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反常规”工作法,是指领导者在计划决策、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总结考核等关键工作环节上,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以某种“正常”现象或人们“惯常”心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作逆向推进,探寻新的有效的领导方式,以期革除积弊、抓住要领、提高效率、赢得主动。这种“反常规”工作法,其表现形式因事而异,不拘一格。
决策之前搁“新”理“旧”。现实生活中,新任领导赴任后,大都习惯于“创新”,忙于上新项目、亮“新形象”,而很少有人理前任的“旧事”。对单位内部潜在的隐患、“暗伤”等遗留问题,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或有意掩盖,为前任护短,求得无原则的和气。待到“疱”破“脓”出,才仓促应付,结果常常“创新”不成,反倒闹个前倾后覆。倘若打破常规,“新官”上任后,明智的做法是俯下身来沉到基层中去,做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藉此对前任工作获取直接、实在的认识。要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前任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研究前任的“旧”思路、“旧”办法和“旧”制度,凡属合理的就“拿来”、就坚持,不刻意求新,不一概否定。对前任遗留的诸如“半截子”工程之类的问题,应通盘考虑,谨慎权衡,凡属利大于弊的,就要“补火”煞尾。当然,如果前任遗留的问题违规违纪,则应依规依法论事行事,既不隐瞒,也不夸大,当机立断,迅速善后,消除隐患。一时解决不了的,则应边整边改,既不盲动冒进,也不消极等待。 落实任务反“常”易“俗”。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实现,离不开检查督促。督促,是领导者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功。督办工作常规的办法是组织检查。实际操作中,现在通行的检查办法是通知在前,检查在后。有的部门发出检查通知之后,还要给被检查单位留下充分的“迎检”时间,以期检查工作“圆满成功”。为了少出纰漏,有的领导甚至连检查线路都要提前通知被检查单位。当某种“常规”成为一种积弊时,打破了“常规”,就意味着创新。根据时下“迎检”工作的通病,领导者对下属工作的检查督办,在方式上应把抽查与普查结合起来,其中抽查又应把定项抽查与不定项抽查结合起来。在时间界定上应把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并以不定期检查为主。其中定期检查应“模糊”具体的检查日期,采用“季度”、“本月”、“将要”等提法;在不定期检查中,要注意选取节假日前后、被检查单位领导外出或验收过关之后等特殊时期,通过“突检”、“复检”等方式,获取真实情况,对症指导,从而强化领导者的“督办”职能。 工作总结先“抑”后“扬”。通常的工作总结,习惯上是成绩在前,问题在后。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对“问题”的关注往往超过对“成绩”的关注,而现实“问题”在总结中的淡化倾向,则大大削弱了人们对总结的研究兴趣,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成绩、经验”的判断力,总结这项工作的意义也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我们变换工作总结的结构方式,先写问题,再写成绩,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一是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激发其好奇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充分发挥总结这项工作的积极作用;二是有利于领导者形成注重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强化其事业进取心、使命感和自警意识;三是有利于倡导求实创新的领导作风,还可能带来领导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变革。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反常规”工作法,应建立在“常规”领导方式时下普遍采用的组织程序之上。运用这种方式,需要领导者对本部门、本单位的人、财、物、事诸种因素有比较完整和明晰的判断与把握,知其系统的优势与弱点,具有较高的认识和理论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