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贴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金鱼村窑藏宋瓷)之二![]()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青釉龙耳簋式炉
仿商周青铜簋造型, 敝口微撇,薄唇,束颈,下腹外鼓,夔龙形双耳,圈足向内弧收。白胎,胎质细腻,胎骨厚重,施梅子青釉,釉层厚,色泽滋润。口及圈足端无釉,呈朱红色。此器制作精细,形体匀称,端庄秀美。口径18.4厘米,足径15.5厘米,高14.3厘米。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釉鬲式炉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釉鬲式炉
仿商周铜鬲造型,圆口、平折沿、短颈、圆肩、鼓腹、三实心足呈乳状。腹、足部凸起有三条竖棱,通称“出筋”;肩部饰一道凸弦纹。灰白色胎,施梅子青釉,足端无釉,呈朱红色。鬲式炉是宋代较为常见的仿古器形,但以龙泉窑梅子青制品最佳。此器造型古拙典雅,线条曲直有致,釉质柔和,釉色青碧如玉,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为时人所喜爱。共出土大、中、小各一件,均为梅子青釉。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仿均釉芒口杯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仿均釉芒口杯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黑釉玳瑁斑兔毫盏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黑釉玳瑁斑兔毫盏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凤首流水注
小口,短颈,圆肩,直腹,浅圈足,曲流,流贴在肩部,另一侧肩、上腹部之间附一曲柄。曲流作凤首,凤目为褐釉点彩。白胎,青白釉,圈足、外底无釉露白胎。水注是文房用具,原名砚滴,用来为砚池滴水。青白瓷水注莹缜如玉,成形随意,此水注宛若小壶,凤流曲柄,釉色淡雅,是一件做工精巧的文房雅器。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八棱形鼎式炉
炉呈八棱形,直口,外平折沿,两立耳,短颈,鼓腹,腹部有两环耳,三兽足,兽足上端堆贴龙头装饰,下部作象鼻卷曲状。白胎,施青白釉,内底、足端无釉,露白胎,足端粘有黑色砂粒。此炉呈八棱形,有兽足及腹部环耳,极为罕见,且装饰华美,已近似元代鼎式炉。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印花云龙纹水注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凸雕莲花纹鼎式炉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凸雕莲荷纹尊
敛口,内折沿,深腹,直壁微弧,圈足。口沿下饰一周曲带纹,外壁饰剔花地莲花、牡丹、桅子花纹,类浮雕效果。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内壁、底心釉薄,可见胎色,圈足足端、外底无釉露白胎,外底有黑裼色圆圈。此尊采用了剔花装饰,这种技法始见于北宋,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两种形式。此器为“留花剔地”,是先在坯休上敷一层化妆土,然后划出纹饰,再剔去花纹外多余部分的化妆土或釉,露出素胎,最后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烧成。由于其花纹凸起,产生了浅浮雕的效果。这咱装饰技法类似于金银器局部鎏金的技法,是宋代磁州窑的独特创造。器壁所刻荷叶、莲花纹饰清晰流畅,大方生动。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凸雕花卉纹鬲鼎式炉直口,外折沿,两立耳,短颈,圆肩,三鬲状实心足。颈部饰刻划花回纹,肩、足部分别饰剔地莲花、兰草,折枝牡丹纹。白胎,施青白釉,内底无釉露白胎;足端无釉呈火石红。此炉造型似铜鼎,三袋状足又似鬲,因此被称为“鬲鼎式炉”。这件炉纹饰精致,凸雕花卉具有鲜明的立体效果。口径12厘米,通高14.5厘米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素面兽足鼎式炉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白釉印花鹅戏莲纹碗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南宋耀州窑青釉篦划花水波纹盘
敞口,斜壁,平底,内底饰篦划花卉纹。白胎,施青釉,外底无釉,呈朱红色。这件盘采用了篦划花的装饰技巧,即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构成水波状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巧并非耀州窑瓷器装饰的主要形式,它始创于定窑,后为磁州窑进一步发展,耀州窑也出现此类产品,说明宋代各瓷窑间相互影响,借鉴是非常普遍的。无处不在的水激发了制艺人的想象力,千姿百态的水波纹丰富了宋瓷美学的世界。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三足蟾形水丞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三足蟾形水丞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三足蟾形水丞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釉莲瓣纹盖杯
![]() 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 南宋 青白釉刻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小口,短颈,溜肩瓶体修长,带盖。盖平顶,直壁,外撇口。瓶体修长。盖顶饰划花覆荷叶纹,颈部凸起一道弦纹,肩及近圈处分别施两道凹弦纹,肩、腹部满饰刻划花缠枝牡丹纹,刻工精细,枝叶卷曲而富有弹性,花卉纹间隙部满布阴文复线,纹饰密而不繁缛。白胎,胎骨厚重,施青白釉,光洁晶莹,白中泛青,色类白玉,圈足、外底、盖内面无釉露白胎。造型端庄,釉色晶莹,纹饰清晰,无论在出土瓷器还是国内外传世品中都属罕见。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130个县,占总数的75%。陶瓷史家通常将宋代陶瓷窑大致概括为6个瓷窑系,它们分别是: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和景德镇的青白瓷系。这些窑系一方面具有因受其所在地区使用原材料的影响而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有受帝国时代的政治理念、文化习俗、工艺水平制约而具有的共同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