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2-06-29
语文课堂教学技能

一、导入的技能
(一)什么是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她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家或歌唱家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象磁石一样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富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总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教学的各个环节,尤其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把握好导入这一环。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就是要求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应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来,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导入的运用,是有其心理依据的。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91级学员史倬树在两个学习水平相近的班上,作了“导入技能效果”的对比调查。教师开始所讲的同样的10句话,在有导入的班里,最少的记住了6句(只有1个人,其余都在7句以上),10句都记住的,有22人(全班共38人),占57.8%。在无导入的班里,最多的记住7句(只有1个人),还有1个人1句也没有记住:记住2—5句的有26人,占全班人数(32人)的78.9%。
这一调查说明,上课伊始,为数不少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教师运用了导入,情况有明显变化。这说明,当学生对教师所讲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的时候,教师所讲就能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接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应当从每一节课的第一分钟做起,导入的重要性正在这里。
(二)导入的类型和方法
常用的导入类型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准确凝练的文题有着画龙点睛之妙。从讲解和分析文章题目入手,引入对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可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要旨,领悟作者的精巧构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密切关系。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教学时可以这样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后,首先提出问题,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课文的题目‘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结合课文的主要内容,紧扣教学重点引入对课文的学习,“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指‘书目’。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向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让我们一起仔细阅读课文,看文中是怎样介绍的。”
这样的导入,直截了当,清晰明确。一开始就能围绕课题提出一些揭示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引燃思考的火花。
2、提出要求,明确方向
好的语文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但教师要牢牢地把握住,而且也要让学生明白。在导入中,明确地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可以使他们有强烈的方向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标,更好地控制自己,朝向目标努力。
(1)《小麻雀》的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小麻雀》这篇课文,主要是指导同学们学会如何自己读书。自己读书当然不是随便看看就完了,而是要有目的、有要求地认真读、认真思考,求得深刻理解,学到本领。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
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第一,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小麻雀的;第二,体会作者在写小麻雀的过程中寄托了什么样的感情,也就是要领会这篇文章的中心。这一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堂课再讨论第二个问题。
(2)《岳阳楼记》的导入
上课伊始,老师首先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在文章中抒发出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的理想抱负;2)借景抒情、发表议论的写法和对偶修辞方法的运用;3)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认识“则”、“然而”、“乃”的运用。
第二步,教师介绍自学文言文的方法:我们在充分利用文言文的课文注释及运用工具书的基础上,主要靠熟读、背诵与口译课文的方法来进行自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下三个步骤可以试行。
熟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在朗读中校正读音,并查找出生字;第二遍朗读时划出在初读中发现的疑难语句;第三遍朗读时,逐步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并最后划出通过查阅注释与工具书仍不能解决的疑难句段。将这些问题用红笔标出,或者去请教老师同学,或者在课堂上注意听讲,进行对照,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难点。这样学定会有很大进步,并且迅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两则导入,朴实无华,不摆花架子,但切合实际且实用。第一则明确学习《小麻雀》一文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学习目标;第二则不但明确地提出了学习目标,而且还介绍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都很有帮助,能让他们迅速地行动起来,去完成学习任务。
3、温故启新,自然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过:“既要温故,又要知新,把以前读过的温理一下,回味那已有的了解和体会,效益绝不比上一篇来得少。”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承上启下,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1)《孔乙己》的导入
师:我们前面学了《藤野先生》一文。文中道出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原因是什么?(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而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那么,鲁迅先生回国后是怎样唤醒民众的呢?
生:用笔当武器,写了许多小说和杂文。
师:对,鲁迅先生就是用小说和杂文“探求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寻求疗救的方法”的。我们今天学的这篇小说,就暴露了中国民众的弱点,揭示了这种弱点形成的原因,希望找到救治它的方法。请阅读《孔乙己》一文,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2)《〈呐喊〉自序》的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许多小说,能回忆一下吗?
生:《一件小事》、《故乡》、《社戏》、《孔乙己》、《药》。
师: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小说,有《祝福》、《阿O正传》。以上这些小说选自他的哪一本小说集?
生:《呐喊》。
师:除了《祝福》选自《彷徨》外,其余都选自《呐喊》。
(师板书:呐喊)
师:《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我要问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呐喊》呢?不知道。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来学习《〈呐喊〉自序》,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解释的。
新学的课文或语文知识,总是或多或少和学生以前所学的课文或知识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或者是思想内容上的联系,或者是作家作品方面的联系,或者某种写作手法上的联系……学习新的课文,正可以利用这些联系,一方面让学生复习旧课,另一方面启示新的信息,激起学生对新学内容的好奇心,从而顺利进入新课。上面两例,第一例是利用课文内容上的联系开启新的课题,第二例是利用作家作品间的联系温故入新,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许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都注意从多方面变换刺激,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有的利用挂图,有的观察实物,有的实际操作,还有的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等,形象直观,学生乐于积极思维,学习成了饶有兴趣的乐事。如《核舟记》一课的导入:
师:(出示桃核)我手里有一个桃核,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桃核,想想看,如果你是一个微雕大师,你想把它雕刻成什么样?
生:老师,这个桃核有多大?
师:你拿尺来量量吧,最后把结果告诉大家。
生:(量桃核)长2.9厘米,宽2厘米。
师:请在白纸上画一个长2.9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在长方形内尽量大地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内设计你要雕刻的人或物,设计好后请为你的作品再写一段解说词。
生1:我设计的是一个扎辫子的小女孩正在读一本书,书名是《简?爱》,她双手捧着书,戴着一副眼镜,读得非常专心。
师:一人、一书、一辫子、两个字。
生2:我设计的是篮球架下,五个人在争着投篮,一个大个男生正把篮球向篮球筐投去,他热得满头大汗。
师:五人、一球、一篮筐、无数汗珠。
师:想想王叔远在核舟上雕刻了多少人、物。
生:人五,窗八,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对联、题名篆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很好,能抓住课文总结段落来回答问题。经过比较,我们发现明微雕刻家王叔远能在同样大小的桃核上雕出我们想都想不出的那么事物,真是——
生齐:“技亦灵怪矣哉。”
师: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再一次感受一下核舟的精妙。
这是《核舟记》第二课时的导入。在这则导入中,教师先出示实物,给学生以直观刺激,后又让学生量度、想象、作画、写解说词、口头回答,训练学生观察、想象以及听、说、读、写的能力,并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王叔远雕刻技艺的精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对明间文化的热爱,这充分体现了导入多方面的功能。
5、情感熏陶,创造佳境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在课的起始阶段,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某种具体生动的情境,即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形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妙。
这种类型的导入,重在感染,以景动人,以情感人。如《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通过新巧的构思,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敬爱的周总理无限的怀念,无边的哀思。诗人深情的呼唤融合着热情的讴歌,使得这首诗意境壮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这首诗,首先教师就要创设佳境,渲染气愤,缅怀周总理伟大、光辉的一生,从而打动学生,震撼他们的心灵。教师用庄重而深情的语调朗诵和讲述:
“‘伟人长睡,巨星中天坠;哀乐低回,百里众相随。泪淹纪念碑,哭声震长安,若能换回总理在,愿把肠哭断’。难忘的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敬爱的周总理,他一生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也没有留下骨灰……’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敬爱的周总理,走了……人民的心啊,怎能装得下这巨大的痛苦,他们发出痛彻肺腑的呼喊,‘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全国亿万人民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沉痛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用以寄托自己的哀思。一九七七年一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诗人柯岩怀着诚挚而深切的感情,写下了优秀抒情诗《周总理,你在哪里》,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此刻,学生沉睡的感情已被唤醒,顺利地融入诗境,展开学习。
6、投石激浪,巧设悬念
教师从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问上来,这是常用的导入方法。教师所问的范围,往往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或就作者、就文章的出处发问,或就内容发问,或就题目发问,或就文章的语言形式发问等等。凡所问,都有一定的思维强度,给学生留下悬念,激起胸中思考的波澜,以为进入新课作铺垫。
(1)《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导入:
师:话说梁山好汉征讨完方腊之后,三军齐唱凯歌回。一日,来到杭州,一好汉在寺庙休息,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原来是浙江潮信,此好汉猛然警醒,想起师父曾对自己说的两句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料想自己将在此圆寂,于是焚香沐浴,自叠两脚,左脚搭在右脚之上,天性腾空,随潮而去。请问,这是哪位梁山好汉的最终结局?
生:鲁智深。
师: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延安小种经略府的提辖,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这安逸的生活,从此流落江湖呢?认真读了课文,你们就明白了。
这则导入,从鲁智深的最终结局说起,巧设悬念,利用学生的“完形”心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
(2)《多收了三五斗》的导入
教师说:今天我们讲叶圣陶先生有名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我先提两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第一,就语法角度分析,文章的标题是什么结构?如果变成一个主谓句,应当补充什么成分?“多”起什么作用?第二,根据题目,请你推断一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该有怎样的结局?说明什么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在这个导入里,教师首先开门见山,点出课题,有集中注意的作用。紧接着,就课文题目提出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一在启发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具体问题,二在使学生从课题而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这就为以后更深入地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三)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的内容要精选
导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导入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节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更充分地投入地学习,以求最佳的效果。因此在设计导入时,要精选所讲的内容。首先,导入的内容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其次,导入的内容要尽量贴近课本,要同所讲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不要离题万里、生拉硬扯。如下面这一例:
师:同学们,谁是最可爱的人?
生:父母。
生:老师。
生:同学。
师:同学们说得不对,志愿军才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魏巍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
显然,这个导入显得很不自然,生拉硬扯,硬把学生往自己所要讲的课题上套,有点独断专横。
导入的内容还要力求新颖有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导入的设计,要考虑将新的信息带给学生,切不可千堂一调,万课一腔。这需要教师从多方面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精心筛选,巧妙组织。
2、导入的语言要推敲
在导入内容选定之后,还得仔细推敲导入的语言。总的说来,导入的语言要求精练、准确、富于启发性,并且要符合内容本身,比如“情感熏陶,创设佳境”这种类型的导入语言,就应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开门见山,解析课题”这种类型的导入语言,就应干练果断、言简意赅。
导入语言最重要的一个要求是“准确”。导入中的表达准确,不仅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准确,尤其是指教师的问域应与所期望的答域相一致。唯其如此,教师在发问之后,才能得到所期望的回答。如一位教师讲《茶花赋》,导入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提起祖国这个神圣的字眼儿,会引起你们什么样的联想,激发起什么样的感情呢?”句中的“神圣”两字至关重要,它限定了问域,使学生朝规定的方向上思考;要是没有这两个字,学生的回答必然五花八门,不但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课堂失控,浪费时间。
3、导入的时间要控制
导入所占的时间要短,最多不能超过5分钟。如果所占时间过长,就有喧宾夺主之嫌,那也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运用导入技能的初衷了。
时间不能多占,又要起到应有的作用,就要认真提炼:要精选内容,不要使用过长的材料;用语也要精练、准确,不要拉拉杂杂、没完没了;在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坚持省时的原则。

二、提问的技能
课堂教学离开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是难以进行下去的,而互动交流最常用、最主要的方式是师生问答。因此,教师只要掌握了提问的教学技能就有了课堂交流的基本工具。在课堂教学的展开阶段,教师所运用的最主要的教学策略就是提问。
(一)提问的功能
提问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发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参与教学。已有研究证实学生对教师引导的问答活动参与程度最高。这是因为提问教学包含听和说的活动,而对于多数学生来说,相对与读和写,听和说更有激发作用。优秀教师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感应场,才会全面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而这种教学感应场就其实质而言,就是课堂提问促使活动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生感悟状态的变化,促使其思维运动变化从而产生相应的课堂气氛而形成的特定场。因此,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特殊的感应场,而要形成感应场,就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感应力。
第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是问号。”好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比如,一篇课文,为什么这样开头而不那样开头,总有作者的匠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总结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的思维固然具有活跃性和灵活性,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是燃不起来和没有方向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从而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
第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好的问题总是针对课文的语言、结构、主旨、要素等提出来的,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弄清了这些问题,也就理解了课文内容,领会了教材知识。即使在那些看来似乎无疑处,教师如果能抠出问题来,也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比如《藤野先生》开头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生字难词,学生容易一眼滑过。如果请学生阅读后解答:“前面并无句子,这儿为什么用‘也’?不用这个关联词行不行?阅读全文后,请你把文前的潜台词补上,说明这样表达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看来平实,但作者跨洋渡海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热情,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生活的厌恶与鄙夷深寓其中。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不仅对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思路能加深理解,而且体会到文字中饱含的爱憎,感受到作者胸中爱国主义情感的激荡。
第四,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和反馈机会。学生要回答教师提问,就必须回忆所学的有关内容,并围绕这些内容展开思考,这就给学生对学习任务重复接触或重复反应提供了机会。教师要对学生回答做出某种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有时还会修改、补充学生的回答,使之完整、准确。师生问答通过练习和反馈两个过程。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提问的类型
布卢姆将全部教育目标分成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这样六个层次: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我们认为,课堂提问主要是针对认知领域来设计的,因此,我们就按学生回答问题的这六个层次的认知水平,将提问划分为六种类型。
1、“知道”层次的提问
“知道”的特征是记忆,包括再现和再认,这两个过程都涉及到对储存在大脑中的有关信息的回忆。因此,这种层次的提问,只要求学生用大脑中记忆的信息来回答,是最低层次的提问。如下面几个问题:
(1)谁能背诵我们昨天学过的现代诗《再别康桥》?请一位同学来背背。
(2)《呐喊》的作者是谁?我们以前还学过《呐喊》中的哪些作品?
(3)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小说的要素有哪些?按篇幅的长短,小说可以分为哪几类?
2、“领会”层次的提问
“领会”注重的是对有关信息的转化,使信息变成更好理解的形式。领会有三种行为:(1)转化,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某一问题;(2)解释,学习者在头脑中对储存的信息进行了重新的整理、排列,并理解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3)推理,学习者能根据某一陈述进行推理,得出结论,或预测变化的趋势。
下面几个问题就是这个层次的提问。
(1)请解释“偃旗息鼓”这个成语的意思。
(2)“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是什么意思?(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3)请把“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翻译成现代语。
(4)邹忌是怎样和徐公比美的?他的妻、妾和客人是怎样回答的?
(5)“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突出了马克思逝世时的什么情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运用”层次的提问
“运用”涉及到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检查学习者是否达到运用水平时,通常给学习者一个新的、从没见过的问题,学习者必须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用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是“运用”的特征。
(1)请用“袅娜”一词造一个句。
(2)“总不大喜欢”,“总”是什么词性?在这里作什么成分?表达了什么意思?(杨朔《荔枝蜜》)
(3)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试找出本文中(刘成章《安塞腰鼓》)运用排比和反复的文字,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4)谁来说说这篇记叙文的六大要素?
4、“分析”层次的提问
“分析”是比“领会”和“运用”更高水平的学习。“分析”注重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并清楚地理解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分析通常要求学习者解释复杂程序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组织的,或一些物体被组合在一起时,能产生什么特定的效果。
(1)课文前半部分主要写自然景物。山、树、屋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2)课文中几次写到黄鹂?每次都对表现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课文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孙犁《黄鹂——病期琐事》)
(3)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看看恩格斯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5、“综合”层次的提问
“综合”是指创造性地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独特整体的过程。这一水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习者的创造行为,因为它要求学习者创造一个过去没有的结合体。
(1)《采桑子?重阳》一词中,诗人通过写重阳,表现了怎样的革命情怀?就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诗句,联系生活体验,调动知识储备,展开想象。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的匆匆的?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朱自清《匆匆》)
(4)根据夏瑜和红眼睛阿义的不同身份和思想性格,想想他们在牢中是怎样对话的?
(3)鲁迅为什么要以《祝福》作为小说的标题?
(4)本文(《我的空中楼阁》)和《陋室铭》在立意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6、“评价”层次的提问
“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有关的信息(观点、作品、方法、程序等)作出合理的判断。正如创造性是综合的特征,价值判断也是评价的特征。
(1)小说末尾,写李甲病重、孙富暴死。这样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今天应该怎样看?(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2)同学们已经在课外阅读了《柳毅传》全文,请你们以今天的理念评价一下文中的爱情描写。
(3)课文写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请就这种写法谈谈的你的看法。
(4)在学习了杨朔的三篇散文(《香山红叶》《荔枝蜜》《茶花赋》)之后,你们能否就杨朔散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1、发问的策略
问题要清晰。问题的措辞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保证高认知水平问题的适当比例。最近的研究结果倾向于证明高认知水平问题对学生成绩有积极作用。针对目前课堂低认知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但并不是说高认知水平问题越多越好,低认知水平问题也有其价值。
与语文学习有关问题的发问频率应维持在较高水平,把学生的注意组织在与语文学习有关的问题上。
2、候答策略
教师发问之后,根据问题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境,等候3—5秒钟,给学生以思考问题、组织答案的时间。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耐心等待,将学生停止说话至教师开始说话(理答)之间的间歇保持在1—3秒左右。如果教师在叫答后(尤其是非自愿回答者),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问题本身,或直接说“不知道”。当然,有时在班级教学情况下,等候时间会对课的连续性造成威胁,这时可以适当缩短等候学生回答的时间,及时采取理答行为。
3、叫答策略
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是叫答的基本原则。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按固定型式(如座次、学号、姓氏笔画等)叫答,或者把班级分成小组,小组里学生共同商议答案,教师随机请各小组的某一位学生回答。
4、理答策略
学生回答不同,教师的理答策略也应有所差异。
对于学生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回答,首先要表示肯定。如,点头;说声“对”、“是的”;重复学生的回答。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回答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了解学生是真正理解,还是在背答案。但在课堂节奏较快的情况下,第二步可省略。
当学生回答正确,但表现出犹豫不决时,教师也要先对回答予以肯定,如说“对”、“是的”;而后解释回答正确的理由或答案得来的具体步骤。这可以帮助回答者本人和班里的其他学生加深对正确回答的理解。
对于学生不完整或部分正确的回答,教师首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学生,向学生提供回答线索或对问题重新措辞。如果学生仍不能得出完整答案,则要转向其他学生或教师自己提供答案。
对于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在采取具体措施前先要弄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明显是由于粗心或口误而造成回答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并纠正学生的错误,继续教学。对由于缺少知识或对知识不理解而造成的回答失误,教师可依次采取探问、转问和重新教学等处理策略,以便学生得到正确回答。探问的形式有: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运用比喻启发诱导或问答有利于回答原问题的一个新问题等。学生有了正确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向全体学生再次明确正确答案。
(四)提问的原则
1、设计问题要与已知的知识衔接。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包含有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转变和重组。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他们回答问题、理解新知识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把学科知识体系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顺序有机结合起来,所设计的问题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信息相联系,并尽可能做到生动有趣,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从而使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在前后学习的相互引证和补充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2、设计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对准重点、难点。
设计问题时,教师心中要始终装着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想一想:我这节课的目标有哪几个?我设计的这些问题对于引导学生达到目标有帮助吗?我设计的这些问题有助于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吗?哪些问题是可有可无的问题?哪些问题欠妥当,还需要修改?这样的反思对于设计问题来说是必要的。如讲授《诗经?硕鼠》时,就可针对教学目标“领会诗歌的主题思想”设计这样的问题:本诗采用了反复咏唱的形式来写,除了追求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以外,还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弄懂了这个问题,就弄清了本诗的主题思想。对于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认识什么道理,训练何种能力,都要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拨、层层设问,逐步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
3、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
“跳一跳,摘桃子”,这是对设计问题的基本要求。因为提问必须具有的一定的难度,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增进知识的目的。但是,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是有限度的,学生的兴趣,也常与跳起来摘到“桃子”的多少密切相关,如果一味地出难题,学生总是摘不到桃子,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信心。所以,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难易相间。太难、太大的问题,如果学生一时解决不了,应该把问题分解为易于回答的小问题,降低坡度,增强学生回答的信心。尤其要注意的是,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科学地设置难易不同的各类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尝试。
(1)对水平层次较低的学生应多提“知道”或“领会”层次的问题。如“什么是小说的三要素”、“请你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把这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等,首先让他们产生答对问题后的成就感,继而产生自信心,激起参与欲,最终饶有兴趣地听完整堂课,直到对语文学习产生永久的兴趣。
(2)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设置的问题,要有“跳一跳就摘到桃子”的难度,使他们在答对问题后产生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对于这类学生应多向他们提“运用”、“分析”层次的问题,如让他们具体分析一篇小说的三要素或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等。
(3)对水平较高、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学生可设置一些“综合”、“评价”层次的问题,综合题如“失街亭,到底是谁之过”(《失街亭》),“评价题”如“读了《报任安书》后,请你从今天的角度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报任安书》)或“以‘完璧归赵’为例,说说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些什么特色”(《完璧归赵》)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这部分学生思考的兴趣,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促使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因为一般问题、低层次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很容易回答,他们不感兴趣。

三、收讲的技能
(二)收讲的类型和方法
1、升华情感,引起共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机机制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辐射,这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收讲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教师可结合课文中的主要内容,用包蘸着情感的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气氛,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教学高潮。
(1)《乡愁》的收讲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这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当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时,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种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隔阂能真正成为历史,我们期盼欢乐的笑声能久久回荡在海峡的两岸。
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言、优美的文辞结束教学,这,正如明朝谢榛说的“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那样,具有“撞钟”的效果,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人奋进;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收讲
有老师在讲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后,给同学们播放了一首歌曲——关牧村演唱的《我深深地爱着你》,优美的前奏响起,深情的歌声随之而来:“我深深地爱着你,这片多情的土地……”同学们完全沉浸在这动人的歌声中,和诗歌所抒发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色彩的信息交流活动,因此,对于那些带有浓烈的情感因素的课文,除了教师以饱含感情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以结束讲课之外,也可以用一些其他方法如播放音乐、看多媒体画面等方式来升华感情,以结束课文的学习。一支和课文内容、意境、情感相吻合的乐曲,不仅能创设特定的情境,渲染气氛,还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把学生引入一种神妙的境界,使学生领悟到作品的精美之处,增强教学的力度和效果。
2、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教师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时,通过设置悬念引出下节课的内容或诱导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展,这也是一种收讲的方法。
(1)《心中的鹰》的收讲
师:文中说,没有了鹰的天空,便没有庄严,没有音乐,也就有了心中永远的缺憾。在文中,作者用深沉抒情的笔调讴歌了鹰,可是另一篇文章却又把鹰写成了空中的强盗。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下一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鹤群翔空》,或许你会从中得到答案。
在这则收讲里,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引出了下一篇课文《鹤群翔空》,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新的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兴趣。
(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收讲
师:“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我们课本中节选的这段《水浒传》的故事到这儿就没有了。鲁达打死了镇关西,能够逃脱吗?他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的命运如何?请大家课后读《水浒传》原著,从阅读中探明这些问题。
这里,老师利用故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鲁达命运的关注,由此引导他们阅读《水浒传》原作,这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完形心理”,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我要学”的理想状态。从而为从“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转向“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总结回顾,强化记忆
回顾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理清其线索,使它变为更利于记忆的形式,这也是一种收讲的方法。
(1)《核舟记》的收讲
师:这节课我们用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明白了本文是按空间顺序说明工艺品的,而且还学会了用空间顺序对人物的位置进行说明。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吗?能不能和大家说说。
生1: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使文章很严谨,浑然一体。
生2:逼真的细节,细致的人物描写可以使文章显得更形象、生动。
生3: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放在名词前,也可以放在名词后。
师:真高兴这一课大家有这么多收获。学无止境,本课还有很多课题值得学习,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探究。
(2)《白蝴蝶之恋》的收讲
师: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对比阅读使我们由身边的丁琳日记走向刘白羽的复杂的情感世界,深入理解他对生命的意识,对生命的关爱,对人生的体验。其实,人与动物之间尚且如此,那么人与人之间更应如此。这堂课,同学们一定会有种种收获,我想请同学们用格言警句式的话结束这一课教学,哪位同学先说?
生1:不论人与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残忍,这个世界才会和谐。
生2:关爱是一种美德。
生3:关爱,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生4:关爱是情感沟通的桥梁。
生5:关爱能使空气清新、芬芳。世界变得温馨、安宁、美丽。
生6:点点滴滴总关爱。
师:很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这愉快的关爱中结束这一课吧。
这两则收讲都是教师引导,然后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以学生为主进行总结。第(1)则侧重于写作手法的总结,第(2)则侧重于思想内容的总结。这种小结的形式很好,教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就给学生一个回顾、反思的机会,它不仅让学生明白一节课中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使这些东西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再看下面两例:
(3)《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收讲
师:本文以贾雨村断案为线索,塑造了贾雨村这样一个趋炎附势、徇私枉法、阴险狡诈的封建官僚形象。同时也塑造了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门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一步步展示人物性格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4)《荔枝蜜》的收讲
师:A.蜜蜂是美的,虽然它不象花蝴蝶那样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表,但它的精神是美的。它美在勤劳,美在忘我,美在奉献,美在为人类酿造甜美的生活。只有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人才是最美的人。
B.杨朔的《荔枝蜜》是篇优美的散文。
它美在语言。本文语言凝练、优美。如描绘蜜蜂时用“嘤嘤嗡嗡”“进进出出”“飞去飞来”“沸沸扬扬”等词,生动而形象地勾勒出蜜蜂辛勤劳作的情景。又如描写从化的春景:“那里四围是山,环抱着一潭春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粗粗几笔,用拟人和比喻,就描绘出南方山青水秀的锦绣景色。
它美在结构。文章以对蜜蜂感情变化为线索,精心选材组材,件件切合题意,事事符合情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确是散文中的精品。
它美在思想。文章借赞美蜜蜂的辛勤酿蜜,热情地歌颂了亿万劳动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文章激励人们去为创造美而献身。
这两则收讲和(1)(2)则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是以小结回顾为主的收讲;也有不同的地方,那就是(1)(2)则主要是学生自己回顾小结;而(3)(4)则主要是教师小结。第(3)则,教师简明扼要地总结了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写作手法,紧扣重点,要言不烦;第(4)则从审美的角度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作了全面的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点的深入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这也体现了教师小结的优点。
4、点评议论,提高认识
如果说“升华情感,引起共鸣”的收讲方式在于以富有感情的言语、音乐等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品情感的和谐共振的话,那么“点评议论,提高认识”的收讲方式则重在以富于思辨色彩的语言唤起学生的理性思考,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一感性,一理性,二者并行不悖,相互补充。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收讲
师:怎样理解李白的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在李白看来,人的价值的有无及大小,取决于德才的高下,他李白完全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平起平坐;在权贵看来,人的价值的有无及大小,取决于金钱的多少和权力的大小,你李白充其量是个舞文弄墨的书生而已。这两种价值观方枘圆凿,格格不入。观念的不同就是最大的冲突。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稍一点头,哪怕只有一点阿谀奉承的话,他便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那简直比杀了他还要严重!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李白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是在文学上成功了;他的失败是暂时的,他的成功却是永远的。
这里,老师运用精辟的语言,对比了李白的人生观和权贵的人生观,雄辩地诠释了李白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高贵。课上完了,而诗人昂首挺胸的光辉形象已化作须仰视才见的形象,矗立在学生的面前,诗人的人格魅力象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对于李白的认识,对于诗歌的欣赏,都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样的收讲,贯注着大气磅礴之势,其作用不可以河池喻之。
(2)《〈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课的收讲
师:古典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当然首先有赖于自身的含蓄优美、意蕴丰赡,但我们这些千载之下的读者的积极参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我们读古典诗歌常读常新,常新常美,这保证了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既象窖藏很久的美酒,一开封便浓香四溢;又象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永远是新的,永远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人人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和命运,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视角,所以人人都有对古诗文新读新写的可能。当然,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了更新和创造,在当前创造力还不够强大甚或常常被压制的情况下,古诗文新读新写就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阅读和创作活动,它更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利!
这则收讲,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以议论点化了文章主题,使古诗文新读新写的观念深入学生的心灵。可以看出,这位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很不错,措辞优美,评点得体,论证有力。
5、布置练习,巩固所学
这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收讲方式,虽然朴实,却很有效。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收讲
课堂练习的内容是指导学生比较习作《我的小天地》和课文中描写百草园的部分。具体做法是:
A.指定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自己的习作
B、课堂讨论:把两篇习作同课文中写百草园的文字作比较,说说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评论的重点是:“看仔细,写具体。”(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课外作业是:进一步改写自己的习作。
这是一个把读和写结合起来的练习。乍看起来是侧重于培养写的能力——学习作者怎样观察、怎样把观察所得具体形象地写出来——其实对阅读也是非常有益的。学生会从两相对照中,鲜明地感受到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遣词造句的精妙。
(2)《漫话清高》的收讲
布置作业:
1)再次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
A.许由、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
B.李白、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C.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2)探讨下面的问题,然后将自己的见解写成一篇短文(两小题中任选一题)。
A.古代文人士子常常喜欢标榜自己清高,请找出一两位,结合有关资料,评价以下他们的“清高”,并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古代文人如此钟情于“清高”。
B.试谈谈应该对“清高”作出怎样新的阐释,才能使它的某些内涵在现实社会里有“坚挺之势”,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则收讲干净利落,就以布置作业来结束新课的学习,而且,布置的作业都是课后的练习题。这样做有它的好处,一方面,教科书编者所设计的课后作业都是紧扣“单元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了作业,也就巩固了教学目标,深化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课后作业,不管从质量上来讲还是从数量上来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这比那些在“课后作业”之外又布置大量的习题、试题让学生练习的做法——我们谓之“题海战术”的要高明得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