝廊子。两柱间有拐子花罩。迎门种水葱,院中荷花、鱼盆一片生机。 已拆除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倒座房上风水墙】西城区太平桥东街1号

院南原先应另有一院,房屋比此院高,所以倒座房上增筑了花墙。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鄭希成出生于1938年1月,家住在北京市東城區東直門北新橋九道灣的胡同裏,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廠一名工藝美術師,退休後得過兩次心梗後就一直在家休養。2002年起,開始致力于北京胡同的保護、記錄,並用畫筆記錄下那些曾經充滿生命力,卻即將消失的民居院落。 

   鄭希成先生畫北京民居宅院是從2001年開始的。當時他被北京舊城內整片拆毀民居四合院的行動震驚了,折毀的規模之大、速度之快是空前的。北京雖然在1983年被政府公布爲第一批曆史文化名城,但對北京舊城如何保護,卻爭論了半個世紀,陸陸續續的拆毀一直未停。也就在公布爲曆史文化名城之後,事情起了變化,北京舊城改造工程引進了房地産開發商,政府劃撥土地,開發商出資拆遷重建,在巨額利潤的驅使下,拆遷瘋狂地進行著。 

   作者在退休後十幾年中,以年近七旬之高齡,不顧自己殘病的身體,走進京城各個胡同、尋找各式各樣民居宅院,有的已被拆的七零八落四合院裏,還時常冒著地産開發商驅趕和冷眼態度,在很多住戶協助下,把很多的已被拆除的、將要拆除的、已被保留下來的北京民居宅院,畫出了百余幅高視點白描民居宅院圖。

   鄭先生是畫家、是雕刻藝術家,他不是以建築師的眼光來作畫的,所以,這些畫不是建築實測圖;同時,他也不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記錄院落保存的實況的,所以,畫中沒有畫出四合院中私搭亂建不堪人目的景象。他通過實地調查,根據曆史照片或圖像,盡量恢複院落和建築物的原來風貌,有的就是在他記憶中很熟悉的北京四合院的固有風貌,把最美的東西奉獻給了讀者。鄭先生曾親眼目睹過野蠻拆遷的慘況,他不會忘記這些曆史場面,但他卻理智地采取怨而不愠的方式,在畫稿中主要表現北京曆史風貌之美。 

   鄭先生特別注意了院落主人或居住者身份履曆,人文的因素決定了院落的布局和建築物的風格。既注意到兩進、三進占地在兩條胡同之間的大型院落,或占地兩三條胡同的王府,也沒有把兩合、一合不成格局的小院子漏掉。不同階層的人構成了北京居民的成分和居所建築的不同。北京舊城內、外城居民成分不同,內城多住滿人,達官貴族府邸、王府多,大型四合院多;外城前門大街以西同鄉會館多,進京的漢人官員和士大夫多;前門大街以東工商會館多,小手工作坊多,居住條件狹小,出現了“奴欺主”式的窄條形四合院,但建築物的細部往往有精致裝飾,說明他們社會地位雖然不高,卻不乏資財。


圖片轉自揚眉劍舞的豆瓣相冊。謝謝!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转载]京城宅院/民居生活之原貌





  要畫的不光是四合院

    北新橋和鑼鼓巷之間有許多大門洞,是爲了方便木材廠馬車進出,在危改中都被拆掉了。
   沒畫完的胡同是欠下的債

  “撥去那些亂蓋的違章建築,原來那些看似破敗的老房子是那麽精致、那麽美。”鄭老先生靠著椅背坐著,聲音裏有一絲疲憊,身後的桌子上放著一台吸氧機,“退休後我的身體一直不好,對外面的紛擾也厭倦了,只想呆在家裏平靜地度過晚年。2002年離這不過一裏地的燈市口胡同已經開始拆遷了,聽說也要拆到自己住的胡同,我和老伴就買了月票跑遍北京各處,看看拿著這些拆遷補助能在哪安下家。”

  在各處探問中他發現很多要拆遷改造的胡同中有很多很好的宅子,爲了保護這些老建築,他開始把這些老房子的複原圖畫出來,給房子的主人或者政府部門看,讓人們知道這房子有多麽好,以保留下來。“我做的太少了,還有好多民居院落我都沒有畫出來,總是哪要先拆緊著哪先畫,欠下了好多債。”

  把這麽好的建築留在畫中

  起初鄭希成只是想把自己居住的北新橋畫下來,畫著畫著就開始研究收集起胡同和民居的建築結構與曆史來。“北京各城的房屋結構都不一樣,不是所有的院落都是一個樣,崇文區和西城就有很大差別。比如說崇文區是晉商聚集的地方,他們的房子就帶著當地的特點,院落比較狹窄,偏房吃進去一塊以擋著正房,是爲了防風沙。”鄭老先生拿出自己的繪圖集講解。

  鄭先生走到畫架前指著一幅大的白描宅院圖說:“這幅是京劇名家李萬春的住宅,牆上的磚雕還很清楚,後面洋式建築的門垛子上寫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那是文革時留下的印記。對面的院子是他的班子‘鳴春社’,旁邊是劉連榮的宅子,這裏面有很多曆史,可這麽好的宅子也留不住了。”

  在多次踏勘、尋訪民居的過程中鄭希成也遇到了很多危險。“有一次我正騎著車被後面一輛汽車撞倒,車上下來兩個人警告我不要亂拍亂畫。”鄭老先生撫著腿上的傷輕歎。“我不是戰士,我還有很多沒有做,我本是想把這些建築給後人留下來,現在看來不行了。那我也要畫出來,讓後人知道北京曾有這麽好的建築。”

  把老北京做成象牙盆景

  鄭老先生的宅子是老北京比較典型的南北房院落,院子裏長著一棵結滿青棗的樹。“我還有很多打算,除了用筆畫,還希望能利用我的專業,能把北京這些建築用象牙雕出來,做成假山盆景。”鄭先生指著南牆處立著的假山石籌劃著。

  鄭老先生翻開畫冊,一幅幅細數這些宅院的精妙:那些民間建築師巧妙尋找著建築與環境間的和諧,將低于大街的跳馬坑變成幽靜的宅院;三進三出的設計讓院子隔絕了門外的喧擾;面對狹長的地界,獨具匠心地利用半坡房改善視覺構造出方正的宅院,諸多貼心的設計讓這些老宅子在曆經百年風雨後依然具有飽滿的生命力。當這些建築都消失,那老北京的味道又到哪裏尋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