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不谐音 学校是否也当反思

 大漠胡杨968 2012-06-28

毕业不谐音 学校是否也当反思

 

  据报载,某校得知毕业班学生要在离校最后一晚在宿舍“狂欢”,为保证其他年级学生考前有稳定情绪,学校临时动议毕业班学生在上完晚自习后全部由家长接回家,第二天再返校举行毕业典礼。因缺少相应沟通,学生认为此举是学校在对毕业生行驱逐之威,于是一个下午时间,学校洗手间隔断连遭学生踢坏、走廊公共电话被摔,教师遂对此进行调查并对破坏者施以罚款。一时间,师生间、学校与家长间关系紧张,毕业典礼不欢而散。在另一所学校,毕业生则将用过的书籍与笔记本撕洒了教室走廊一地,面对满地狼藉,保洁员一边打扫一边叹气。而一位毕业班老师在考前也把自己在QQ上的签名换成了“背负着很多谩骂与不理解,嘴上却还要告诉他们要加油……”师生间的无奈与隔膜跃然笔间。

  的确,发生以上这些事,实在让教育者难以释怀,同时,也使人产生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学校与老师不知假以多少时日的苦口婆心和不厌其烦的教育,为何换来的却是最后这样一幅幅不堪的毕业“留念”?责任当然不能完全都在学校,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每年学生毕业时屡屡发生的这些离经叛道之举,是否也该有所反思,有所觉悟,有所改进?我们的学校,是否也应在要求学生不违反校规校纪的同时,更不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点滴到位的教育细节,从灵魂深处去感化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上述种种校园毕业不谐音的发生,也绝非仅仅是学生在青春叛逆期和特定情景下的偶然逾矩,不少时候,也是挫败情感集聚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瞬间宣泄。分析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学校、家长、社会对考试成绩的过度关注给学生带来压力,只有考上名牌大学才算成功的观念使得社会、家庭过分聚焦应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学校难以固守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加码学生的课业与心理负担,使得学生长期难以释放情感。第二,家校沟通体系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导致学生出现成长中的“断裂带”。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心智情感的发展、品质能力的形成,需要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引导与关爱。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建立了家校沟通网络,但有些却形同虚设,或成为学校向家长告学生状、布置各种作业和任务的便捷通道,根本谈不上能够据此及时制定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建议和帮助。第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及时跟进。青春期学生多叛逆、爱冲动,在困难挫折面前容易迷茫沮丧。这个时期,老师和家长的及时交流与疏导必不可少。但是,与学业成绩相比,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在学校排不上重要位置,而这又恰恰是学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钙质”。

  基于上述分析,就要求学校和校长在办学过程中首先应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厘清办学方向与特色。一旦方向确定,校长就应该带领师生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被世俗误导,不被质疑困扰。如果一所学校的校长眼睛只盯在分数上,那么长此以往,教师自然就会把这种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行为落实在教育教学中,最终使学校教育陷入校长压教师,教师压学生的误区,弄得一损俱损,几败俱伤。其次,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师生情感交流和利益诉求的平台,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尽量减少教育摩擦。同时,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指导学生迈过各种心理“坎儿”,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引导学生愉快地毕业离校。第三,校长要善用人格魅力走进学生心灵。校长在学生心中通常是权威、智慧的象征。如果校长能深入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各种校园活动,在交流中表现自己的亲和力,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化解心结。比如有的学校就开设了《学生离校课程》,由校长亲自为学生作考前心态和考试技巧报告,亲手为学生颁发毕业证书,送给学生充满期许的拥抱等,这些人文之举,既能使学生获得学法指导,又能培养学生对学校与老师的感恩,也会避免和减少毕业时偏激行为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