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光施南府志1

 永生道人 2012-06-30
 
龙的传人
 

道光施南府志1

(2012-06-22 07:34:55)

道光施南府志1

【清】罗德昆  纂修

【今】田  赤  校注

 

    校注说明 

    1、道光《施南府志》为兴国举人、施南府学训导罗德昆编纂,于道光十七年印行,它是现存最早的《施南府志》,也是研究恩施地区历史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2、本人此次标点、注释道光版《施南府志》,只为自己查找资料方便,不想借此谋利,更不想以此出名。事毕后仅打算复印数本,供同好雅玩。故此次行为,不影响他人出版道光版《施南府志》的计划。 

    3、原书为竖排版,现改为横排,方便阅读、查找。 

    4、原书的双行小字夹注,一律改在()内。 

    5、原书的错字、误字,保留原字,在后面加一【】,标出正字;原书的漏字、脱字,补入后加[];原书衍字,加{}。 

    6、排版尽量保持原貌,但为查找方便,将目录前移。另,疆域等图由于不便在word中排版,亦省去。 

    7、在标点注释的同时,已经将相关内容贴在龙船调论坛上,但由于当时还没有校对,且论坛对图表的支持性不好,故今后计划在龙船调网站上提供全文下载。 

    8、此类书籍,宜提供索引,但考虑可于网站下载电子文本,故省去。 

    9、时间匆忙,水平有限,错误定然不少。加之标点注释本书,主要是自己用,没有弄明白而且现在不急于解决的问题,也没有进一步钻研。

 

 

    《施南府志》目录

 

    卷首 ………………… (4) 

    序文  凡例  姓氏  旧序  目录  各图  

    卷之一疆域志…………(11) 

    形势星野  

    卷之二疆域志…………(15) 

    沿革  

    卷之三疆域志…………(26) 

    山川  

    卷之四疆域志…………(38)  

    古迹  

    卷之五建置志…………(41)  

    城池关隘  

    卷之六建置志…………(44)  

    公署  仓库  坊市   

    村镇  津梁  

    卷之七建置志…………(56) 

    学校  义学  

    卷之八典礼志…………(64) 

    坛庙  仪注  

    卷之九典礼志…………(78)  

    祠宇  寺观   

    冢墓  义冢  

    卷之十典礼志…………(85) 

    风俗  

    卷之十一食货志………(87)  

    户口  物产  

    卷之十二食货志………(91)  

    田赋杂税盐引  

    卷之十三食货志………(95)  

    赋役  

    卷之十四食货志………(99)  

    祭祀  廉俸   

    工役普济  

    卷之十五食货志…………(101)  

    蠲恤  

    卷之十六武备志…………(102)  

    营制俸薪饷额  

    卷之十七武备志…………(107)  

    兵事  

    卷之十八武备志…………(120)  

    控制  

    卷之十九官师志…………(124)  

    文职表  

    卷之二十官师志…………(149)  

    武职表  

    卷之二十一官师志………(157)  

    世职  

    卷之二十二官师志………(160)  

    名宦  

    卷之二十三选举志………(168)  

    科贡  

    卷之二十四选举志………(178)  

    武勋捐职  封赠  

    卷之二十五人物志………(183)  

    人物志(乡贤行谊  

    忠义 孝义流寓方技)  

    卷之二十六人物志………(192)  

    烈女  

    卷之二十七艺文志………(199)  

    诗  

    卷之二十八艺文志………(246)  

    文  

    卷之二十九艺文志………(264)  

    文  

    卷之三十杂志……………(271)  

    杂记  祥眚  辨讹

 

 

    《施南府志》序 

 

    施郡域介荆梁,星分翼轸。古为廪君国,地与夜郎接壤。汉以来虽设沙渠、建始二县,然分隶不常。本朝改卫为府,统县六。咸丰、来凤,五代、宋为羁縻州;宣恩、利川,则皆土司地也。明邹公维琏[1]谪戍卫所,既称其:“士绅文学,子弟彬彬”。又云:“去城数里,即在不华不夷之列。”是有汉官威仪,特附郭左右为然耳。


    予奉命视学楚北,丙戌秋由省垣溯江二千余里,崎岖万山中复三四百里,始达于施。私念:地僻陋,倘文风称是,亦固然无足怪。将抵郡,遥望山川清淑,城郭庄严,物丰饶而人秀洁,已洒然异之。比扃试士,莘莘循礼奏艺,皆了无俗韵。予为击节叹赏,亟欲征求文献,而屡经兵燹,荡废无存,仅得建始县抄本志一册、恩施县刊本志二册。《建始志》简核有余韵,仿佛韩邦奇《朝邑志》[2]之遗,最为善本。然不著撰人名氏,亦无序跋。《恩施志》修于嘉庆戊辰,规模粗具,中载《建子元传》,姓王名封镇,称雍正甲辰,馆于容美土司署中,纂《施州卫志》,其用笔谨严简洁者。今亦未见传本。予甚怅怅,而府学博罗君乃出所纂《府志》二十余卷相质,凡山川封域、沿革建置以及土田赋税、官师人物、古迹艺文,数千年埋没于蛮烟瘴雨中者,皆了了得窥。其眉目、其用心甚勤,而载笔亦差不苟矣!予乃作言曰:猗欤休哉,圣朝郅化之隆,至此极哉。忆斯地当十八洞土司时,不惟无以自拔于侏离椎髻而弱肉强食,亦莫保其生。迨郡县建置,一同内陆,易犷悍为醇良,以文章泽椎鲁。自乾隆改元以来,迄今九十余年,列圣相承,重熙累洽[3],人皆礼义而习诗书。嘉庆初年,教匪阑入,守土之臣督率士民兵勇,奋力攻围,歼擒净尽。读仁宗皇帝嘉奖谕旨,可知此邦之有人,而不虚高宗皇帝生聚教训,岁糜数万金之大泽矣!


    罗君绩学好古,振铎于此,能以余力网罗遗文,裒成大帙。吾知经义治事之所陶铸,必更有詹邈其人出,而膺宏博之选者。山川英华,积久必发,吾固有望于诸生,而此书之成,亦望贤太守及各属良司牧,速付梨枣,以为鸡次之典[4]可也。

 

    道光七年丁亥冬十月,湖北督学使者庐陵王赠芳[5]撰

--------------------------------------------------------------------------------

    [1] 邹维琏(公元?年至一六三五年):字德辉,一字德耀,号匪石,江西新昌人即今宜丰县潭山镇龙冈村人。万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0七年)进士。授延平推官。耿介有大节。天启中,为郎中。杨涟劾魏忠贤,被旨切责,琏抗疏论谏,谪戍贵州。崇祯初,召为南京太仆寺卿。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在事二年。剿海寇有功,为温体仁所忌复罢官。八年,起为兵部右侍郎,未上,而卒。邹维琏著有《达观楼集》二十四卷。 
    [2] 韩邦奇:(1479--1555)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人。性刚直,尚气节。为明代著名学者。不过,《朝邑志》并非韩邦奇所著,而是其弟韩邦靖所编。此志简练高古,篇幅极短。

    [3]重熙累洽: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

    [4] 《战国策·楚策》载:吴人入郢(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偕臣属逃走,百姓离散,有一个叫蒙谷的人,“遂入大宫,负鸡次之典以浮于江,逃于云梦之中。”学者认为,《鸡次之典》是楚国统领各个领域的法律大典。

    [5] 王赠芳(公元一七八二年至一八四九年)字曾貤,号霞九,江西庐陵人。嘉庆十六年(公元一八一一年)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充湖北乡试副考官,福建、河南、陕西、山东、江南、贵州各道御史,所至以敏干称。官至云南盐法道,以疾归。遂杜门不出,以著述自娱。赠芳好学博览,购书至五万余卷,工诗古文词,不拘一体。所著有《慎其余斋文集》四十四卷。诗集十卷,《皇华日记》四卷,及《湖北表微录》、《书学汇编》、《毛诗纲领》、《春秋纲领》、《纲鉴要录》等,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施南府志》序

 

    事莫易于因,莫难于创。创之难,难于无所因也,顾亦有仅有所因,实同于创者,则不惟创者难,即因者亦难。


    余于道光十年,出守施南,莅郡数日,罗君即以所辑《府志》见示,观其搜散佚,摭新闻,书事以实,详而不滥。既喜李司训之先有所创,而罗君之善于因也。因以告罗君曰:子知为志之难,亦知《施南志》之所以难乎?夫为志,难为郡邑志,而至文无可征,献无可考,则尤难。子之为斯志也,自谓因于李君而李则未详所因,君亦实同于创耳!余因之重有慨矣!彼当文物声明之郡,又遇名公巨卿,其人其为志也,既详且备,而后之官其土者,又欲重考而详核焉。操觚者或希,意旨为之,周年累月,前之人缺略可寻,则又从而訾议之、增减之,意谓吾继古人之后,而能指摘其短,救补所缺,吾所为,不已难乎?嗟乎!本详也,而妄减之则缺;简也,而妄增之则繁。以斯为难,亦何如善守古人之书,而自为其易乎?施之为志,非好为志也,不得已而志也。不得已而志,则虽以李君启于前,罗君继于后,而无文可考,无献可征。创者本无可因,因者实同于创,而卒不敢以此自诿者,亦谓吾不敢谓吾《志》之必为完书也。要亦使后之因吾所因者,为更善于因耳。今观所《志》,如《天文》,本不宜图而兼设有二,义将何归?《施州卫方舆书》竟登雷君原书全卷,义亦未安。其余间有未协体要者,皆不惜辨而存之,则其因同于创。与其不得已而作之苦心,要非继古人后而妄为增减者比也。


    余方欲依康对山《武功》、陆清献《灵寿》二志,与罗君相为详订,而以宪檄权知武昌未返郡,旋奉分巡巩秦阶之命,行且去楚矣。夫《志》亦政也,李君创无可因,罗君因同于创,而卒能创之、能因之以视,余之得继李罗二君之后,而终未能善因、所因、益增,余憾矣!夫余所憾者,固憾于《志》也,实亦憾于政耳。果能偕吾民而使沐浴圣化,而又鼓励人材,以辅文治,则虽荒陋之地,且与文物声明之郡上颉颃矣!《志》犹其后焉者耳。吾愿即吾所憾,于政与《志》者;告吾罗君,且告吾施郡之士民,而仍欲以政与《志》之善为创、善为因者,属之新太守云。

    赐进士出身、分巡甘肃巩秦阶道、前施南府知府海丰吴式敏[1]撰

--------------------------------------------------------------------------------

    [1] 吴式敏:字逊甫,号平山、春巢。山东海丰(今无棣)人。嘉庆二十五年2甲13名进士,散馆授编修,充道光8年山西主考官,道光十一年任施南府知府,后官至湖北安襄郧荆道。恩施连珠塔有吴氏所题楹联两副。其一曰:七级庄严,人际风云瞻气象;五峰卓秀,大开图画助文明。其二曰:秀挺五峰奎壁灿;灵钟三邑冕裳新。

 

    《施南府志》序

 

    文人之心,可以腾九天、入九渊,汪洋自恣,而莫可究诘。故《庄》《列》多寓言,而佛经亦间出于六朝文士之手。独至于修志,则不容一字无来历,盖书成足以供后人之考据,而不欲自疏于考证,重误后人也。

 

    古来著书之不必自己出者,如郭象之注《庄》[1],齐邱之《化书》[2],指不胜屈。近代如横云山人之《明史稿》为万季野作[3],灵寿傅观察之《行水金鉴》为郑芷畦作,百年之后,终有发其覆者。独至于修志则不蒙此讥,盖守令薄书、鞅掌牒诉,倥偬无闭户,著书之暇日而采访资之绅士,稽核责于吏胥,断非一人所可措手。故秉笔者,知所鉴裁,亦第综其成而已。

 

    施南旧为土司,前明设施州卫,乾隆元年始改土归流,而置郡县焉。余以道光壬辰监秋试闱拜出守施南之命,下车以来,首询疆域之毗连,版籍之息耗,非志乘莫详也。《恩施志》有刻本,《建始志》仅有写本,来凤故有《志》,毁于兵,此外,向无邑志,为怅然者久之。学博罗君好古绩学,司铎有年,闻其辑有《府志稿本》,因索观之。大抵以宋、李二家为粉本,而增益之,详于往昔,略于今,时犹非完书也。乃檄各邑大令及学师,遴选诸生,广为采访。遂于癸巳之秋开局编纂,而属罗君蒇其事。六阅月而告成。盖自乾隆四十二年,仅太守吕公[4]奉部咨取志书,有事于此,迄用无成,历五十余年而始克就绪!噫!即哉!余翻阅之余,见夫山川形势之袤延,土地人民之殷庶,政黄礼制之赅载,户口赋役之区别,非不了如指掌,而此邦人士之嘉言懿行,与夫轶事旧闻,皆得以有传于世,未尝不叹罗君之用力甚勤,而非游谈无根者之所以拟也已!


    道光十四年太岁在阏逢敦牂月在修陬知施南府事豫章王协梦[5]撰
--------------------------------------------------------------------------------

    [1] 西晋向秀曾注释《庄子》,于旧注之外,妙析奇致,大畅玄风。但《秋水》、《至乐》还没注完,就去世了。太傅主簿郭象见向秀书不传于世,遂从向家偷来向秀未完成的著作,以为己注
    [2] 《化书》本是五代南唐道士谭峭撰写的,后被宋齐邱却据为己有。
    [3]王鸿绪号横云山人。他将万季野《明史稿》进行删削,当成是自己作品,即后来刊刻的所谓《横云山人明史稿》。
    [4]吕世庆:余姚举人,署施南知府。为政精密,设凤山书院,命府学训导兼掌其教,时自与士子考课文艺及身心性命之学。
    [5]王协梦:生卒年不详。字渭畋,号松庐,江西德化人。嘉庆甲戌(1814年)进士,历官山西岳阳县令、施州知府、江南粮道、吴中观察、江苏常镇道等。有《松庐诗钞》。道光《施南府志》亦赖王氏,始得出版流传。《施南府志续编·续职官志》称他“廉俭刚方,克端表率,敏于听讼,冤狱多所平反。邑令有不称职者辄劾去之。六邑政事莫不振兴,郡乃大治。书院课试外士,有以文艺旧质者,悉心评改,盹盹然如塾师。”

 

    《施州卫掌故初编》序
    明·庞一德[1]

    人恒言:王者,有分土,无分民。盖众建诸候之势也。有明天下一家,戴发含齿之伦,莫不尊亲,尚以分土言乎?十四司,则吾土也同,述《封域》第一。文武并重,长久之首,修城池,属兵戎,尚矣!两阶舞而有苗格,重译贡而越裳来,今何如耶?述《建置》第二。耳目心志,无尺寸不兼爱焉。故日必再食,若并日而食,即养体不充,如兼爱何?以食为天,而施则仰重夔以给,不富可知,述《食货》第三。建置、食贷事权并重,然地利也。总而理之,存乎其人,备录文武职官,而附以土司,是国之制也,述《官司》第四。施州冠带肇自隋代,即先世犹然左衽,而巴蔓子效忠,乃在成周之季,非其地灵异乎?由今而家伊吕户程周,述《人物第五》。尧言布于天下,二百年存者,亦何寥寥?幸而其皮及睹敢勿一载乎?述《制书》第六。深山大泽,实生龙蛇,圣皇在宥日久,四境承平,而迹不忘起,宁谓无人?述《前事》第七。稽古无宁居今,彼历其地、亲其事,非实见得,谁肯哓哓取罪?述《前言》第八。天有星辰,地有草木,而后天地之文显,掞华摛藻,焕然可观,述《艺文》第九。集既成,因题其首曰《掌故初编》,授之都人士,以俟日讨论云尔。
--------------------------------------------------------------------------------

    [1]庞一德:南海人,明代施州卫学教授,曾重修《卫志》。

 

    《施州卫志》原序
    明·高维勉[1]

 

    施州卫,荆梁二州之域,秦汉以来,或隶黔或隶蜀,至后周置亭州,又置施州,后改为庸,为业,又改为清江郡,宋元稍仍其旧,国朝因时制宜,废州入卫,以统军民而辖蛮夷。初年规制荒略,《旧志》脱误久矣!景泰中,东溪沈公[2]莅施,尝修其志,然而漏缺尚多。予来施,青毡暇多,遍访山水古迹,乃知唐宋儒先君子若裴山陵、李供奉、黄文节、乔大博、朱相国、张使君与夫杜少陵、苏文忠辈,或谪宦或寄游,触景题咏,尤传诵于乡人,彰彰可验。间与建始教谕叶君庭兰仇校,其无疑者,悉收入之。呜呼!是岂徒哉之!数君子者,道德文章,皆足以垂世范俗,天下仰为高山者也。志之于兹,庶几高风雅韵,草木为香,后之来斯者,以是求之,想见其人,而思慕兴起。士习得不益美,风俗得不益厚乎?于以是,仰皇上采风问俗之意,或亦无愧焉耳。

--------------------------------------------------------------------------------

    [1] 高维勉:长乐人,天顺间任施州卫儒学教授。
    [2] 沈公:指沈庆,明永乐辛丑进士,湖广按察司佥事,分巡莅兹太学。《施南府志》录其诗六首。

 

    重修《卫志》原序
    邹维琏

 

    夫天地风气,始于朴,朴则开,开则盛。故圣人不能不用文以救忠质之穷,第其过靡则节之。故曰:文明以止。余观施域,虽邻夷而汉官威仪,士伸文学,父老子弟彬如也。乃去城不数里,民则处于不华不夷之间。以先王垂世大教,莫如冠裳,而民且有不冠之首,他又可知若然者,岂以种杂盘瓠,难游文明之间乎?
夫三代以上之中国南,不过江、黄、吴、楚四大国,春秋夷之。至于两浙七闽百粤之区,汉武始入职方,前此断发文身,章甫无用者,今则家弦户诵,文学比于邹鲁,何盛也!无亦风气有必开之渐,而人事又迎其机,与之更始也。且汉武初通西南夷,使司马相如驰檄谕蜀,不有“蜀不变俗、巴不化俗”之语乎?施邻巴蜀,此亦可鉴也。则安见其有作新,而盘瓠不可化而中国,荒服不可进而邹鲁耶?施自隋唐以来,本列州郡,高帝为控驭十四土司,省州入卫,要非得已。其设学、饩诸生,则数更丰于他郡。可见圣神本意,亟欲用夏变夷,新此一方民,而民可自外德化上可,漫无劳来匡直之计哉!然欲化民成俗,又当先体省州入卫之故,而后措诸安全。夫国初设卫,以卫民耳,弊也!借民卫卫,又其弊也!土著不能卫卫,乃借客兵以卫卫,此天下军政之大弊也!施更可异?户籍减、额饷停,夫既不能自卫矣!而土著、客兵之卫卫者,亦安在?甚至雉堞尽圮,藩篱可撤,此不过寻涣而溺。驽马有恋栈之思,连鸡无俱栖之势,他则孰以僻陋为虞耳,不思恃陋而不备,莒所以见袭于楚者。语曰:非我族类,其心其异。安有斗大孤城逼处豺狼窟中,而幸彼为孝子顺孙,永远就我戎索哉!且今虽羁縻,汉法能如数十年前,肃然不爽尺寸否?察影见形,智者事也。吾愿莅斯土者,无以处燕乐遥制者,无以鞭长勒马腹用对。高帝用夏变夷之休命[1],则李大夫歧阳[2]修乘深意,不过在是。琏借空言以维封疆,少报圣天子不杀之恩,亦端在是矣!僭为之序。
--------------------------------------------------------------------------------

    [1] 休命:美誉的命令。《易·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2] 李一凤,字岐阳,施州人,万历己酋举人,知贵池县,历数州同知,以廉惠称。致仕归,开大莫园以课子弟,重修《卫志》。

 

    《施南府志》序
    国朝·王如珪[1]

 

    施南府土流相间处也,西通巴蜀,南连辰湘,屹然荆楚屏蔽。自唐宋来,为州为郡,间有开扩,卒未尽冠带之伦。明祖省州入卫,建土司而羁縻之,岂弃此一方民哉?抑徐以俟之也。我朝初任旧制,而声灵赫濯,远迈于前,故虽鼠穴自斗,而狼突无闻,非复前此之蠢,兹不恭矣!逮其后,圣圣相承,重熙累洽,无微不彻,而苗顽之负固者,皆回心向化,此府之所由设也。间【闲】考苗民,逆命始自唐虞,其见于《虞书》者。曰:“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吕刑曰:“哀矜庶戮之不辜,把[2]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3]。”今东乡、忠建、建南三司之以罪改流,则苗民遏绝之威也。忠峒等十五司之自请归流,则干羽两阶之德也。世之相后千余岁,而心法治法,无不吻合,方且举尧舜来引,而未伸者,尽衽席之[4]。则我明之深仁厚泽,为何如哉!


    臣如珪承乏施南守,计其赋役之科,俸工兵饷之额,未始不有若获石田之疑也。乃检阅卷宗,得悉土官种种罪恶,然后叹大圣人之如天好生,岁捐数万金,以救此一方民,固如此其至也。今之践土食毛者,宁可不思耕田凿井之自?官斯土者,国计民生,苟不深筹熟虑,振兴抚恤,何以塞尸素责哉?


    旧《卫志》在荆府中,不逮三分之一,附见于荆志矣。顷以荆府修志,行当乙去,不惟虑前贤之浸晦,且恐岁久文湮传闻异辞,我国家百年涵濡并育之量,安能家喻户晓乎?顾以前无善志,创始维艰,郡在丛山邃谷中,四方人文罕,用是迟回久之,继乃得郡人士王生[5]所辑志略,颇见一斑。怡然曰:恩建二县,原属内陆,因陋就简,粗可成书,其他新置之处,谨按其山川封域及其改设源流,以志我国家之仁育义正,振古无前,斯亦守土之责,而劝忠之书矣!至改设以来,章程未定,垣墉暨茨,朴斫丹艧之功,方自兹始,虽非空言之所能效,而览是书者,或亦行远登高之一助也。爰命恩施训导(臣宋鳌)查校旧闻及新辟之制,而纂辑之以存草创之概云尔。是为序。

--------------------------------------------------------------------------------

    [1] 王如珪:顺天宛平贡生,乾隆十八任施南府知府。
    [2] 报:审判。
    [3] 无世在下:没有后代留在人间。
    [4] 朝廷宴享时所设的席位。

    [5] 王氏,指王封镇。

 

    例  


    一《卫志》有唐氏(箴)、王氏(封镇)抄本,今只存王志,其书盖亦本唐、童二志而成,粗具卫事,其于各土司事已不能详。至于历代沿革,阙如也。宋氏(鳌)本之为《府志》,无所增益。李氏(宗汾)《府志》,考及沿革,间有刊正,犹嫌择焉不精,未免秕粮杂糅。然犹赖三书之存,得以藉为粉本焉。


    一  各土司传授,为兹地沿革大端。盖自唐宋以来,已有土司。《宋史》既有施州徼外蛮列传,而西南溪峒诸蛮中,间涉施州事。为施志者,遂将《传》中诸峒长事杂然引入,此疆尔界,不割鸿沟,踵谬承讹,几同蜃市。兹详为刊正,不敢稍为附会,致寻源凿空。


    一  郡境山川,各邑所赍清册,伦次不一,兹分四正四隅,由近及远,先山后水,眉目较清。


    一  旧志》载名宦十七人,乡贤八人。此外尚有其人,缘未经呈请,咨题不敢率为品目。今各为小传,附列《名宦》《乡贤》传后,则知馨香未荐,颂遍棠阴,绰楔未崇,型垂梓里,固不必以人往风微为憾也。


    一  《人物志》中所收稍宽,盖善善从长之义,然品谊文章,胥俟盖棺论定,故凡其人现存,概不立传;惟节孝妇女,核其守节年例相符,无论曾否呈请旌表存殁,皆得备书,至于已入《人物》、《节孝》诸志者,其子若孙或系贡衿,亦附入传中,以见善人之有后焉。


    一前代诗文,凡有关于风土者,皆据本录存。至近人之作,未通遍征,其寻常赠答寄兴之篇,无关施郡事迹者,虽工不录。


    一各郡邑别出《金石》一门,施郡钟铭鼎识红见无多,断碣残碑,摩挲不数,其有足备文献者,已附《艺文志》中,故不更列此部。


    一  志中六邑事迹,详略间有不同,由所赍清册原有详略故也。其不能详者,又由向无邑志,草创綦难也。是所望于博雅君子因略求详,各为邑志,庶几补苴罅漏后之秉笔者,有事半功倍之幸焉。

 

    旧志稿姓氏


  
    沈  庆:佥事,聘士修志
    彭  镛:卫广文
    黄  溥:由蜀臬谪卫经历。
    高维勉:卫广文
    叶庭兰:建司训,沈佥事聘修志
    邹维琏:吏部郎谪戍施州
    庞一德:卫广文
    童  昶:卫指挥,靖州参戎
    童希益:卫庠生
    李一凤:卫孝廉
    鲍挥金:卫庠生
    邓宗启:卫贡生
    周  镐:卫岁贡生
    张延龄:卫岁生
    按,诸家志稿,兵燹之后,无一存者。
    童天衢:卫岁贡生
    唐  箴:卫岁贡生


  国朝
    王封镇:卫庠生
    按,三家志稿,宋司训修志时犹存,今仅得王志抄本,余佚。
    宋  鳌:恩施训导,乾隆二十一年辑《府志》四卷,未刊。时改设未久,又未开局征取,其书甚略。
    李宗汾:府学训导,乾隆四十二年续修《府志》八卷,未刊,亦未开局征取。

 

 

    《施南府志》卷之一 
    知施南府事王协梦监修

    疆 域
    方舆


    天有分星,宿度区之;地有疆域,山川限之。虽郡邑分并,历作攸殊,而地理亘古不易,异同之迹,可考而知。则分星之应乎。疆域者,亦无难定也。施本楚地,翼轸分野,前代或隶荆,或隶夔,或为建平,或为清江,而楚地楚星则不可易。志《疆域》,即著星野而备考历代之沿革焉。 
    施南府隶湖北布政司,在省城西南一千九百八十七里,至京师三千七百里。

    东宜昌府鹤峰州大崖屋交界,距府城二百二十里。 
    南抵永顺龙山县七寨殷家坝交界,距府城二百七十五里。 
    西南抵四川黔江县高家山交界,距府城三百六十里。 
    西抵四川夔州府万县龙驹坝交界,距府城三百一十八里。

    西北抵四川石柱厅交界,距府城五百六十里。 
    北抵四川夔州府巫山县五龙观交界,距府城三百三十五里。 
    东北抵宜昌府巴东县三尖观交界,距府城二百二十五里。 
    东西距五百三十八里,南北距七百六十五里,领县六。

 

  恩施县(附郭) 
    东至施州塘与建始县金鹿塘交界,距城一百八十里。 
    东南至抱木垭与宣恩县白地坝交界,距城七十里。 
    南至大崖与宣恩县太平坝交界,距城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沙木孔与利川县粗石溪交界,距城一百八十里。 
    西至中塘与利川县长菳塘交界,距城九十里。 
    西北至太阳河与四川奉节县石乳关交界,距城九十里。 
    北至新水田与建始县青崖交界,距城一百十四里。 
    东北至龙生坦与建始县邱佩塘交界,距城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

 

  宣恩县 
    府南九十里 
    东至牛吃水与宜昌府鹤峰州上塘交界,距县治一百三十里。 
    东南至经历寨与湖南龙山县殷家坝交界,距县治一百四十里。 
    南至玛瑙湖与湖南龙山县分水岭交界,距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关口与来凤县夹口寨交界,距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至土鱼塘与咸丰县马蟥坨交界,距县治九十里。 
    西北至天蒜坪与恩施县车寮交界,距县治八十里。 
    北至抱木垭与恩施县九道水交界,距县三十里。 
    东北至万寨与恩施县三岔口交界,距县治七十里。 
    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九十里。

 

  来凤县 
    府南二百七十里。 
    东至简家塘与湖南龙山县正南坝交界,距县治五里。 
    东南至近凤河与湖南龙山县谢家坝交界,距县治三里。 
    南至界址沟与龙山县七寨交界,距县治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梅子坳与四川酉阳州马蟥沟交界,跟县治二百一十里。 
    西至罗二溪分水岭与咸丰县土老坪交界,距县治八十里。 
    西北至老鸦关小箐与咸丰县忠堡交界,距县治一百五里。 
    北至寮叶船分水岭与宣恩县冉大河交界,距县治五十里。 
    东北至关口塘与宣恩县烂泥坝交界,距县治二十里。
    东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一十里。

  咸丰县
    府西二百四十里。
    东至龙坪与宣恩县宋家沟交界,距县治八十里。
    东南至老鸦关与来凤县三堡岭交界,距县治四十五里。
    南至分水岭与来凤县罗二箐交界,距县治四十里。
    西南至水井塘老鸦关与四川黔江县白家河交界,距县治一百四十里。
    西至黑洞与利川县洗松坡交界,距县治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牛池子与西兴坝与四川彭水县林水交界,距县治二百一十里。
    北至龙觜河与利川县石门坎交界,距县治二百四十里。
    东北至石人坪与宣恩县太平坝交界,距县治一百五里。
    东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五里。

 

  利川县
    府西北一百八十里
    东至石板岭与恩施县黎儿城交界,距县治一百八里。
    东南至金东坡与咸丰县小水坪交界,距县治一百三十里。
    南至天望坡与咸丰县东乡交界,距县治一百三十里。
    西南至后乡塘与四川彭水县交界,距县治二百五十里。
    西至挂子山与四川石柱厅桅杆坝交界,距县治二百二十五里。
    西北至铜锣关与万县交界,跟县治□百□十里。[1]
    北至支罗屯与四川万县龙驹坝交界,距县治一百四十里。
    东北至窖金堆与四川奉节县交界,距县治四十里[2];又与恩施县交界,距县治九十五里。 
    东西距三百二十八里,南北距三百里。
--------------------------------------------------------------------------------

    [1] 此处原文模糊不清,据同治版《利川县志》,当为“一百二十里”。同治版《利川县志》同时指出,西北当与四川磨刀溪交界,“府志误作与铜锣关交界”。
    [2] 同治版《利川县志》作“七十里”。

 

  建始县
    府东北一百二十里。
    东至宜昌府巴东县土地岭交界,距县治一百六十里。
    东南至宜昌府鹤峰州虎鹞岭交界,距县治二百九十里。
    南至恩施县龙驹河分界,距县治三十里。
    西南至恩施县猫儿坪分界,距县治一十五里。
    西至麂子渡石梯子与恩施县三角桩交界,距县治八十五里。
    北至四川巫山县界石岭交界,距县治一百二十里。
    东北至巫山县杨柳荒交界,距县治九十里。
    东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四百四十里。

 

形胜


    施南府东北,入南郡之巫县,西北入巴郡鱼复朐忍[1],东入南郡之佷山,南入牂牁[2]之夜郎,山明水秀(《图经》)地,当巴荆之会,隐然为西南重镇(《卫志》)。 


    五峰环其东,客星峙其西,天楼面其南,石乳拥其北,清江麟溪合流于前(《方舆胜览》)。


    东临荆湖,西抵巴蜀,近瞰巫峡,远控夜郎(《湖北通志》)。  
--------------------------------------------------------------------------------

[1] 朐忍,虫名,夔州多此,遂以名县。即蚯蚓,今呼为曲鳝。鱼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朐忍在今重庆云阳县。
[2] 牂牁(zang ke):古代郡名,在今天贵州省境内。

 

  恩施县
    清江自北来,曲绕郡城,至城南入,峡两岸山对峙如门。郡西药水、麒麟、巴公诸溪水至此俱会。春夏水涨,回澜叠雪,洵属大观。峡口旧有观澜寺,今废。 
    问月台,在郡北门外碧波峰上,清江绕其下。相传,李太白谪夜郎,过此,把酒问月。有亭记,今圮。 
    卓笔峰,正当南离[1],一名双翠。两峰并峙,如案头双管,翠色欲滴。城东五峰山,累累如贯珠,清江环其麓,水秀山明,洵一郡之胜也。
    龙洞在城东十五里,中有泉,子午二时,水辄涨起尺余。俗传与潮汐相应。岁旱祷雨辄应。下为通潮溪。
    城西猿啼山,复岭相连,横亘天表。三冬积雪,灿然不可正视,郡人以雪盛,占来岁有年。
    官坡在郡东门外,下当清江渡口。朝阳初上,水光日影交相映射,极为可观。
    郡西五里客星山,重嶂复岭,每当夕阳在山,余霞遍照,如万道金绳,洵巨观也。
--------------------------------------------------------------------------------

[1] 南离:指南方。《易》离卦位在南,故称。

 

  宜恩县

    紫荆翠耸玉带清流,万山环绕一郡胸腹。  

 

  来凤县
    龙山西峙凤亭北翥,川湖肘腋滇黔咽喉。  

 

  咸丰县
    后擎仙掌前列秀屏。

 

  利川县
    龙泉西峙金山东盘,凌云塔在县北六十里南坪。  

 

  建始县
    五阳之地,楚蜀咽喉。

 

分野


    《星经》:翼二十八星,凡十八度。 
    《星经》:轸四星,凡十七度。
    施州卫,《禹贡》:荆梁二州之域;天文:翼轸分野。(《明一统志》) 
    江南道,古扬州南境,岳、鄂、潭、衡、永、道、郴、邵、黔、辰、锦、施、叙、奖、夷、播、思、费、南、溪、溱,为鹑尾分。(《唐书*地理志》)
    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诸郡,皆古荆州,而同分翼轸。今之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夷陵、宜都、长阳、远安、归州、巴东、兴山,则荆之南郡,止分翼四度,而襄阳、宜城、南漳及安陆、钟祥、潜江、荆门、当阳、沔阳、天门、华容之东境与焉。由施州溯瞿塘诸卫,其地跨梁益,属巴郡,参八度,井鬼相接之野,而荆其余分。(《旧荆州府志》) 
    九州十二域,各有分星,或系之北斗,或系之二十八宿,或系之五星,夔州:荆梁二州之域,州主于衡梁,主于开阳,此系之北斗者也。鹑尾之次,其州曰荆;实沈之次,其州曰梁。此系之二十八宿者也。荧惑主楚,镇星主梁,此系之五星者也。夔界其中,厥宿翼轸,厥次鹑首;厥辰为未,厥星荧惑。厥、斗、衡,皆其分野。(《旧夔州府志》)

    南方七宿,曰鹑首、鹑火、鹑尾。石氏《星经》云:“南宫赤帝,其精朱鸟。”为七宿,井、首、鬼、目、柳、喙、星,颈张嗉翼翮轸尾,司夏、司火、司南岳,盖鹑无尾,故以轸为尾也。午上有鹑鸟星,在星之东首西尾故,为朱鸟星;未为鹑首,已为鹑尾,南岳正当午位,而中分则所属之缠次,可得而言矣!今按,晋之南郡,止自远安以下,其夷陵以上,则别为建平郡,隶之夔,故分止翼十度。作《荆志》者,乃并归州、巴东、长阳、兴山数之,是将建平一郡,混入南郡,大非《晋书》之意。不然,施州与巴东接壤,安有巴东入翼十度,而自施以上,即入井鬼相接者乎?以天之午位分之,施直南岳稍西,则《夔志》云,其次鹑首,其辰未者,甚为有据。又按,永顺,施东境也,翼轸分野; 夔,施境也,翼轸分野,则施虽分翼而其与轸相接也,明矣!《湖广通志》所云“星蜀、地楚”,《文献通考》所云“得秦余分者”,亦占验之一助云耳!其实,施去房陵、白帝尚远也,然则地固楚,星亦楚,谓翼分野,亦可惟以巴东为入翼十度,则施郡分野,不明此,大不可也。(宋氏《府志稿》) 
    施本楚地,星亦楚分。《一统志》所云,翼轸分野者,本无可疑。自宋氏采及荆夔二志,遂滋疑窦。其论以《荆志》为非,以《夔志》为可据,实则鹑首之次其辰未者,即属井鬼。宋氏盖不明列宿之位也!要之,施属荆州翼轸分野,唐书天文志、地理志,已有明文,不得因地接梁益,遂疑分野之有异也。又《晋书*地理志》建平与南郡俱属荆州。宋氏谓建平隶夔者,亦无据。施州至宋,始隶夔州路。

 

    《施南府志》卷之一    终 

 

 

     《施南府志》卷之二
    知施南府事王协梦监修

    沿 革


    凡郡邑志,必详沿革。顾考施郡之沿革,较各郡邑为难,盖施在胜国[1],以一卫控诸土司,从前为《卫志》者,于卫事已不能详,遑问土司事哉!至于建始一邑,自蜀归楚,为邑志者,更不及上。详卫事,此考证之难也!兹详稽各史地理志,得其大略,列表于前,并备录原文,为沿革志。惟期信而有征焉!后有作者,更能博考旁参,则溯委寻源于此,亦其嚆矢[2]也夫!

 

沿革表

 

 州、郡、府、直隶州
 县、土司、羁縻州
 
上古
 廪君国  

 
唐虞(夏商)
 荆梁二州之域 
  

 夔子国地  

 
春秋
 巴子国地  

 
战国(楚秦)
 巫郡  

 

 黔中郡  

 

 南郡 
  
三国(吴)
 荆州
 建平郡
 沙渠、信陵、建始
 

 荆州
 建平郡
 沙渠、建始
 

 荆州
 建平郡
 沙渠、建始
 

 荆州
 宜都郡
 宜昌
 
后周  

 施州 清江 江州
资田郡 亭州 业州
 盐水、乌飞
 

 开皇
 荆州总管
 清江郡 津州

 清江、盐水
 开夷、建始
 
大业
 清江郡改为庸州
 巴山
 
义宁
 
 开夷
 


 开元
 江南道黔中采访使
 清江郡
 清江、建始
 
天宝
 清化郡 
 
乾元
 施州 
 

 夔州路
 施州、清江郡
 清江、建始、羁縻懿州、羁縻安定州
 

 四川省夔州路
 施州
 清江、建始、都元帅一。军民府二、千户一、土司七。
 

 湖广都司
 荆州府施州卫
 五所二十五土司 

 

国朝
 康熙
 湖广
 荆州府施州卫
 十八土司
 
雍正六年
 湖广湖北
 直隶归州
 改卫为恩施县(土司仍旧)
 
雍正十八年
 施南府
  
乾隆元年
 施南府
 恩施县(附府)改十五土司为宣恩、来凤、利川四县,建始县自夔州府来属,共六县。
 
沿革表(前表统系六县不能清晰,兹更分县为表)
--------------------------------------------------------------------------------

    [1] 胜国,指前朝。此处指明朝。 
    [2] 嚆矢: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庄子·在宥》:“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

 

沿革表(前表统系六县不能清晰,兹更分县为表)


 施南府
 恩施
 宣恩
 来凤
 咸丰
 利川
 建始
 

 初为巴子国地,后为夔子国地,战国属楚巫郡地,后入于秦  

 

 黔中郡  

 

 南郡地  

 
三国(吴)
 建平郡(永安中分宜都郡置)
 巫县地  

 巫县地
 
晋宋
 建平郡
 沙渠、信陵  

 建始县
 
齐梁
 宜都郡(梁置)
 巴山  

 
陈魏  

 州郡治不置县  

 
后周  

 盐水、乌飞、江州  

 业州(建德三年复置,并置资田郡)
 

 施州(初废郡,大业初废州,义宁二年复)
 清江县(开皇五年置,属清江县)  

 建始县(开皇废群,大业废州,以县属清江郡)
 

 施州清江郡
 清江县  

 建始县(贞观八年以属施州)
 
五代
 施州(属蜀)  

 羁縻感化州  

 

 施州清江郡
 清江县
 羁縻地
 初为富州,寻为柔远州并羁縻地
 羁縻柔远州 
 

 施州
 清江县(至元二十二年并入州)
 施南宣慰司沿边溪峒招讨司
 散毛司
 散毛司
 官渡坝属施州
 建始县
 

 施州卫指挥使(属湖广都司)  

 施南宣慰司(忠峒、高罗、木册、忠建共六土司)
 散毛宣抚司(蜡壁、东流、大旺、卯峒、漫水共六土司)
 大田所(金崖、龙潭、金峒三土司)
 官渡坝(属施州卫,又忠路、忠孝、沙溪三土司及支罗、南坪)
 建始县(洪武中改属四川夔州府)
 

历代沿革


    施州,《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界,战国属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吴及晋,属建平郡。后周于此置亭州及清江郡。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改名庸州,治清江县,寻改州为清江郡,义宁初改为施州。唐以州隶江南道,开元间改清江郡,天宝初改清化郡,乾元初复为施州。宋属四川夔州路。元以清江县省入州,属夔州路。明洪武初,仍置施州,属夔州府,后置施州卫,二十三年省州入卫,改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属湖广都司,编户三里,领军民千户所一,宣抚司三,安抚司八,长官司八,蛮夷长官司五,而容美长官司亦在境内焉。(《明一统志》)


    《后汉书·南蛮列传》:“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曋(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代本曰:廪君之先,故出巫蜒也)。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服}[1]。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荆州图》曰:副夷县[2]有温泉,故老相传,此水元出盐,于今水有盐气。县西一独山有石穴,有二大石并立穴中,相去可一丈,俗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盛宏之[3]《荆州记》曰:昔廪君浮夷水,射盐神于阳石之上。按:今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水经》云:夷水巴郡鱼复县[4]。注云: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澄清,因名清江也。○刘攽云:《注》‘夷水巴郡鱼复县’,按文少一‘经’字)。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则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思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代本曰:廪君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婴[5]此,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盐神受缕而婴[6]之,廪君即立阳石,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刘攽云:《注》‘即相宜,云与女俱生,宜将去’,按文少一‘不’字)。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及秦惠王并巴中,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刘攽云:按巴氏之君可有爵耳,民何入辄得之?明衍‘民’字),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长岁出赋二千一十六钱,三岁一出义赋千八百钱,其民户出幏布八丈二尺,鸡羽三十鍭(《说文》:幏,南蛮夷布也,音公亚反。《毛诗》:四鍭既均。《仪礼》:一鍭一乘。郑元注:鍭犹侯也,侯物而射之也。三十鍭,一百四十羽。俗本‘幏’作‘蒙’、‘鍭’作‘镞’者,并误也。○刘攽曰:三十鍭,三羽当九十;若四矢为一鍭,则三百六十,无缘得一百四十九[7],未详)汉兴,南郡太守勒疆请一依秦时故事。”
-------------------------------------------------------------------------------- 

    [1] “服”字衍。
    [2] 副夷县,疑为开夷县
    [3] 盛宏之,当为盛弘之。
    [4]《水经》原文为:(江水)又东过鱼复县南,夷水出焉。
    [5] “婴”当为“缨”。
    [6]“婴”当为“缨”。
    [7] “九”字,疑为“羽”字。

 

    《三国志·吴志》:永安三年七月,分宜都郡,置建平郡。


    《晋书·地理志》:荆州建平郡(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合统县八):巫、北井、泰昌、信陵、兴山、建始、秭归、沙渠。


    《宋书·地理志》:建平太守,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领信陵、兴山、秭归、沙渠四县。晋有建平都守尉,领巫、北井、泰昌、建始四县。晋武帝咸宁元年,改都尉为郡,于吴晋各有建平郡。太康元年,吴平,并合。五年省建始县,后复立,永初郡国有南陵、建始、信陵、兴山、永新、永宁、平乐七县,今并无。按,《太康地志》无南陵、永新、永宁、平乐、新乡五县,疑是江左所立;信陵、兴山、沙渠疑是吴立。建始:晋初所立也。领县七(按下载户口,总一郡计,今不录):巫、秭归、归乡、北井、泰昌、沙渠(《晋起居注》:太康元年立。按沙渠是吴建平郡所领,吴平不应方立,未详)、新乡。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后周置亭州,大业初改为庸州):统县五,户二千六百五十八。盐水(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清江郡)、巴山(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州废,省清江入焉)、清江(后周置施州及清江郡,开皇初郡废,五年置清江县,大业初州废。有阳瞿水)、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建始(后周置业州及军屯郡,开皇初郡废,五年置县,大业初州废)。


    《唐书·地理志》:施州清化郡:本清江郡,天宝元年更名。土贡麸金、犀角、黄连、蜡药实。县二:清江(义宁元年置开夷县,武德元年省入焉)、建始(义宁二年置业州,贞观八年州废)。


    《宋史·地理志》:夔州路施州(下)清江郡军事:元丰户一万九千八百四。贡黄连、木药子。县二:清江(中下,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六寨。熙宁六年五月省施州永兴寨,置夷平寨。元丰三年七月废永宁,置行廊、安碓二寨)、建始(中下,有连天一寨);监一,广积(绍圣三年置铸铁钱)[1]。
-------------------------------------------------------------------------------- 

    [1] 据徐立新、李邦经《宋代湖北钱监及铸钱》一文介绍:施州广积监置于绍圣三年十二月,铸铁钱,建监时间不长,大约一年多即停铸。直到南宋初期又复铸铁钱。……钱币学家、收藏家罗伯昭,解放前曾收藏一枚绍圣通宝背施小平铁母孤品,白铜厚重,广穿大字,楷书旋读,“施”字指施州广积监。该钱十分罕见,是施州广积监铸铁钱的重要实物证据,其同式铁钱至今环未发现。该钱已捐献中国历史博物馆。

 

    《元史·地理志》:“夔路(下○按,户口总一路计,不能分晰,不录):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总管府,以施隶焉。施州(下,唐改清江郡,又改清化郡,又复为施州,宋因之)。旧领清江、建始二县。至元二十二年,并清江入州,领一县:建始。《世祖本纪》:至元二十五年,以施州之清江县隶夔路总管。


    《明史·地理志》: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元施州,属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复置,属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都司,十二月属湖广都司,后州废存卫(北有都亭山,东有连珠山,五峰关在山下,又东南有东门山,东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县,入于大江)。领所一、宣抚司四、安抚司九、长官司十三、蛮夷司五,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军民千户所,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以散毛宣抚司之大水田置(东有小关山,西南有万顷湖,与酉阳界,又南有深溪关,北有硝场产硝)。东北距卫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抚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后废。十六年十二月复置,属施州卫。二十七年复废。永乐二年五月改置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仍属卫(东有旧治,后迁夹壁龙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发源七药山,西南流与后江合,入四川彭水县界)。北距卫一百里,领安抚司五。


    东乡五路安抚司(元东乡五路军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后升安抚司,领长官司三,蛮夷长官司二)。


    摇把峒长官司(元又[1]把峒安抚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二长官司俱元容美峒地,至大二年置怀德府,属四川南道宣抚司,至顺二年正月升宣抚司,至中正升军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军民宣抚司,后废。宣德三年正月改置)。
-------------------------------------------------------------------------------- 

    [1] 又,疑为“摇”。

 

    镇远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隆奉蛮夷官司(元隆奉宣抚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蛮夷官司)。


    忠路安抚司(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领长官司一)。


    剑南长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长官司,寻复改,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


    金峒安抚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长官司,永乐五年复改,宣德三年五月领蛮夷官司一:隆庆,五年正月降为峒长)。


    西坪蛮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中峒安抚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抚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峒蛮夷官司,三十一年五月升为府属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寨等处军民宣慰司,明玉珍[1]改散毛宣慰司都元帅):洪武七年改散毛沿边宣慰司,属四川重庆卫,二十三年废。永乐二年五月置散毛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三月升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抚司流入,又东南入永顺司界)。东距卫二百里,领安抚司二。


    龙潭安抚司(元龙潭宣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龙潭安抚司,属四川,永乐二十五年改置,领蛮夷官二)。


    东流蛮夷长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东流安抚司,属四川,后废,宣德三年五月改置来属)。


    大旺安抚司(明玉珍大旺宣抚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属四川;永乐五年改置,领蛮夷长官二)。


    忠建宣抚司(元忠建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长官司,六年升宣抚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抚司,寻废;永乐四年复置宣抚司,属施州卫(南有白水河,源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北距卫二百五十里。领安抚司二。


    腊壁洞蛮夷长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 

    [1] 明玉珍1331——1366年) 元末大夏政权的建立者。元末随州人,本姓晏,后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至正十一年(1351),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十七年春,由巫峡引兵入蜀,攻下重庆。至正二十二年三月(一说为至正二十三年)称帝,国号大夏,都重庆。二十六年夏,病故。

 

    忠峒安抚司(元湖南镇边宣慰司,明玉珍改沿边溪峒宣抚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边溪峒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改置,南有酉溪)。


    高罗安抚司(元高罗宣抚司,明玉珍[1]安抚司,洪武六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领长官司一)。


    思南长官司(成化后置)。


    容美宣抚司(领长官司五:盘顺、椒山玛瑙、五峰、石宝、石梁下峒、水尽源、通塔坪,今改鹤峰州。属宜昌府,兹不详)。


    木册长官司(元木册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四年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属高罗安抚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隶施州卫。镇南长官司(元宣化镇南五路军民府,寻改镇边毛岭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镇南宣抚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寻废,洪武八年二月属施州卫,二十三年复废,永乐五年改置,直隶施州卫。


    唐崖长官司(元唐崖军民千户所,明玉珍改安抚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长官司,后废;永乐四年三月复置,直隶施州卫(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明制:施州卫辖五里、三所、三十一土司(内容美宣抚司并所领五司,惟鹤峰州属宜昌府,施南府所辖只二十五司)。市郭里、都亭里、崇宁里,附郭左右中三所,大田军民千户所,支罗镇守百户所。
-------------------------------------------------------------------------------- 

    [1] 疑脱一“改”字。

 

    雷思霈《施州卫方舆书》
    旧志本《荆州府志》,载有此书,其中记二所及十四土司,溯源上古,迄于胜国,历代沿革并详,各土司疆域、土舍传袭灿若列眉,似若可信。第细按之,则其所称上古者,不过古蛮夷国、古溪峒地、巴子五溪地、山獠夜郎地。今按五溪夜郎,本非施州地,即与相接,亦不能分孰为五溪,孰为夜郎也。又云“荆梁二州西北境”,夫荆之西为梁,梁之东为荆,荆梁西北当在何境?至称大田、散毛为宋富州,忠建为宋保顺州,忠峒、高罗为唐珍州,考《唐书》、《宋史》俱不合,详《控制志》。及夜郎,考其载各土司姓名,皆与明史不合。然出于土人记载,故辩而存之。

 

    大田所
    古蛮夷国,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道,五季[1]为感化州,宋为富州地,寻改为柔远州,元为散毛峒。洪武五年定其地,二十三年属千户所,仍名散毛。寻改为大田军民千户所,领百户所一,土官百户所十,刺惹等三峒。


    支罗所
    古蛮夷国,原支罗上下峒长,旧隶龙潭司。嘉靖四十四年,因峒长黄中叛,讨平之。遂割半置所立屯,以百户二员世镇之,而今峒司属焉。其出处地至详见龙潭,在卫西二百五十里。


    施南宣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州卫)
    《禹贡》:荆梁二州西北境,属巴子国。宋崇宁中覃都管马始纳土输赋,令隶施州。元置镇边万户总管府,至元二十三年改忠义军民安抚司,至正二年叛,都元帅纽璘谕降之,改施南宣抚司。明玉珍据蜀,始更宣慰为施南宣抚司。洪武四年大军克瞿塘,中山侯遣使黄述招覃大富入朝,署施南长官司,七年升宣抚,十四年叛,讨平之,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二年改长官司,属大田军民千户所。四年复升为宣抚,仍属卫,编户三里,领东乡、忠路、忠孝、忠峒四安抚司,后皆不属。国朝因之。东至高罗五十里,西至万县五百五十里,南至大田六十里,北至本卫六十里,在卫南一百里。自洪武四年覃耳毛始。


    东乡五路安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南宣抚司)。
    古溪峒地。宋为细沙寨,属施州,乃顺州之西界也。元仍之。明玉珍置东乡五路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六年置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宣德三年令领摇、把上下爱茶三峒长官司及镇远、隆奉二蛮夷官司,五年省,统户一里。东至忠峒一是二十里,西至施南二十里,南至高罗四十里,北至本卫界三十里,在卫南一百五十里。天启三年因征黔,覃天允及子阵亡,题加二级,拟宣抚司。自洪武四年覃起喇始。
-------------------------------------------------------------------------------- 

    [1] 五季:唐亡后,相继出现五个朝代,割据十个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忠路安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南宣抚司)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施之西北界。宋属龙渠县。元为施州属。明玉珍置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改安抚,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宣德三年,令领剑南长官,五年省,统户一里。旧司在施城南二龙坝,因邻侵,改卫北。东至金峒二百里,西至石柱司五十里,南至黔江一百里,北至万县一百里,在卫北四百里。国朝因之,自洪武四年覃世旺始。(按《明史》系覃英非世旺)


    金峒安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南宣抚司)
    古蛮夷国,春秋蛮与罗子共败楚师,楚师复振,遂属楚。秦昭王伐楚,取之,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都督府。宋为磨嵯、洛浦地。元属施州。明玉珍僭拟为五路总管府。洪武四年归明,寻叛,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五年置安抚司,宣德三年令领西坪蛮夷官司,隶施南宣抚司。隆庆五年土舍覃壁杀兄,据地叛。命将平之,削其爵为峒长,以次支承主其地,属支罗百户所。国朝属卫。在卫南一百四十里,后徙卫西南二百五十里,东至大田五十里,西至都亭一百二十里,南至龙潭七十里,北至市郭三十里,至卫城三百里。自洪武四年覃耳毛始。


    忠孝安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南宣抚司)
    《禹贡》:荆梁二州西北境,春秋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五溪,即其地。宋为西高州,元置大奴勾管等峒长官司,至正十一年七月,改忠孝军民府。十五年四月改军民安抚司。明玉珍改宣抚司。洪武四年改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编户一里。东至高罗三十里,西至施南五里,南至施南十里,北至东乡二十里。北至东乡二十里。自洪武四年田墨施始(《明史》:田大英,永乐四年置)。

    散毛宣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州卫)
    古蛮夷国,亦巴子五溪地,春秋战国皆楚地。秦惠王欲楚黔中地,以武关易之,即此。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都督府,五代为感化州,宋为富州,寻改柔远州,元因之,寻废,为散毛峒。至元三十一年峒主覃顺入贡,升为散毛府。至正六年改宣抚司。明玉珍改宣慰使司都元帅。洪武七年改宣慰司,割其半为大田所,编户一里。领大旺、龙潭二安抚司。东至永顺一百八十里,西至大田八十里,南至大旺五十里,北至木册一百六十里,在卫西南四百五十里。自洪武四年覃野旺始。


    大旺安抚司(《明一统志》属散毛宣抚司)
    古未通中国,宋熙宁六年章惇经制溪峒,始纳上[1],为大翁迦峒,属师壁峒安抚司。至元三十一年置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寻叛,六年仍置宣抚司,再叛,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五年改安抚司,编户三里。宣德五年令领东流、蜡壁二长官司,与龙潭俱隶散毛,五年省入大田所。东至刺惹五十里,西至大田百里,南至刺惹五十里,北至散毛五十里,在卫南五百里。自洪武四年田驴蹄始。


    龙潭安抚司(《明一统志》隶散毛宣抚司)
    古蛮夷国,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唐属黔中都督府,宋为施州南寨地,元置安抚司,明玉珍改宣抚。洪武四年归明,改安抚,二十三年废,二十五年复置,编户一里,领上下支罗二峒,后支罗叛,改所。东至大田二十里,西至万县七十里,南至唐崖二百里,北至金峒四十里,在施南西二百五十里。自洪武四年田起刺始(按《明史》系田应虎)。


    忠建宣抚司(《明一统志》隶施州卫)
    古蛮夷国,属楚。秦代楚,属黔中。汉属武陵。唐属黔中道。宋属保顺州界。元置军民都元帅府。明玉珍据蜀,仍忠建都督府。洪武四年归明,六年改宣抚,寻叛。十四年改安抚,再叛,二十三年复宣抚。编户三里,领忠峒、高罗二安换司。东至永顺一百三十里,西至散毛五十里,南至木册三十里,在卫南二百五十里。自洪武四年田恩俊始。
-------------------------------------------------------------------------------- 

    [1] “上”疑为“土”。

 

    忠峒安抚司(《明一统志》隶忠建宣抚司)
    古蛮夷地,秦属黔中,汉属武陵充县地,吴晋属天门郡,梁置建昌县,随开皇初属施州,十八年改充州,大业废。唐为珍州,宋置顺州,元置湖南镇边宣慰司,明玉珍改沿边溪峒宣抚司。洪武四年归明,寻叛,十四年讨平,二十三年招降,永乐四年置安抚司,编户三里。东至永顺一百里,西至高罗五十里,南至高罗三十里,北至东乡一百里,在卫东南二百五十里。自洪武四年田蛮王始。
    高罗安抚司(《明一统志》隶忠建宣抚司)
    古山獠夜郎地,唐贞观七年开山峒,置舞州龙溪郡,领夜郎、丽皋、乐源三县。长安四年,省丽皋、乐源,领夜郎、渭溪二县。开元十三年更名鹤州,大历五年以州有珍山,改名珍州,置夜郎郡,元和二年废。五代复名鹤州。宋乾德三年七月,刺史田景迁内附,仍赐名珍州。开宝元年景迁言本州年荒沴[1],乞改高州,又名曰西高州。元置石溪峒长官司,后又改高罗寨长官司,寻升宣抚司。明玉珍改安抚。洪武四年归顺,寻叛,六年置安抚司,再叛,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五年复置,编户二里,领木册长官司。东至永顺二百里,西至施南七十里,南至忠建三十里,北至忠孝三十里,在卫东南九十里。自洪武四年田大卓始(按《明史》系田大名非大卓)。
    木册长官司(《明一统志》隶施州卫)
    古夜郎地。元置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洪武六年归明,置长官司,寻叛。永乐四年复置。编户三里。东至大田一百里,西至石柱司二百里,南至黔江三十里,北至龙潭三十里,在卫西南四百里。自洪武六年覃起送始(按《明史》木册长官司田谷佐,永乐四年置)。
    东流、蜡壁二蛮夷司(《明一统志》隶施州卫)
    二司沿革皆同,原附大旺,地径二百余里,大旺之分族也。东流自田铭始、蜡壁自田大旺始。


--------------------------------------------------------------------------------

[1] 荒沴:灾害的意思。

 

    国初制,卫治仍旧,凡十八土司。
    东乡安抚司  忠建宣抚司  施南宣抚司,上三司后各以罪废。
    忠峒宣抚司  散毛宣抚司  忠路宣抚司  忠孝安抚司  高罗安抚司  木册安抚司  大旺安抚司  金峒安抚司  蜡壁安抚司  东流安抚司  唐崖安抚司  龙潭安抚司  沙溪安抚司  卯峒长官司  漫水长官司  右十五土司归流后,各予世袭。
    以上凡十八土司,较之《明史》,无摇把、上下二爱茶、镇远、隆奉、镇南、剑南、忠峒、思南,而有沙溪、卯峒、漫水,其沿革之故,不能悉也。今按雍正年间所修《会典》载,湖北承宣布政使分辖。该布政使司所辖土司十六。宣慰司一:容美宣慰司(隶荆州府,今改为鹤峰州),宣抚司四:施南宣抚司、散毛宣抚司、忠峒宣抚司、忠建宣抚司(以上俱隶荆州府)。安抚司七:东乡安抚司、忠孝安抚司、金峒安抚司、忠路安抚司、高罗安抚司、大旺安抚司、龙潭安抚司(以上俱隶荆州府)。长官司四:唐崖长官司、木册长官司、蜡壁长官司、东流长官司(以上俱隶荆州府)。
    以上凡十六土司,惟容美改为鹤峰州,今隶宜昌府。余十五司皆改为县,属施南府。与旧志所载又不同,当从《会典》。
    国朝康熙三年,施始归顺,废指挥千百户,设流卫制,守备千总各一员,教授、训导各一员。废仓使、驿丞、营制、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一驻大田,一驻支罗,一驻戎角,一守城。废屯军,割荆镇马战守兵共五百四十二名,永驻防施。十三年吴在桂据云南叛,施入于逆,至十九年归顺。后谭宏据四川叛,施又陷于逆,次年归顺。 

    湖广总督(臣)迈柱[1]题[2]为请改州县、以重地方,以速案件事。
    该臣看得湖北荆州一府,管辖州、县、卫、所共计一十五处,绵延千有余里。凡遇盘查钱粮、仓库,提审命盗案件,每多迟延;盖缘该府所属之归州、巴东、兴山、长阳四州县,施州、大田二卫所俱地处山僻,离府窎远[3],文移往返,动需时日,一经驳查,即逾例限。且界连他省,接壤土司,是以田土争讼,亦倍于他邑,而卫弁又无承审命盗之例。每遇命案,必详委邻邑验审,往返就鞫[4],更耽时日。臂指[5]鲜应,呼应不通,此事多迟误之所由来也。臣密加查访,按诸舆论,随与抚臣、藩司会商,必须改设州县,庶于地方有益去后[6]。今据湖北布政使黄焜详议,请将归州改为直隶州,施州卫裁改为县,大田所裁去,所弁归并县辖,同兴山、巴东、长阳三县,并隶归州管辖。刑名、钱谷事件,俱令该州督催,汇转归州。原有州判一员,今应复设,以资督辑。施州卫千总裁改,典史一员就近查辑,其官俸役食,以旧日卫所之俸薪,尽敷应用。再施州原有专营游击、大田所原有施州营把总一员,带兵可资弹压,无容另议。再施州卫原管之施南十五土司,应归县辖。令归州兼辖巡荆道,统辖施州,改设知县、典史则以守备、千总衙署居住,巡检则以大田所衙署居住。归州州判有原设衙署可以居住,无容另议盖造。其施州卫有原设教授、训导二员,取进生员一十五名,今应仍照旧制。俟教授任满,再有补选之日,即改为教谕员缺。但各州县设有祭祀、乡饮、举贡、长夫、孤贫、花布等项银两,应照例逐一添设,统候查核。
    题允之日,另造细册,呈请咨达等。因请题前来,臣复查归州改为直隶州,施州卫更设为县,在该州管辖四县,则盘查仓库,审理刑名,任专地近,案件易结,一转移间,实干荆南要地,大有裨益。再施州卫既改为县,如蒙俞允,恭请皇上钦定县名,所有该县及大田所巡检印信并该学条记,应请铸给,以昭职守,合并声明。臣谨会同湖北抚臣马会伯合词具题,伏乞皇上睿鉴,敕部议覆施行。 

-------------------------------------------------------------------------------- 

    [1] 迈柱:喜塔拉氏,满洲镶蓝旗人。曾任湖广总督。
    [2] 题:奏章。明、清两代公文用语之一。又指上奏。
    [3] 窎远:距离遥远。
    [4] 鞫:审问。
    [5] 臂指:谓运用自如;指挥灵便,如臂之使指。语出贾谊《陈政事疏》:“今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
    [6] 去后:以后。

 

    雍正六年题,改恩施县。七年设官,与兴山、长阳、巴东同隶归州。十年东乡司覃寿春以长子得罪正法,诸子不才,呈请改流。十一年,忠建土司田兴爵以横暴不法侵龙山,改设内陆,经南臬审实,拟罪改流,俱为恩施县地。雍正十三年施南司覃禹鼎以淫恶抗提,拟罪改流。又容美司田旻如[1]穷凶极恶,覃禹鼎及东乡司覃寿春长子楚昭皆其婿也,每犯罪辄匿容美,屡提不出,当事以其先人从征红苗有功,置弗问。旻如怙恶不悛[2],至是特参拿问,旻如畏罪自缢。忠峒司田光祖等纠十五司呈请归流。湖广总督迈柱题:以十五土司各境并原设恩施县,增为一府五县,将拨隶夔州府之建始县割还,特设施南府,辖六县。省归州直隶,改容美及所领五司为鹤峰州,隶宜昌府。乾隆元年定各属疆域及文武官制,一切经费悉如他郡,近以土流稠杂,滋生日盛,案件益繁。乾隆四年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陈辉祖题请施南府及恩施县俱改为繁、疲、难三字要缺[3]。 

-------------------------------------------------------------------------------- 

    [1] 田旻如:容美土司末代司主,田舜年子。原文“旻”作“明”,误。
    [2] 怙恶不悛(hù è bù quān):怙:依靠,依仗;悛:改过,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3] 清代按各府、州、县等所处的地理位置、管辖面积、重要程度、贫富情况等条件,将其各划分等第,以“冲、繁、疲、难”四字标之。据《听雨丛谈》“繁简”条载:“外省道府丞倅州县各官,以冲繁疲难四字,别其简要。兼四字者为最要缺,三字为要缺,二字为中缺,一字及无字为简缺,此定例也。外省大吏又将通省州县各缺,略其繁简,视其肥瘠,别定为上下中九等,为捐摊经费之地,以均其力。”实际的划分是,地当孔道者为冲,政务纷纭者为繁,赋多逋欠者为疲,民刁俗悍者为难。凡兼三兼四者为最要缺、要缺,凡一、二项者为中缺、简缺。(引自岑大利《清代官员补缺制度研究》)

 

  施南府领县六
    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建始。


  恩施县(内陆)
    除将原属之支罗等处拔分各县外,仍以恩施为附郭首邑,周围九百八十里。


  宣恩县(土司地)
    忠峒、高罗、木册、东乡、忠建、施南、石虎七司地,共设一县,周围九百余里,县治即施南司。


  来凤县(土司地)
    散毛、蜡壁、大旺、东流、卯峒、漫水六司地,共设一县,周围五百余里,县治即散毛司属之桐子园。


  咸丰县(土流各半)
    大田所及唐崖、龙潭、金峒三司地,共设一县,周围八百余里,县治即大田所。


  利川县(土流各半)
    忠路、忠孝、沙溪三司,并恩施属之支罗、南坪堡,及施南司属之官渡坝、粗石等处,共设一县,周围九百九十八里一分,县治即官渡坝、粗石。


  建始县(内陆)
    按《明一统志》:本汉巫县地,晋置建始县,属建平郡。后周置业州,隋废州郡,以县属清江郡,义宁初复置业州。唐贞观中州废,以县属施州。宋、元因之。明初置施州卫。洪武二十三年拨卫入楚,割夔。今建始距夔三百余里,为施南入省必由之路。故设府后仍拨归施南。周围一千零五十五里。

 

    《施南府志》卷之二终

 

 

    《施南府志》卷之三   
    知施南府事王协梦监修

    疆 域

    山川


    楚为泽国,而施多山。盖居楚之上游,接壤黔蜀,故山独多于诸郡焉。水惟清江为大,虽源于蜀,然蜀水多浊,而此独清,以掩映于碧波翠涛。诸山则《图经》所称,山明水秀者,信矣!夫山嵯峨而水清驶[1],其人亦宜垒砢而英多[2],其有应昌期[3]而出者乎!志《山川》。

--------------------------------------------------------------------------------

    [1] 清驶:水清流疾。
    [2] 《世说新语·言语》载: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最嶵巍以嵯峨,其水押渫而扬波,其人垒砢而英多。“
    [3] 昌期:兴隆昌盛时期。

 

  施南府 恩施县
    回龙山:在城内,昂然奇秀如龙回顾,登高瞻眺,城景历历如画。下有圆通寺。
    象耳山:在城内,一名舵楼山。上有修篁佳木,下有流觞曲水。明天顺间建元妙观于上。学使吴白华[1]改为象牙山。
    鳌脊山:在城内,旧名龟山,向建城隍庙于上,后改建文昌祠及奎星楼,移城隍庙于山下。此山登览,可尽城内外之胜。学使吴白华改今名,有诗载《艺文志》。
    成山:在城内,一名中印山,上建成山书院,后建土主庙、巴公祠,均废。
    瑞狮岩:在城东南隅,城跨其上,岩壁镌有钓台二字。
    联珠山:在城东清江上,五峰相连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宋政和中封山神,为嘉惠[2]侯,赐庙额曰永福。今圮。龙首山与连珠山相接,控清江之口,新建连珠塔于上。官渡在府城东里许,为出山大道。
    凤凰山:在城东五里,形势天然,宛如凤跱[3]。
    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据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
    金瓦山:在城东四十里,崖石鳞次,如屋瓦如色黄。
    石盘山:在城东四十五里,山顶有大石如盘。
    天楼山:在城东五十六里,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
    羊角山:在城东六十里,双峰对峙,亦名羚羊溪。
    银顶山:在城东八十里,有高峰数十丈。
    画屏山:在城东百里,翠崖丹嶂,排列如画。
    玉峰山:在城东一百二十里,近画屏山,恩建交界处,峰顶有真武庙,木梯铁索以上,庙外绝无余地。
    斑鸠崖:在城东一百里,崖长五十里,望之如城郭。山上即戎角村[4],村后山名五葆山,东有笔架山。
    杨平山:在城东南,又有龙津山、黄石山。
    活龙山:在城南里许,踞麒麟溪上,俗呼活龙奔江,今名断龙山。
    文笔山:在城南五里,双峰卓立如笔,亦名双翠山。山之西又有丹凤、玉女二山。
    天成山:在城南十五里,两峰干云,一水匝地,中间横石成桥,约四五丈,为南行大道,名天桥。
    箐山:亦名铁矿山,在城南三十里,相传旧出银矿,西有铁冶。
--------------------------------------------------------------------------------

    [1]吴白华:即吴省钦,南汇人。乾隆癸未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有《白华草堂诗钞》。乾隆间曾至恩施督学,所留诗文见《艺文志》。
    [2]嘉惠:施予恩惠
    [3]跱(zhì):耸立;屹立。
    [4]戎角村:即为今日与恩施新塘集镇相去不远的衙门村。古代,这里战乱频繁。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戎角村向氏、廖氏反叛,朝廷派兵镇压。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戎角村民又叛,施州卫指挥童昶亲率兵丁讨灭,时逢广西瑶叛,童昶征戎角村土兵随征。明末清初,南明王朝荆国公王观兴率部占领戎角村,坚持抗清,并于己亥年攻入施州卫城,焚城并掳市民入戎角。直至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才向清朝廷投降。

 

    罗盏山:在城南五十六里,崪[1]然数峰,如覆螺杯,一名螺盏山。
    洪岩山:在城南七十里,由九拐山而上,高出群山,上建元妙观,俗呼小武当。
    金猫岩: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地名栏墙口,有岩绝高。岩半一石,约长二三尺,黄黑成文,作伏拱,势如猫。岩脚有青石数枚,若鼠,俗呼金猫捕鼠。此岩在天池塘前。
    相公石:在城南一百三十里,地名锯子梁。有岩生石笋,长三尺许。清明日踏青,人掷小石子能中者,生子必贵。
    金鸡山:在城南一百四十里,山产金鸡,故名。
    翠涛山:在城西南五里,势若波涛层涌。山外巨石突起数十丈,有窍,南北通明,俗号通明山。
    磨嵯山:在城西南十里,上有磨嵯神庙,今圮。
    金柱山:在城南七十二里,峰势峭直,其色如金。
    小红山:在城西里许,周围约四里,平峦拖翠。上有军民义冢。
    扇面山:在城西三里。
    和尚岩:在城西五里。
    宜山:在城西五里,与月台对峙。
    瘦驴岭:在城西七里。
    先生坡:在城西十五里,相传有名儒隐此。见《隐逸传》。
    红崖山:在城南十五里,东有鼓楼寨。
    药山:在城西二十里,上产药物,下瞰麒麟溪。
    客星山:在城西二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磅礴,南连雪岭,高出云霄。
    猿啼山:在客星山北,丹崖碧嶂,林木葱茜,多猿啼声。一名雪岭。又郡东八十里亦有猿啼山。
    铜瓮山:在城西七十里。
--------------------------------------------------------------------------------

    [1]崪(zú):山峰高耸险峻。

 

    贺山:在城西三百余里。
    飞凤山:在城西北郭外,以形似名。
    银锭山:在城西北郭外,山势横亘,如银铸成。
    钟离山:在城西,产仙茅。

    赭马山:在城北一百一十里。

    石乳山: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为恩利建三县连界处。山石层叠,多生石乳。
    都亭山:在城西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下多良田广囿。后周于此置亭州。

    碧波峰:在城北郭外,曲折逶迤,苍翠层涌,望之如波涛。上有问月亭,相传李太白谪夜郎时,于此把酒问月。详《古迹志》。
    挂榜岩:在城北里许,红岩壁立,宛如张榜。
    旗山:在城北五里,峰峦面面,展如旌旗。
    望城坡:在城北二十四里,高峰特出,上有紫云观。
    香城山:在城北七十四里,山多麝,故名。

    金楼山:在城北八十里,崖石层叠,状如楼台。

    车下岩:在城北一百四十里,地名坟前。悬岩壁生成“车下”二字。
    巾子山:在城北一百六十里,峰顶状如巾。
    捍山:在城东北二十里,阻深据高,便于捍敌,故名。
    大瓮坡:在城东北三十分阶段,出丫木峪大道。

    小瓮坡:在城东,与大瓮坡相近,出三岔口大道。

    丫木峪:在城东北四十里。

    双树门:在城东北九十里,双山并峙,如门南陵渡大道。
    大石岭:在城东北二百里,一名仙掌岭。
    衔洞:在东关外清江渡口。俗传江岸有虾蟆石,见者岁歉,土人凿此厌[1]之。
    通天洞:在城东十里,其洞宽敞,上有石窍通天。内有田有溪有古碑,元明时,人多题咏。

--------------------------------------------------------------------------------

    [1] 厌:厌胜,以镇物、符咒制胜、压服,是旧时的一种巫术。

 

    大龙洞:在城东十五里,内有澄潭,每日子午泛潮,声闻数里。通潮溪发源处,岁旱祷雨多应。
    雨香洞:在城东芷药坪。

    神仙洞:在城南五里,洞内半壁有丹灶石蹬。

    影蛾洞:在城南十五里天桥山下,水光日影交映,洞中有碑,载《艺文志》。
    百节洞:在城南。
    穿洞:在城西南八里,亦名穿山。
    仙人洞:在城南九十里凤阳山下,中有石田,畦珍[1]悉具。其流水声,宛如雷鸣。
    朝阳洞:在城南一百里,中有水。清泚[2]左右,有石如鼓,扣之有声,洞外沙洲,恒有神人足迹。土人逢旱祷雨,多有应验。
    犀牛洞:在城南一百二十五里旧铺村,门高一丈八尺。村多桂兰,当花放时,洞中有牛出吃花,追之仍入洞中,故名。旁边又一洞,左右两门相通。明季村人多避兵于此,可容数百人,今呼为避兵洞。
    虎口洞:在城西二十里客星山下。

    出水洞:在城西二十里麒麟溪发源处。

    双城洞:在城北四十五里,又东五十里,有双石城,山下有双洞。
    落水洞:在城北六址里,纳七里沟水,伏流十里出湾潭河。又郡东亦有落水洞。
    穿山洞:在城北六十里,洞口逼仄,中阔半里,长里余。异石叠邮,皆具人物象,又有石笋上下相接,如屋栋,玲珑可观。旁有马鞍山,又有笔架山、狮子山,俱近杉木坝。

    七星洞:在城北一百余里,七空迸流,即龙马溪发源处。

--------------------------------------------------------------------------------

    [1] 畦轸:田间的界道。
    [2] 清泚:清澈的水。

 

    清江:一名夷水,在县北,源出县西北罗锅堰,南流径县城东,转东北,又东流入建始县界,又东流入宜昌府长乐县界,又东流入荆州府宜都县界,入大江。廪君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注:施州清江县水一名盐水,源出清江县西都亭山(《后汉书·西南夷列传》)。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东南过佷山县(南汉县属武陵故城,在长阳县西),注: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澄清,因名清江也。水又迳建平、沙渠县,县有巫城,南岸山道五百里,其水历县东出焉。夷水自沙渠入佷山县,水流浅狭,裁得通船,东迳难留城,又东径石室,又东与温泉三水合,又东径佷山故城南,南对长杨溪,又径虎滩(《水经注》)。清江自四川酉阳州属之黔江,经石柱厅过白杨渡,入利川县境,至磁洞伏流三十里,至七药山红鹤花坝复出,东南流至龙潭、三渡河水自西南注之,至马桥屯,平沟河水自西南注之,又伏流数里,复出为雪照河,马溪水自东南注之,又伏流三十里[1],至恩施县之木抚村复出,新田溪水自北流注之,径马寨村,乾坪溪水自西南注之,又十里落叶坝溪水自北流注之,又五里,压松溪水自西南溪注之,又十里,带河水自北流注之,又十五里,盐水溪水自西南流注之,又五里,盘龙溪水自东北流注之,至府城北绕而东,通潮溪水自东流注之,又绕城东而南,药溪水自西南流注之,麒麟溪水自西流之,巴公溪水自西南流注之,入峡口五里,洗爵溪水自北流注之,又十里,天桥河水从南流注之,又十五里,金银溪水自南流注之,又五里,为长沙河,复入峡,至芷药坪,忠建河水自南流注之,又二十里,为风水河,又五里,为银潭河,又五里,南陵渡水自北流注之,又五里,东绕村水自南流注之,又十里为忠建渡口,又十里,红兰溪水自东南流注之,至新渡坝过施州塘,入建始县境,尹家村水自南流注之,又三里,眠羊口水自北流注之,又三十里入宜昌府巴东县境,为九龙潭,野三河水自西北流注之,又十五里,支井河水自北流注之,又三十里,至长乐县之监井,朗亭水自北流注之,又六十里,为曾颜口高家堰水自北流注之,至荆州府宜都县之清江觜入大江。按,《书·禹贡》:和夷厎绩。晁氏曰:“和夷:二水名。和水,今雅州荣经县北和川水,自蛮界罗岩州东西来,径蒙山,所谓青衣水,而入岷江者也;夷水,出巴郡鱼复县,东南过佷山县南,又东过夷道县北,东入于江。”

--------------------------------------------------------------------------------

    [1] 清江自雪照河以下,再无伏流。不知《府志》为何有此语。

 

    铁沟水:在城东五里,一名洗爵溪。

    马公泉:在城东十五里,旧施州地。宋嘉佑中运使马某按部到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泉入城中,公私赖之,因立祠,其上号马公泉。

    莲药池:在城东二十五里。
    朝贡水:在城东六十里,源出宣恩县万里山,北流入清江。
    银瀑: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斑鸠崖飞瀑如银,修篁之间望如珠帘掩映。
    红兰溪: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斑鸠崖下,北流入清江。
    木里溪:在城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有平地可耕。
    灵阳溪:在城东四百里,地近鹤峰州。

    龙平溪:在城东南二百余里,合细沙溪。
    麒麟溪:在城南郭外半里,发源自西山至夏水,极冷,一名冷水河。绕城南而东入清江,俗传宋雍熙中有麒麟出此,因名。
    巴公溪:在城南时里许,有二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梅溪:在城南巴公溪上流里许。
    天桥水:在城南十五里,源出黄连溪,合石栏溪、朱砂溪二里[1],穿桥至芷药坪入清江。

    金印溪:在城南三十里,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水,北流三十里入清江。
    乾溪:在城南三十五里。

    黄连溪:在城南七十里。
    虾蟆池:在城南一百二十里,池多虾蟆,方春水生,辄跳踯出岸间,趾变为羽,随众禽飞去。土人常得之雀网中。
    龟溪:在城西南七里,宋时产灵龟。
    头渡河:在城西南,源咸丰县十五里龙峒口。

    朱砂溪:在城西南三十五里,合黄连溪,径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入清江。

    芭蕉溪:在城西南五十里。
    九龙溪:在城西南七十里,源出红崖山下,东北流合清江,一名甘平溪。
    天池:在城西南九十里。

--------------------------------------------------------------------------------

    [1] 疑“里”为水。

 

    菖蒲溪:在城西南一百九十里,源出东门山,西流径歌罗寨,会黄姑溪,下流合于西溪,傍多菖蒲,故名。

    黑峒河:在城西南二百二十里,有二源,皆出咸丰县,一由西南流过地坝寨,径普落溪,西南流入四川酉阳黔江县界,亦谓之黔水;一由西南流至废龙潭土司东,绕其南流至废唐崖土司界,与径普落溪者合流,亦称唐崖河。
    黔黎溪:在城西南三百四十里,源出北荒。
    药水溪:在城西郭,源自西山,绕城西而南入清江。相传羽士洗药,流觞其间,故名。

    腰带溪:在城西五里,源出西山,流径宜山下,南入麒麟溪。
    冷水河:在城西八里高桥坝,源出西山出水洞,奔流而下,溪中多奇石异形,俗呼青狮白象。
    虎溪:在城西十三里,源出虎口洞,径小高桥入冷水河。
    龙池:在城西北一百六十里,相传有龙潜此。
    益泉:在城北郭外,一名宜泉,味最甘,为县境诸水之冠,今名唐家湾。
    擂鼓滩:在城北五里,清江经流,滩声如鼓,高下有节可听。
    蟠龙溪:在城北五里,径旧施州驿马公泉下,昔传有龙蟠于此。
    长堰塘:在城北五里。
    沙河:在城北二十里,一自卅六荒发源,一自二坡发源。皆山涧汇流,至城东合通潮溪,下流入清江。
    弯潭河:在城北八十里,源出小溪,南流至爪龙坝,金银寨、仙鱼溪二水西注于衣角坝,会龙马溪水,合流入清江。
    会水河:在城北八十里,有二源,一出甘水垭,一出龙潭湾,径南木桥至高牌入龙马溪河。
龙马溪:在城北一百里,发源七星洞,南流径观音崖,至带河入清江。相传牧马河滨,多生龙驹,故名。亦名沱水。

    丹阳溪:在城北一百七十里,源出石乳山,经麂子渡龙驹河,又东流至大沙河下,会南里渡入清江。今名太阳河。
    九渡溪:在城北二百里,源出四川酉阳彭水县石柱司,流入县界,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引此水以溉田。

    通潮溪:在城东北,南近连珠山,源出大龙洞,其水日消长如潮。

    嘉莲池:在城内柿子坝,旧名鼓角池。宋端拱元年生嘉莲,故名。
    洗马池:在城内协署西、辕门左。
    卫塘:在城内府学署右,原系卫塘园池。
    龙冈井:在城内回龙山下圆通寺中,明景泰间凿,甘洌异常。

    六六井:在城内府学署中,训道李宗汾凿,有铭载《艺文志》。
    葵花井:在城内西南隅,旧名局井。

 

  宣恩县
    天马山:在县境,又有墨把山七峰耸拔,又有通积山、劳喜山、水心山。
    墨达山:在县境,土人谓天为墨,言山高接天也。又明珠山,有三十六峰,群山环峙,亘绕前后,又有纱帽山、三开山。
    双尖山:在县境,又有奴阑山、茅山、师壁山。
    吾山:在县境,又有蒲载山、低罕山、前山、木册山、后山。
    金龙山:在县境。

    来龙山:在县境,下有醴泉。
    笔架山:五峰高耸;马鞍山:形如马鞍,俱在县境。
    龙马山:在东乡司署前。
    观音山:在东乡里,山形俨如大士像,莲座如画。
    东门山:在县境东南六十里,旧有关,名东门关。石蹬凡千五百级。
    五柱峰:一名轿顶山,在县境歌罗寨,一峰孤耸横亘。歌罗寨中奇秀中观,山下有溪,中流石磊磊如繁星,名“满天星”。
    太平山:在县东南七十五里,明玉珍据蜀时,土人避兵于此获全,因名。
    紫金山:在县东南一百里。
    将军山:在忠峒地,众山将小,惟此独大。
    五老山:在县治西,五峰耸拔,云气出没可占晴雨。
    天柱峰:在县境。
    仙人硚:在县西施南里,两山并峙,中亘石梁,阔丈余,长十余丈,高三十丈许,真奇境也。
    二仙崖:在县西南。
    叠翠山:在县治东北,层峦叠翠。
    仙人峒:在东乡里,峒口石如人迹。
    龙洞:在县西五里,水自涧涌,洞深莫测。

    仙佛潭:在县南忠建里,崖石镌佛像,高十余丈。
    忠建河:在县东乡。

    白水河:在县南,源出将军山,流径县界,西南流入来凤界,又南流谓之漫水,其上游亦名车溪,亦名酉溪。白水河流出将军山,西南流,车东河自容美司来合焉(以上并见《明史·地理志》)。白水河发源于宣恩、鹤峰交界之处,凡三派:一入恩施县,一入鹤峰州,一入宣恩县,由忠峒会冉大河,至来凤之卯洞入辰河(见《湖北通志》)。

    冉大河: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玛瑙湖: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两河口:在县东乡,一自洗马坪发源,一自鸡公岭,并入房溪,至东乡镇合流,名两河口,入忠建河,达清江。
    细沙溪:源出东门山,流入龙平溪。
    白凤溪:源出东门山流,合酉流,名三江口。

    弄罗溪:在县境,相近又有车弄溪。
    白沙溪、白石溪、三花溪:下流俱入清江。又石壁溪,俱在县境,合流入清江。

    玉带溪:在县东乡,自咸丰县之孙家坝发源,经马河坝龙坪洗上入县境,绕城而下,名忠建河,入清江,古称渭溪即此。
    李溪:在县南七十五里。

    龙溪:在高罗,每当岁旱,有云覆其上,即雨。
    红花溪: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名头道水,崖多杜鹃花,映水皆红。

    布袋溪:在县东南八十里。
    白鹤池:在县北门外。

    仙女池:在县东乡。明玉珍据蜀时,选施州常平乡谭、向二姓女入宫,二女结伴投池内,池自生莲。因名。马鹿池,在县东乡金龙坪。

 

  来凤县
    回龙山:在县西一里,上有佛庵遗址,相传唐时建。
    虎耳山:在县西一里,伏虎寺对面,高十余丈,通黔蜀大道。
    红桂坡:在县北一里,高可十丈,为县治来龙上,多红桂。
    翔凤山:在县南三里,山形耸拔,如翔凤,故名。又名近凤山。上有观音寺,流水两道,与官渡河合。
    老鹰坡:在县东十里。
    佛堂崖:在县东十里,有崖壁立河,上凿有石佛。
    九龙山:在县南十五里,九峰接连如龙蟠,下有九龙洞,洞中有灵,祷雨即应。
    狮象二山:在县南二十五里,两山对峙,中夹一涧。
    马鬃岭:在县南三十里,嘉庆元年樊继祖曾驻兵于此。
    贵帽山:在县南三十里。
    梯子崖:在县西南九十里。
    梅子岭: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翠云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峰高耸,苍翠入云。
    勒马坡:在县西三十五里。乾隆二十年,典史张成埠勒马过此,病其险,捐修道路,因名。
    三尖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佛山:在县境,又有武山、怀来山、白凤山、鬼山。

    五马山:在县北十里,五峰高耸如马。
    伏虎洞:在县西里许。
    孝子洞:在县西二里。嘉庆元年,生员周南奉亲避难,骂贼遇害处,署令王公三锡[1]悯之,因题曰:孝子洞。
    龙洞:在县北五里。
    凉风洞:在县西南十里。
    烂柴洞:在县东十五里。
    乐洞:一名三乐峒,在城西十五里,峒中平旷,可容数十人。

    仙人洞:在县南四十里。
    犀牛洞:在县南七十里。
    花鱼洞:在县东北二十里。
    天姥峒:在百户司。
--------------------------------------------------------------------------------

    [1] 王三锡:河南泌阳人,乾隆丁酉拔贡,在来凤、利川做过署令、县丞一类的小官。《利川县志》称他“才识明敏,勤于吏职”,他多次带领乡勇击败白莲教军,并收复来凤县城。后谪戍伊犁。


    东门河:源出峡口寨下,流入卯峒。
    卯峒: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中多异境。
    佛堂河:在县东十五里佛堂崖,即宣恩之白河也。绕城东与近凤寨河合,至卯峒东流入辰河。
    客寨河:在县南一里,流出宣恩县东,至客寨河入龙津,南入卯洞。
    板桥河:在县西半里,流出漫塘,下流入卯洞。
    栏河:在县西一里,下流入卯洞。
    近凤寨:在县南三里,源出将军山,流入宣恩界,为白水河,西南入县界,为佛堂河,下流至卯洞百余里,中受小大十三道,汇为大河,始可通舟。
    红崖河:在县南三十里,源出谷皮岭天蒜坪,两山对峙,中夹一润,春夏水涨,东流司属各溪水奔流湍激,虽有官渡,行旅苦之。
    高峒河:在县西南三十里。
    上寨河:在西四十里。

    漫水河:汇各溪流,下入卯洞。
    纺车溪: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源出永安坝,下流入卯洞。
    怯道河:在县西一百三十里,源出酉阳州,至凉水井入卯洞。
   水溪:源出后山,绕县西而东南,流至虎七溪,入白水河。达东溪、芭蕉溪俱在县境。

  咸丰县
    角楼山:在县城内。
    月山:在县城内,势曲如月,前有三山,峙列如星,名三得拱月。
    秀屏山:在县治前,青峰高耸若屏。
    积翠山:在县治北门外,峰峦秀丽,林木苍翠,境内之奇观。
    朝阳山:在县治北门外,与城内相连,一名飞凤山。

    象鼻山:在城东十里,形如象鼻,横截溪流,水从中过。
    猴子岭:在城东十五里。
    朝霞岭:在县东五十里,峻岭嵬峨,旭日将升,霞彩映射。韩信坡在县境。

    小关山:在县东百里,古置关其上。又有官保山、菊花、官山、石乳山、衙门山,俱在县境。
    青龙山:在城南,每岭上生云,即雨。
    二仙崖:在城南一百八十里,岩头方广四十里。
    积玉山:在县境,高峻积雪,经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盘山,旁有黑洞,岩若城门,水从中流二里许,始出门,绕县北,为青崖寨谷等溪。其上又有一小洞,伐木为栏,明洪武中征蛮兵尝经此。
    梅家山:在县南二十里。
    牌楼山:在县境,又有对山、万峰山,亦曰杉篁洞,洞顶有池,流为杉篁、碧垒子等溪。
    唐崖:在县西五十里。
    二仙崖:在县北,抵黔江县界,壁立数十丈,岩顶方广四十余里,上有飞瀑三道,下流成河。
    中界坡:在县东北百里。
    阳峒:在县西五里。
    金峒:在县东北六十里。

    头渡河:在县东十里,源出龙洞口,其水鱼多。

    西北江:在县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上即天成桥,伏流二十里,至唐崖,出为乾溪河,下流入龙潭河。
    龙潭河:源出利川县,至金峒过太平坝,到龙潭河,绕唐崖,出百节坝,至彭水县入夔江。

    万顷湖:在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接四川彭水界。
    两会溪:积玉山涧水所汇流也。

    普药溪:在县境。又有乾溪流入黑洞河。
    瀑布泉:在县东三十里,泉出崖间,如飘素练。
    清水泉:在县东百里,有二色,如蓝靛。

    马家池:在县西北七十里。
    墨池:在城北旧学宫地,水泉香美,池畔多黑石。
    广利井:在县城内。
    杜家塘:有城东五里,宽数亩,其深莫测。 
    共条评分  
 

  利川县

    木梳山:在城东三里,山势盘曲,石齿[1]斒斓[2],烟鬟耸翠,曰木梳螺髻[3]。

    隆雨山:在城东四里,旧名老鹳窠,每旱岁,此山生云,顷刻即雨。

    滴水岩:在城东十二里,峭壁崔嵬[4],上有飞泉下流,下有紫石光。
    笔架山:在城东二十五里,数峰罗列,大小差如笔架,对面有文笔峰。
    金字山:在城东四十里,与都亭山接,一峰特立,形类金字。《旧志》误作巾子山。
    团宝山:在城东(六)十里[5],峰峦蜿蜒如蟠龙,上有石龙寺。

    龙洞坪:在城东七十里,洞中奔流成溪,游人每泛舟入洞中,莫测深浅。
    道东山[6]:在城东九十里。

    青岩: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青壁峻峭,与夹背山相连。
    都亭山:在城东与恩施县相连。《通典》:清江县有都亭山,夷水所出。《方舆胜览》云:后周置亭州,因此山为名。
    乾溪山:在城南八里,山势嵯峨,每三冬积雪,经春不消。
    钟岭山:在城南十五里,又呼钟灵山,山上生石笋。
    铜鼓山:在城南一百八十里,高崖旁有一石,上大下小,呼为铜锣钟。
    石穿山:在城南二百里,山石中穿如桥梁,可通往来,与铜鼓山相对。
    太平山:在城南二百余里,又名太平镇。

    王母山:在城南二百余里,奇峰耸峙,高出众山。上有王母庙。
    大木岭:在县西南百里。
    回子坡:在县西南一百三十里。
    大木峰:在县西南二百里,与四川黔江分界。
    挂子山:在县西南,与四川丰都交界。改土归流后,两省民争界控部咨,湖北巡抚会两省委员查勘定界,立有界碑,碑记见《艺文志》。
    大洞山:在城西二里。《旧志》:小山高六尺,石窍空洞,晓光映发,白云从中发,顷刻遍野。
    象狮坡:在城西二十里,两山对峙,以形似名。
    狮子岩:在城西二十五里,山石崚嶒[7],像狮子。
    乾溪山:在县西三十里。
    龙泉山:在县西三十里,七药山之祖也。
    一品山:在县西四十里。

    绿葱山:在县西六十里。
    七星岩:在县西七十里,壁立千仞,当夕阳倒映,望如七星。
    佛宝山:在城西八十里。
    公母寨:在城西九十里。
    马鹿山: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连珠山:在县西一百二十八里。
    百丈坡: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天平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乌通山:在县西一百三十里,里人种茶其中,号乌通茶。
    石乳石:在城西一百七十里,为恩施、利川、建始三县分界。
    贺山:在城西一百八十里。明初讨诸蛮,大败之,还次此山,分道剿捕散毛峒,皆大胜之,因名贺山。

    马鞍山:在县西二百里。

    飞水岩:在县西二百里。
    七药山:在县城西二百余里,与支罗所相近,长百余里,外为忠路,内则都会三坝,昔汉蛮分界处,一名七曜山。赋役作册作齐岳山。
    三万箐:在城西二百余里。
    云头山:在县城西三百三十里。

    白虎山:在县城西二百五十里。

    笋子山:在县西二百六十里。
    青龙山:在县城西三百里。
    铁炉山:在县城北五里,有泉,四时不涸不溢,上有庙。
    金紫山:在县北七十里。
    衙门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明时黄中之变,据此上立伪署,故名。下有沃田万顷。
    五原山:在县北一百三十里。
    野猪坪:在县东北七十里。

    太平寨、锦屏山、凤皇山、龙冈山、大箐、小箐、十二盘、红扳岩,俱在县境。

--------------------------------------------------------------------------------

    [1] 石齿: 齿状的石头。

    [2] 斒斓:色彩错杂鲜明貌。
    [3] 螺髻: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4] 崔嵬:高耸貌。
    [5] 原文为“十里”,据同治《利川县志》,当为六十里。
    [6] 道东山,同治《利川县治》为“道东平”。
    [7] 崚嶒:高耸突兀。

 

    官渡河:在县东五里,至乾溪洞伏流数十里出为银照河,又名雪照河,即清江之源。
    沈家河:即官渡河之源。
    下马溪:在县东七十里。
    麻柳堰:在县南二里。
    堰水:在县南五十里。
    小谷溪:在城南二百里。
    双河:在城南二百里。
    七孔子溪:在城南二百里。
    龙潭:在城南二百一十里。
    太极河:在城西南十里。
    黑溪:在城西南六十里。
    前江:源出七药山西,西南入后江,又西至马崖峡,入四川彭水界。
    后江: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西流入前江。
    沙溪: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
    龙潭:在城西八里。
    革井溪:在县西八十里,又有相应溪。
    木坝河:在城西九十里。
    五源河: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盐井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桂花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连三潭: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马泥河:在城西一百二十八里。
    龙嘴河:在县西一百三十里。
    茅潭河:在县西一百四十里。
    清滩溪:在县西一百八十里。
    观音洞:在城东八里。

    落水洞:在县东三十里,又前为乌龙洞,又前为鲇鱼洞,城东之水飞入洞中,伏流地下,水石成声。
    李家洞:在城南三百余里。
    老龙洞:在城西五里。
    蟠龙洞:在城西三十里。
    跃鱼洞: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天心洞: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千佛洞:在城西一百三十里。
    凉风洞:在城西二百八十里。
    长堰洞:在城西北四十里。
    慈洞:在城北九十里。

 

  建始县
    禄山:在县东二十里,山多鸟兽,昔峒蛮恃,以为廪禄[1],因名。
    银山:在县东三十里,石壁峻峭,色白如银,俗呼把系沱后山。
    州基山:在县东三十里,隋业州置于此,今呼棉花坝。后山相近有石柱山。
    猿啼山:在县东二十五里,黄知命有《小猿叫驿》诗,即此。
    连山坡:在县东一百五十里。
    土地岭:在县东一百六十里。
    羊北陇:在县东南三十里。
    望坪: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脚周围不三里,而岧峣直接云汉外,山环为垣墉[2],中峰则孤撑一也。峰顶有庙,明嘉靖年间建有碑。
    虎鹞岭:在县东二百九十里。
    文山:在县南五里,崖如笔架,中峰孤秀,俗呼龚家崖,明都宪[3]林俊改名。
    景阳山:在县南十里。
    连珠山:在县西南十里,即朝阳观后脉。
    鱼龙山:在县西五里。
    石乳石:在县西五里,悬崖层叠,多生石乳。
    药山:在县西七十里,俗名“五十二坝”,出黄蘖、黄连、木通、贝母诸药。
    龙凤山:在县北二十里,玉峰禅师[4]卓锡[5]处。
    当阳山:有县北四十里,每日光初出,即映照崖上,因名。
    千丈崖:在县北八十里,与四川奉节县分界。
    扯著坡:在县北一百一十里,山势徒峻,言车马至此,心牵扯乃得上也。
    大石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燕子龛:在县境乾沟之侧,行者无旅店,可栖往把投宿龛中。
    石通洞:在县南。黄山谷施此,书有“涪翁”二字。

--------------------------------------------------------------------------------

    [1] 廪禄:禄米;俸禄。
    [2] 垣墉:即墙。
    [3] 都宪:明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
    [4] 《府志》有传,参见《释氏卷》。
    [5] 卓锡:卓,植立;锡,锡杖,僧人外出所用。因谓僧人居留为卓锡。

 

    清江:在县南一百五十里,自恩施县流入,又东入巴乐、长阳县界,即古夷水也。
    县前河:在县前,源出县西北当阳坝,群山嵂屼[1],隐蔽天日,泉从山罅悬注而下,俗呼红崖水。漂流渐远,群溪凑之,经龙门子晏公潭,由县城西南绕而东行,有小河自马栏溪入之,又东二十余里,与两溪会,下为马水河。
    马水河:在县东三十里。
    毛茸河:在县东一百四十里,源出县东龙潭坪,南流为枝津河,下为毛茸河,至巴东之桃符号入清江。
    龙驹河:在县南四十里,源出石乳关,东流为太阳河,经麂子流下,始名龙驹河,又东流至大沙河,下会南里渡,入清江。大沙河即马水河下流也。
    两溪河:在县北二十里,自蒲潭溪折西北流,有桐木溪,自西来,又南有木瓜溪,合二水自西北来会,故曰两溪,亦名两会口,曲折东流,与县前河会。
    野三河:源出深油坪,会毛茸河,至九龙潭入清江。

 

    《施南府志》卷之三终

--------------------------------------------------------------------------------

    [1] 嵂屼(lǜ wù):耸立貌。

 

 

    《施南府志》卷之四   
    知施南府事王协梦监修

    疆域
    古迹


    故国荒城怀古,每增感慨。昔贤遗辙,闻风亦动流连。《地志》之列《古迹》,所以资考镜也。施在前代,为苗蛮杂处之区,今则为文物冠裳[1]之地。荒寨废垒,所在多有,虽僻处万山中,而迁客放臣,间留骚雅之迹,故网而收之,以为好古者鉴焉。志《古迹》。

--------------------------------------------------------------------------------

    [1] 文物冠裳:文明、礼仪制度。

 

  施南府 恩施县
    盐水废县:在卫城东四十里。后周置县,并置资田郡,隋初废,大业初,以县属清江郡(《明一统志》)。清江郡盐水,后周置县(《隋书·地理志》)。武德四年,废盐水县(《唐书·地理志》)。清江郡开夷,后周置,曰乌飞,开皇初改焉(《隋书·地理志》)。施州清江。义宁九年置开夷县,武德元年[1]省入(《唐书·地理志》)。
    清江废县:在卫城东十里,后周于此置清江郡,隋初郡废,置清江县,后废(《明一统志》)。唐为州治,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省(《旧志》稿)。
    废亭州:在卫城东一百七十里,后周置。以都亭山为名,隋并为庸州,徙至盐水县(《明一统志》)。
    信陵废县:在卫城南七十里(《明一统志》)。
    旧施州:在卫城南椅子山,宋开庆间治此,城基尚存(《湖广通志》)。
    施州废卫:今县治,明洪武十五年置。国朝雍正六年改为恩施县。
    废忠孝安抚司:在县西南,元置安抚司,明因之,隶施南宣抚司,今裁。
    施王屯:在卫城南一十五里,《舆地唐记》[2]云:州有施王馀址,故以为名,盖谓此也(《明一统志》)。东晋末桓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临施水,号施王[3],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敇[4],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馀址(《方舆胜览》)。
    问月亭:在城北,有台孤高独出碧波峰上之中,旧建此亭于上,相传李白谪夜郎尝过此赏月(《明一统志》)。
    月台:在城北门外,有台高三十丈,其顶平方,父老相传云,李白谪夜郎时玩月于此(《舆地纪胜》)。
    劝农台:在城东五峰山下(旧《府志稿》)。
    钓鱼台:在卫城东南(《明一统志》)。
    钓台:在瑞狮崖,石壁镌有“钓台”二字(旧《府志稿》)。
    野意楼:在卫治西城上,指挥同治孙本建(旧《府志稿》)。
    太白楼:在北城上,明抚夷同治宋洪奉建,今毁,址尚存(旧《府志稿》),按今俗呼擂鼓台。

--------------------------------------------------------------------------------

    [1] 原文为“元在”,疑为“元年”。
    [2] 据《施州考古录》,《舆地唐记》当为《舆地广记》。《舆地广记》为宋欧阳忞撰是宋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学著作。该书“自尧、舜以来至于今,为书凡三十八篇,命之曰《舆地广记》,全书共三十八卷。从远古至宋,郡县建制沿革变化,内容完整,体例明了,为后代编一统志之先河。
    [3] 疑脱“城”字。
    [4]据《施州考古录》,“敇”当然为“初”。

 

    清江楼:即卫城东门楼也,城四门各有楼,东曰清江,西曰西顺,南曰南阳,北曰拱北,俱洪武中建(《明一统志》)。
    半逸亭:在卫城象耳山元妙观之东(《明一统志》)。

    宣威堂:在卫治指挥佥事孙斌建(《明一统志》)。

    澄清阁:在城外水浒庙左(旧《府志稿》)。
    白坡书屋:在城南二十里,邓楩建。

    客星山房:在城西,童昶读书处(以上并见《湖广通志》)。
    仙人宅:在城北七十里(《明一统志》)。
    砥澜楼:在府城内东南上(旧《卫志》)。
    大观阁:在城府南门外(旧《卫志》)。

    葵园:在府城南门外,乡宦童大望别业(旧《卫志》)。
    大莫园:在府城南门外,乡宦李一凤别业(旧《卫志》)。
    临流石阁:在府城南五里,指挥唐一麟别业(旧《卫志》)。
    读易岩:在府城西客星山下,乡贤童昶故迹。
    筹边楼:在卫城内兵备署后(旧《卫志》)。
    鹿山石穴:在卫城南四百里(旧《卫志》)。
    神仙洞:在府城东戎角上房村后,岩间有活水(旧《卫志》稿)。
    仙人掌:在卫城北新化屯大石岭上,其掌迹大而有纹。
    张果崖:在都会里岩间,凿孔以木为梯而上。相传张果于此岩顶炼丹(旧《府志》稿)。
    廪君赤穴:在卫城东八十里,廪君巴务相生此。
    黑穴:在卫城南二百里,两石并立(旧《府志》稿)。
    照京塘:水之清浊,占地方吉凶(旧《府志》稿)。
    詹公故宅:在城内登龙桥(旧《府志》)。
    蛮王寨:在城南六里,四面峭壁,唯一径可上。
    观澜台:在城南,岩石壁上刻有“观澜”二字。
    求雨台:在西城上。

 

  宣恩县
    废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二年置,二长官司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镇南长官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隶施州卫,今裁。
    废摇把峒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镇远蛮夷长官司、废隆奉蛮夷长官司俱在县境,明宣德五年置,二长官司隶东乡安抚司,今裁。
    废施南长官司:在县境,明成化后置,隶高罗安抚司,今裁。
    废东乡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慰司。国朝为东乡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高罗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安抚司,属忠建宣抚司。国朝为高罗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忠峒土司:在县境,明永乐四年置安抚司,隶忠建宣抚司。国朝为忠峒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忠建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宣抚司,隶施州卫。国朝为忠建土司,仍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木册土司:在县境,元置安抚司,明玉珍改长官司,明因之,属高罗按抚司。国朝为木册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咸平石柱:宋丁谓立,《旧志》载:距城三百里。今应在宣恩县境内。
    天圣石柱:宋刺史史方逐蛮,至七女栅降之,立以分界。至明时石断。《旧志》载:距府城二百七十里。今宣恩、来凤交界处即其地也(《宋志》)。
    蛮人田承恩等誓柱文:在施州,今佚(《湖北通志》)。《宋史·地理志》“清江县细沙寨”,今宣恩县东乡,有细沙坝,即其地也(《宋史》)。”
    儒学双桂:相传不栽自生,经秋花发,香倍寻常。初为土官署,后改为学宫,咸谓瑞应云(旧《志稿》)。

  来凤县
    废大旺土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安抚司,隶散毛宣抚司,旧名大翁迦。国朝为大旺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东流土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长官司,隶大旺按抚司。国朝为东流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腊壁土司:在县境,明置长官司,隶大旺安抚司。国朝为腊壁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卯洞长官司、漫水长官司:今并废。

  咸丰县
    废龙潭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四年置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国朝为龙潭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金峒土司:在县境,明永乐五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国朝为金峒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
    废唐崖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六年置长官司,始隶施州卫。国朝为唐崖土司,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硝场:在大田所北一百里,悬崖数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势若城门,上产硝土(《明一统志》)。
    仙掌:在大田所西三十里,悬崖壁立,上有白色如掌,下有黑迹如虎形(《明一统志》)。

 

  利川县
    银山废县:在城西一百八里(《明一统志》)。
    废剑南长官司:在县境,明宣德三年置,隶忠路安抚司,今裁。
    废忠路土司:在县境,明洪武四年置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司。国朝为忠路土司,隶施州卫,雍正十三年裁(以上并见《湖北通志》)。
    废忠孝安抚司:元置,明洪武四年改置长官司,寻复,二十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隶施南宣抚司。今裁。
废沙溪长官司:在县境。

  建始县
    废业州:在县东三十里州基山。《旧志》载:恩施、宣恩二县,皆古业州地。《建始志》云:有永福、草塘二里,世乱民散,遂为容美所据。今按形势,占于容美事,固有之,而古业州实不止建始一县也(旧《志稿》)。
    核桃园:在县东六十里。
    涪翁真迹:宋黄庭坚谪涪,号涪翁,镌于石通洞(旧《志稿》)。
    詹状元故里:在县铜锣坝(《宋志稿》)。

 

    《施南府志》卷之四终

 

 

    《施南府志》卷之五  
    知施南府事王协梦监修

    建置
    城池(关隘)


    《易》称设险[1],《传》讥不备城池之于守国,尚矣!施在前代,为州为郡,废置不常,治所亦屡迁焉。胜国以一卫控诸土司,颇孤危。爰及我朝,诸土司呈请归流,遂立府分县,治同内陆,而城池巩固,门关息警。盖隐然上游一重镇矣!志城池而关隘附焉。

--------------------------------------------------------------------------------

    [1]《周易·坎卦·彖传》:“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施南府
  恩施县(附郭)
    《宋史·理宗本纪》:淳祐三年五月庚子,诏施州创筑土城及关隘六十余所,本州将士及忠州戍卒,执役三年者,各补转一官。按,宋旧城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元仍其旧。明洪武十四年指挥使朱永拓址甃石[1],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五尺,东北临清江,西南环溪水,皆天然城堑,上设串楼、警铺、女墙,为门四,东曰清江,南曰南阳,西曰西顺,北曰拱北,旋圮。
    国朝乾隆二十六年兴修,二十八年工竣,三十七年复详验重修,周五里七分有奇,崇二丈四尺五寸,门四:东曰迎恩,南曰朝阳,西曰金华,北曰拱辰。岁久间有倾圮,历任府县随时劝捐补甃。道光五年,署知府孙仲清捐廉,倡率士民捐资,重建西北两楼,补修西北隅倾圮数处,甃砌四周女墙。有碑载《艺文志》。道光十一年,大水冲塌东南数处,署恩施令姒朝绾捐廉补修,劝谕邑监生康光远捐钱贰伯千助修。

--------------------------------------------------------------------------------

    [1] 甃石:砌石;垒石为壁。

 

  宣恩县
    旧为施南司地,改设后未经详请建城。


  来凤县
    设县时勘定城基三里三分,嗣因土性松浮,详议停修。嘉庆元年,教匪滋扰,掠县治。嘉庆八年,邑令朱鸣凤劝谕士民捐建土城,外石内土,门四:东曰广仁,南曰敦化,西曰崇文,北曰承恩。城高一丈二尺,脚厚一丈四尺,上厚七尺,高一丈七尺。


  咸丰县
    旧为大田所,城周五百丈有奇,崇二丈,门四。明洪武二十三年千户郑瑜甃,今圮。乾隆二十六年估定城基周三里三分,后因地势险要,未建。嘉庆元年教匪蠢动,邑令康又民倡筑土城。


  利川县
    设县时勘定城基周三里三分,嗣因僻在山区,未建。嘉庆元年教匪滋扰,邑令陈春波倡筑土城,道光元年邑令王星榆重修。


  建始县
    城周三里,崇一丈二尺,门四:东曰添禄,南曰望阳,西曰耸基,北曰崇碧,外环以濠。明正德七年夔州府知府吴潜因土城甃石,今圯。因系偏隅,详准停修。

 

关隘


  施南府
  恩施县
    五峰关:在城东二里五峰山下。
    胜水关:在城东。
    崔家坝:在城东一百二十里。
    戎角村:在城东一百二十里,其山四面皆悬崖,惟一径可上。

    暗利寨:在县南一百五十里。 
    歌罗寨:在县南。《宋史》:施州清江县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六寨。《方舆胜览》:歌罗本夜郎县故地,唐置珍州,乾德四年蛮酋珍州刺史田景迁内附纳土,以酉江为界,自是酉阳以北夜郎县故地,尽入施州。按,宣恩令苏公于洛作《李太白祠记》云:歌罗即高罗司高罗地,有珍山,州因以名。实无确据,详见《夜郎考》。
    老鹰隘:在城西。
    木贡:在城北一百里。
    石乳关:在城西北一百七十里石乳山上,三国时吴蜀分界处,武侯曾至焉。今俗呼十二关。

 

  宣恩县
    东乡镇:在县东五十里。

    狮子关:在县东乡。

    东门关:在县南东门山上。
    乾坝: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小关:在县西五十里。
    土地关:在忠建、忠峒路。
    胜水关:在忠建。
    虎城关:在忠建。
    野熊关:在忠建。
    野牛关:在忠建。
    水心寨:在水心山下。
    怀来峒隘:明初蓝玉引兵至此,受南蛮款附,因名。
    覃山寨
    七女栅

 

  来凤县
    散毛关:在县东南十五里,本名师壁峒。元至元中,置神壁峒宣慰司,寻改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中又立长官司四、巡检司七,明初复废为师壁峒,今改为散毛关。
    界址沟:在县南一百六十里。
    卯洞: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
    梅子岭:在县西南二百一十里。
    野猫关:在县西一百里,大旺喇叭洞路口。

 

  咸丰县
    土老坪:在县南。
    水车坪:在县西南。
    张家坪:在县西南六十五里。
    二仙岩:在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接四川黔江县界。壁立数十丈,岩顶方广四十余里。
    梅子枰:在县西南三十里。

    深溪关:在县西,达酉阳路口。
    活龙坪: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接利川县界。
    石牙关:在县西北,与四川彭水县接界。

 

  利川县
    两界关:在县东九十五里,前令陈春波题云:鸟道千寻盘峻岭,螺峰两面夹雄关。
    忠路铺:在县南一百三十里。
    关口城:在县南一百四十里。
    建南镇:在县西一百六十里。
    挂子山:在县西二百二十五里,与四川丰都接界,有碑记,载《艺文志》。
    长蝘塘:在县西北四十里。
    金子关:在县北四十里。
    南坪:在县北六十里。
    梅子关:在七药山上。

 

  建始县
    野三关:在县东一百二十里。
    石门关:在县东一百三十里。
    建阳关:在县南二里。
    耳石关:在县西北四十里。
    三角桩:在县西北八十五里入夔大道。建始、奉节、巫山三县分界处。石笋三,各识其一。险亚石门。
    大岩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施南府志》卷之五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