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江南居客 2012-07-01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圭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做学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实在在的钻研,反反复复的磨砺,滴水石穿,筚路蓝缕,做学问的功夫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对此,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句风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要想学问有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献身学术的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为学问献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学问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确,做学问正象佛教里的苦修一样,要达到涅磐的境界,必须从每日的“读经”、“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终成学术“正果”。目前学术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风气甚嚣尘上,比如剽窃别人的观点,拷贝他人的论文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径可能会在短期内捞到一些利益,但自己的学养未见提高,最终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己的事业都是百弊而无一利。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光立志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为此,他夜以继日的读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了能够用功而不懈怠的读书,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并给它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当读书困倦时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动,枕头滚到地上,脑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立即惊醒,于是爬起来继续攻读。就这样,司马光历时十九个年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资治通鉴》草稿。然后又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修成了一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囊括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据说,这部书成书以后,底稿就足有两大屋之多。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此,马克思的话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圭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第15章)

注释

  (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读解

  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意思。
  万事总宜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效果适得其反。
  一切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切近的地方做起。要在天下实行中庸之道,首先得和顺自己的家庭。说到底,还是《大学》修、齐、治、平循序渐进的道理。

今日感悟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是“四书五经”《中庸》中的一句警世明言,其意思是说,要想走很远的路,到达远大的目标,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之颠,极目远眺,一览众山小,就必须从山脚起步(“自卑”和今日说的自卑是两回事,是自从卑微、低处之意)。这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圭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细微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几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做学问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实实在在的钻研,反反复复的磨砺,滴水石穿,筚路蓝缕,做学问的功夫才能从较低的境界逐渐升华到较高的境界。对此,著名学者王国维有一句风趣而形象的名言:“古今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此谓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谓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意思是说,要想学问有成,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第一要有献身学术的勇气和心理准备;第二,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要有为学问献身的精神;第三,一旦学问做到了很高的境界,就可以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即使在平凡中亦能洞察到深刻。正如《红楼梦》中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的确,做学问正象佛教里的苦修一样,要达到涅磐的境界,必须从每日的“读经”、“打座”等一招一式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才能终成学术“正果”。目前学术界华而不实、投机取巧的风气甚嚣尘上,比如剽窃别人的观点,拷贝他人的论文之类的行为屡见不鲜。这种行径可能会在短期内捞到一些利益,但自己的学养未见提高,最终于社会、科学研究和自己的事业都是百弊而无一利。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司马光立志编撰《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为此,他夜以继日的读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了能够用功而不懈怠的读书,他专门做了一个圆木枕头,并给它起了个有意思的名字,叫“警枕”。当读书困倦时便在木板上稍睡片刻,身子一动,枕头滚到地上,脑袋就重重地磕在木板上,这样就会立即惊醒,于是爬起来继续攻读。就这样,司马光历时十九个年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对一千多年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研究,写出了《资治通鉴》草稿。然后又删繁就简,取精用宏,修成了一部上至战国,下至五代,囊括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历史,共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资治通鉴》。据说,这部书成书以后,底稿就足有两大屋之多。
  所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此,马克思的话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广益中学校训

  据广益中学校长章显林介绍,广益中学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于1892年2月创办。1894年,经清川东道台批准为广益书院,1898年改称广益学堂。1904年,更名为广益中学。1928年,学校与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脱离关系,由国人杨芳龄接办任校长,改称重庆市私立广益中学校。
  1934年,杨芳龄校长总结办学42年的经验,为勉励师生业精于勤,努力进取,进一步推动广益发展,特取《礼记·中庸》中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作为校训。“迩”即近,“卑”即低。喻义从基础开始,由近及远,由低到高。事业上,“行远”是积累、“登高”是成就,“行远”与“登高”体现了“积累”与“成就”的辨证关系;在做人上,“行远”即树立远大理想,“自迩”则要求脚踏实地;在做事上,“登高”即应有攀登事业和科学高峰的抱负,“自卑”即指必须具有万丈高楼从地起的务实精神。
  虽然经历了教会办学、私立中学、公办中学和文革后恢复和百年校庆后的振兴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但广益中学重视基础教育在人生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指导思想始终未变。“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校训一直传承至今,经由下而上、自上而下多次讨论,并征求部分教育专家意见后,形成共识,将校训上升为办学理念。
  学校还强化了“一训三风”,即校训: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校风:文明、进取、求实、创新;教风:守德、树人、学高、严谨;学风:勤学、求真、多思、重行;确立了“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教书育人、团结协作”的教师发展目标和“做真人,志趣高远;求真知,学业精深;尚践行,成才报国”的学生培养目标。明确了“秉承传统、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和“爱国爱校、治学严谨、尊师勤学、文明活泼”的办学传统,建立起广益中学理念文化的核心体系。
  而今,从校门到教学楼到办公楼,师生们随处可见“一训三风”。悠久的历史、优良的传统、优雅的环境与“知校、爱校、兴校”的系列活动,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构成了广益中学人文教育的丰富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