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三大战略目标的解读

 梦中家园 2012-06-29

中国教育三大战略目标的解读

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秦秘伟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一个进入”: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那么他们的内涵各是什么呢?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以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为先导,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目标,采用现代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

主要内容包括——

(1)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3)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4)教育管理现代化。

(5)教师素质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1)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普及率和平均受教育年限。    

(2)教育的终生化: 具有终生教育的体制和条件。    

(3)教育的个性化: 既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的创造型人才。    

(4)教育的国际化: 具有教育国际交流的能力。    

(5)教育的信息化: 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学习型社会”的内涵。

上个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一文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同时又论述了学习型社会基本内涵:学习型社会学习已跨越了学校教育范围(小学、中学、大学)而贯穿了人的一生,即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已从单纯求知进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对学习型组织及学习型社会作了进一步论述,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人类生存的最好空间——学习型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学习型组织。

在当今社会,它的出发点已从质量求效益转为创新求效益;它的基础从物质资源为主转为以智力资源为主;它的结构从纵向线形转向横向网络型;它的思想从用制度来控制转为用学习来激励;它不再以使人更勤奋工作为荣,而以使人更聪明工作为矢。它的学习方式,以团组学习代替个人学习,它以增强学习力提高群体智商替代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与方法;它的时代特征已从物质时代转向数字化时代,进而虚拟时代,从物质生存到虚拟生存的巨变,学习是唯一的桥梁与阶梯。

可见,从传统的社会转向学习型社会,对每一社会成员而言,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已为必要。

它有三层含义,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学习型社会的四大教育理念——

教育专家提出,应该倡导和形成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相一致的四大教育理念,即:建设“学习之邦”,倡导“教育关怀”,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

建设“学习之邦”:建立一个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地不学,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之邦。因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的必然产物,人人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主动学习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特征。

倡导“教育关怀”:教育关怀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所有利益主体或利益代理人,从教育的途径在总体上关注并致力于改变所有人的生存状况。教育关怀的核心是关注并致力于改变不平等,如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各种歧视等。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联系起来,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为,人是教育的中心,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

提升“教育品质”:教育品质包括体系品质、组织品质、内容品质和方法品质。它涉及学习的形式、选择的材料,以及组织的活动等。灵活而有弹性的学习制度、充满合作精神的学习型组织、丰富有趣味的学习材料、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以发展为导向的评价系统,是教育品质提升的方向。

对学习型社会内涵的理解:

1、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构建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制与机制。

形成一个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皆学的风气和局面。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是两个侧面,两者既有一脉相承的同质性,即都强调教育对象的全员性、时段的持续性和最终目的的一致性;同时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侧重:在学习型社会中,学习既是每个公民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学习不只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自觉需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中,社会应制定各种教育制度,作为学习行为的一种支持、鼓励和保障。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习的社会化,而学习的社会化需要有制度和体制的保证,构筑一个机会开放、全民共享的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便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关键。

2、学习型社会的重点是加强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

当今社会的各种组织为了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和利用人的潜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学习是前进的基础”。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主要靠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科教兴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通过教育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发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加速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学习型社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其中,尤其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被西方誉为“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之父”的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Paul Lengrand)曾指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终身发展和自我实现。他说,终身教育贯穿于个性发展的始终,注重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全面性和连续性,要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必须进行一系列协调工作。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发展。人人都应当和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来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所以,人应当是学习型社会的出发点,也是学习型社会的归宿。

 4、学习型社会的标志是持续变革与创新。

21世纪是一个新技术、新经济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持续地创新、变革,实现不断超越。这正是学习型社会产生的背景。变革需要创新作为依托,变革也为创新提供了机会;创新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之上,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创新和变革都离不开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通过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促使每个成员都能在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学习、再学习,进行创新、创新、再创新,实现变革、变革、再变革,在紧跟时代的步伐、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

5、学习型社会的灵魂是学习型的文化。

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不仅要有一套能保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硬件设施、制度与机制保障,更重要的是建立起适应学习型社会的价值体系,形成学习型的文化。这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应当从单纯的职业教育和谋生教育的口号中解脱出来,实现向文化的全面的教育转变。学习型文化要求人们崇尚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积极创新、追求卓越,要求快速应变、只争朝夕,提倡团体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善于系统思考、勤于总结反思。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核心是建立起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但它的内涵决不止于教育体系本身,而是要围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能力建设,建立与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学习型文化,在学习中持续创新与变革,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构成学习型社会的组织框架是处于社会不同层面的学习型社会“细胞”:学习型个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政府,由这些“细胞”构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学习型网络。由于不同组织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不同,在建设过程中各自的重点和方法会存在一定的差别,然而就其基本内涵和精神、原则而言,应当是一致的。

三、“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

关于“人力资源强国”的概念,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当中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之前胡锦涛总书记也曾经在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提到过。之所以成为国家层面的决策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因为在世界上称得起来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数得过来。一般来讲看OECD大部分国家是人力资源强国。还有一些明显的国家的国土也很小,资源也很少,但是的确就是人力资源强国,比如说以色列,谁能否认这样的国家不是人力资源强国,还有爱尔兰,虽然它人口很少,通过深度开发人力资源,使得全球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这点非常了不起。一个人力资源强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跟人口的总量有关系,但是更多的是跟人口经过深度开发,经过教育的发展以后形成的竞争力是直接相关的。所以“人力资源强国”这样一个奋斗目标是我们这次规划纲要当中所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是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

人力资源强国是指在人力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具体而言,是指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发展能力、发展潜力和发展贡献方面的综合指数处于世界前20位的国家。

人力资源强国理论核心是人本思想,战略目标是实现和平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是人力资源强国思想的核心理念。

实现全体国民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充分利用和充分价值,是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促进和平发展的根本途径。

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资源。

国民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在我国的又一次伟大变革,意味着中华民族又一次伟大改造。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提高全民整体素质,需要教育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人力资源强国具有以下的特征:

人力资源强国的数量特征。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机体中的一种国民经济资源,它以人口为存在的自然基础。一个国家如果人口不达到一定的数量,就难以成为大国或强国。

  人力资源强国的经济特征。其经济内涵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对于开发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二是人力资源投资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用人均GDP来表示。

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特征。人力资源强国首先是教育强国,要具有先进、完备和完善的教育现代化体系,综合的和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与培养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教育是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人均受教育水平是评价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

人力资源强国的健康特征。健康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经典人力资源理论最初就将医疗和保健纳入其中。从广义上讲,健康包括一个人的寿命、力量强度、耐久力、精力和生命力。

人力资源强国的竞争力特征。人力资源竞争是一种软性竞争。从国家竞争实力出发,人力资源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综合实力。有专家提出,所谓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于劳动年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人力资源强国显示一个国家在劳动力资源数量和质量上体现出的竞争能力。

 

这三个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逐步递进的。

“教育现代化”是“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后,建设学习型社会才有一个基础和依托。学习型社会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要完成就业以前的一次性教育,而且终身要进行学习。获得人力资源的优势以后,我国就能在国际上取得优势。

 

教育规划纲要是从五个方面论述和落实战略目标的——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

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各类人才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