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的珐琅彩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御厂制瓷业中最灿烂的阶段,在这一百三十余年中我国制瓷工艺发生了不少重大变革,许多前所未有的彩釉被传入、创新并发展。 “珐琅彩瓷”制作时各项进程都非常严谨。先由造办处设计者绘制造型,呈览应允后交与宫内木作制作木样,再次呈览应允后送到景德镇御厂交与督陶官制胎。烧制好的瓷胎运回宫中,由造办处设计图案,允许后让珐琅作绘画者烧制。其中器物上的题词、印章、落款等都各有专人分工,包括题词的临摹、字体也由统治者亲自指定安排。总之,每一道工序都经过严格把关。正是如此,瓷胎画珐琅才凝聚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成就,发展为清代彩瓷顶峰。同时,统治者的积极参与又使它充满皇家气息。珐琅彩瓷制作数量相对较少,所以显得比较珍贵,特别是康雍时期主要用于帝王赏玩,如果下赐重臣或外交互赠时一般都有记录存档。
珐琅料: 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黄色、绿色、深亮蓝色、浅蓝色、松黄色、深亮绿色、黑色以上共八样。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样。 新增珐琅料:软白色、香色、淡松黄色、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 康熙珐琅彩:老胎新作 有花无鸟 每一个时期的法郎彩都有自己的特征,瓷胎画珐琅也是如此。 康熙法郎彩瓷器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所用的瓷胎,并不是康熙时期所制的,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是过去留下来的瓷胎。其质地没有康熙时期本朝瓷器的质地所具有的细腻,略显粗糙。 ![]()
![]()
总之,康熙法郎彩有色地,用的是原来的瓷胎,而且是一种内部施釉,外部原来没施釉仿瓷。且其后的绘画和低温烧造的过程是在宫廷由造办处直接完成的。 雍正法郎彩:白色为地 诗书画一体 珐琅彩的制作到了雍正时期,开始采用景德镇上好的白瓷作为胎体,并出现了白釉绘珐琅,少有色地出现。而康熙时期的珐琅彩一般都是有色地的,要么是红色,要么是黄色,或者其他的色彩,然后再在表面绘画花卉。 在珐琅彩的原料上,雍正时期开始采用国产的原料。而在康熙时期则主要采用进口的珐琅料。因为进口料色彩单调,不够丰富,追求完美的雍正皇帝便下令,安排一位亲王专司珐琅彩的试制,最终,不但实现了国产料的生产,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色彩,试制成功了淡松黄色,藕荷色、绛色、葡萄色、软白色、香色等新色彩。这就使得雍正时期的法郎彩所使用的颜色达到了二、三十种,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的样貌。但在这之中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雍正朝刚开始的一两年间由于国产料还没有试制成功,所以当时依然采用的进口珐琅料,其绘画依沿用了康熙朝色地的花卉做法。 ![]() ![]() ![]() 在款识上,雍正珐琅彩一般用珐琅料书写“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图章款,也就是说在四字外框以方形边框,形成有如图章的样式。在鉴定上,由于雍正朝的珐琅料凸起的高度比较厚,如果用手触摸款识可以感觉到有凸起感。但这仅是一般规律,据了解,有一件保藏在博物馆的雍正松竹梅法郎彩橄榄瓶的底款,采用的是青花料书绘,完全与一般器不同。
![]()
![]()
![]()
![]()
由于雍正朝国产料的试制成功,以及审美追求的变化,雍正珐琅彩的所描绘的纹饰在乾隆朝仅饰花卉的基础上,增加了花鸟题材,并且配上了一些诗文和印章,形成了诗、书、画融为一体,交相辉映的局面。总之,雍正珐琅彩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白地珐琅,另外一个这些珐琅彩的绘制融诗、书、画为一体。而且从这一时期开始,宫廷珐琅彩的制作逐渐地脱离了铜胎珐琅的影响。已经完全地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乾隆珐琅彩: 五彩珐琅 堆砌纹饰 乾隆的珐琅彩因之特色,有一个形象的称谓——五彩珐琅。其与康熙和雍正两朝的珐琅都有所不同,在样貌上融会了过往两朝的特点。 ![]()
![]()
![]()
在乾隆时期制作的珐琅彩瓷器中出现了一些有西洋韵味的纹饰,描绘西方精致和人物。这是乾隆时期所特有的。 ![]() ![]() ![]() 在乾隆时期的珐琅彩中还出现了锦地花卉的状况。就是用很细的针在瓷胎的地上绘出暗暗的花卉,形成锦地。然后在其上绘制纹饰,实现双层纹饰的效果,可谓是锦上添花。 ![]()
![]()
![]()
![]()
![]()
![]()
在款识上,其主要用颜料在白地上堆塑“乾隆年制”四字图章款,但在一些小一些的器物上,如花瓶或者碗的款式上,则没有采用图章款,也就是没有边框。还有些款式是以松石绿为地,在其上书写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或者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 (台湾故宫藏)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