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努力打造川北一流特色农业县区关于朝天区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调研

 乐山老杨 2012-06-29

努力打造川北一流特色农业县区
关于朝天区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调研

2012-06-19 08:41 】 【来源: 四川三农新闻网
 近年来,朝天区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山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依托,以效益为目标,大力探索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

  一、初步成效

  (一)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核桃、蔬菜、畜牧、蚕桑、食用菌五大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基本建成了以国道108线为轴心的核桃生产基地、以曾家山为重点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羊木片区为重点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中山河谷地区为重点的生猪和蚕桑养殖基地。核桃产业由2005年的8万亩、4300吨,发展到25万亩、1万吨,朝天区已成为全市最大的核桃生产基地和中国核桃之乡。蔬菜产业由2005年的8万亩、15万吨,发展到18万亩、50万吨,曾家山已成为全省最大的露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正在创建国家农产品出口基地。现有规模养殖场904个,生猪、家禽出栏分别由2005年的11万头、200万只发展到27万头、300万只。蚕桑产业由2005年的5000万株、产茧1.1万担,发展到6500万株桑、产茧2万担。香菇、木耳分别由2005年的3500吨、100吨发展到16000吨、480吨。朝天区被评为四川省十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强县。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一是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全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由2007年的4家发展到16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7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年销售额达到2.03亿元,带动农户3.84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76%。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二是农民专合组织快速发展。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2个,其中省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6个、市级示范农民专合组织12个,年销售额1.7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6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53%。五大特色产业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三是品牌农业初步形成。注册了“曾家山”牌和“严大姐”牌蔬菜、“栈道”牌核桃、“羊木”牌香菇、“烟灯山”牌核桃油等农产品商标。朝天核桃已成为全市“七绝”之一,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栈道”牌核桃荣获省著名商标和国家证明商标称号。四是销售市场实现新拓展。朝天核桃和曾家山土鸡远销浙江、上海等地区;曾家山蔬菜走俏川、渝、陕、甘等4省市大中型城市市场,脱水蔬菜已出口台湾、韩国和日本。

  (三)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2006年以来,相继争取实施了土地整理、受损农田修复、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供水、农村公路等项目,大力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区累计整理土地14.5万亩,修复受损农田7.5亩,改造中低产田土2700亩;治理水土流失170平方公里,维修和新建机电提灌站53处、水库4座、山坪塘20口、蓄水池9.5万口、沟渠110公里,新增蓄引提能力120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保灌面积达2.7万亩,解决安全人饮16万人次,安全人饮率达87%;硬化村组道路1020余公里、田间生产道路243公里,村级公路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60%,组级公路通达率达82%、通畅率达26%;农村沼气入户率达60%。完成生态小康新村建设103个村18509户,比例分别达48%和32%。

  (四)农业科技推广步伐不断加快。完善了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积极探索科技新机制,建立了核桃、蔬菜、食用菌研究所,加强与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省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聘请产业专家、教授分别担任朝天区特色产业的首席专家或技术顾问。围绕核桃、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分别建成了中子、平溪、羊木3个核心区达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领朝天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全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普及率达95%以上,畜禽良种化程度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制定完善了五大优势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区11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其中蔬菜等7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标准化养殖场,曾家山被认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蔬菜)供应基地,朝天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核桃标准化核桃示范区、省级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

  (五)农业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强化。一是强化统筹协调。成立了区农业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综合协调、检查考核等工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将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纳入区级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年度目标,实行单项考核制度,抓建五大特色产业的目标分值不低于重点目标的50%。三是强化政策激励。每年争取项目资金近1000万元,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涉及的农户、专业大户、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补助奖励;区财政建立农业产业化建设专项基金,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奖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品牌建设、科技创新等项目。四是强化项目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打捆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充分整合项目,统筹安排资金,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化。由于朝天区属于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生产条件差异很大,抗灾能力依然薄弱,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耕地以坡地为主,多为中、低产田土,地块支离破碎,改造难度相当大,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水利灌溉设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要求,机电排灌面积不到15%。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难度大,成为朝天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严重障碍因素。

  (二)生产经营分散化。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山区耕地分布、农户居住相对分散,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体制下,生产经营活动以农户为单位进行,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近年来,尽管农业现代化宣传和实践已有一段时间,但对于绝大多数农户来讲,农业现代化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与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同时受到市场、自然和技术的三重风险制约,在分散经营的体制下很难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受农业比较效益低的影响,绝大部分农户生产仅限于自给自足,把农业当做“吃饭”产业来对待,没有当做“挣钱”产业来抓,不愿在农业上投入;绝大多数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村青年都外出务工挣现钱,从事农业的多为老弱妇孺,他们思想观念落后,不易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致使农业劳动力趋于弱化,农业面临后续乏人。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基础十分薄弱。

  (四)农产品市场落后化。农村市场体系、农业中介组织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缺乏流通型龙头企业,大多数特色产业在大中型城市没有销售窗口和固定摊位,与超市未能有效对接,市场准入因产地检测不到位而受限制,农产品购销信息、流通渠道不畅,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手段和设施落后。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一个思路和目标

  一是明确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发展精品核桃、绿色蔬菜、生态土鸡、优质蚕桑和特色食用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把朝天打造成为川北一流的特色农业县区,基本实现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新型农业现代化。

  二是明确工作思路。从朝天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农业发展“五个转变”,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的可控生产转变,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着力提升农业“五化水平”,围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

  三是明确目标任务。到2015年,全区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经营、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农业现代化体系,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8亿元,高效设施农业产值比重达30%,高标准农田比重3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45%,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4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45%,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50%,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把朝天打造成为全省最大、全国知名的核桃生产和加工基地,国家绿色食品(蔬菜)原料标准化生产供应基地,川北科技水平较高、规模最大的土鸡鸡苗繁育基地,川北第一大蚕桑产业化经营示范县区和全国优质蚕茧基地县区,川北科技水平较高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二)构建三大体系

  一是构建优势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形成经济高效、特色鲜明的有持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做大核桃、蔬菜、畜牧、蚕桑、食用菌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优化布局,走“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发展路子,壮大生产基地规模,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板块集群产业模式。拓展主导产业功能,依托明月峡、曾家山、水磨沟等旅游景区,突出生态养生主题,发展多功能、体验型、创意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开发特色优势产业旅游商品和养生食品。到2015年全区核桃栽植面积达35万亩,总产量达3万吨;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总产量达65万吨;出栏土鸡1150万只;桑树总量达8000万株,养蚕5万张,产茧4万担;袋料栽培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3000万袋。

  二是构建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路线和技术推广载体的创新,形成“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快农业技术路线创新。按照兼顾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目标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构建新的农业技术体系。充分运用现代高新技术,重点加强种植物良种培育、集约化种养、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绿色生产和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等技术成果推广及研发。推进农业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改革,加快农业科研产业化,培育科技农业企业,加快建设“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形成首席专家、推广教授、责任农技员、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多层次的农技推广队伍。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与检验检测体系。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力争每个有条件的行政村都有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为行业内企业和成员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探索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加强为农服务网、农业服务热线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网上销售。建立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为农服务社。引导支持各类服务组织从单个环节服务向综合性全程服务发展。

  (三)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梯次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农业现代化缩影,由于各个区域条件千差万别,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齐推进,只有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率先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然后分区域梯次推进,由点成线,由线成面,最终实现全区的农业现代化。因此,要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作为全区农业现代化的的重要载体,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按照“理念超前、设计科学、主线突出、产业完整、要素聚集、管理规范、机制健全、效益显著”等要求,突出新品种引进、新设施建设、新技术推广,突出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管理,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微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小流域治理、微型泵站改造;大力实施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和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到201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到2015年围绕核桃、蔬菜、畜牧、蚕桑、食用菌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完善、巩固、提升和新建5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是注重与社会主义小康新村建设相结合,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新农村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有利条件。把农业现代化作为首要任务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推手,在新农村建设的地方率先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地方同步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区乡公路升级改造、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和农村安全人畜饮水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供排水条件,到2015年基本解决村级公路通畅道问题,公路通组率达80%以上,全面实现人畜安全饮水。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进村入户。以街巷硬化、垃圾处理、村庄绿化为重点,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全面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实施整村推进、移民搬迁、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扶贫工程,以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为契机,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贫困片区脱贫致富步伐。

  三是注重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城镇化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工业化、城镇化不发展,农业现代化就缺乏动力;农业现代化若跟不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或者被忽视,就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陷入停滞,造成“三化”都难以为继。因此要坚持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同步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首先要注重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实现工农联动发展。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抓好中子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围绕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引进培育相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每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都有一个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其次要注重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科学规划城镇体系,农产品加工、物流、农资、乡村旅游等产业要就近围绕城镇集中布局,建成一批产业特色显明、功能完善的小城镇。解决好农民“融入”城市在户籍、住房、社保、医保、子女入学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迁徙。把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价值,提升产品档次。

  (四)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促进农业科技入户到田,实现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强畜禽粪便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到2015年全区认定的绿色食品达10个、有机农产品3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比重达到80%以上,把曾家山建成国家绿色食品(蔬菜)原料标准化生产供应基地。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推广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转变农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二是实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专业化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双层经营体制,使农业生产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一方面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提高家庭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大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向专业大户集中,使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为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新的合作经营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其服务和产业化经营能力,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导力量,促进资本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合作主导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到2015年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60个,其中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个,争创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围绕核桃、蔬菜、畜牧、蚕桑、食用菌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构建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龙型经济,实现农业由注重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兼顾产前产后,向深层次、高科技领域延伸,采取项目扶持、嫁接改造、外引内联、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扶优、扶大、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5年全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大力加强骨干农产品市场、产地市场、田头市场建设,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场地挂钩、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有效流通。(广元市朝天区委农工委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