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海纳华 2012-07-02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东古建迷乡村寻宝

 

本文刊发于《北京晚报》2012年4月21日17、18、19版,感谢支持

 

记者:习楠

  4月18日,“抓住文明余脉——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调查”的筹款活动在网上推出,项目发起人这样介绍自己:“我叫爱塔传奇,一个古建发烧友。来自山东德州,从事电脑行业的我,2006年开始用业余时间探访古迹,历经300多个地方的2000多座古塔和100多座早期木结构,行程9000余公里。我最初只是想见识一下古建筑的魅力,却发现这些瑰宝的现状极不乐观……山西是国内现存古建筑很多的省份,晋东南地区最为密集。我五去山西,那淋雨腐朽的失修的木结构古建筑,深深地刺痛了我。个人微小的力量无法保住这些珍贵的建筑,只有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在现实生活中,“爱塔传奇”叫唐大华,是一个42岁的山东德州人,大学时读机电工程专业,现在自己经营一家电脑公司。这次筹款活动他希望两个月内筹款5000元,用于他今后探访失修古建筑的差旅费和调查经费。他说,即便筹款不成,他探访失修古建筑的活动也会继续下去。

  这几天,地产公司万科将山西一幢古建筑整体搬到了北京,用于房地产项目。对于企业迁建古宅,“爱塔传奇”在微博上频频发言,他希望万科不要打法律与道德的擦边球,更不可带头示范,“此风一开,不用几年能把山西的古村搬空,真不是危言耸听,到那时悔之晚矣。当前立法缺失,只能靠自律,传承古文化是好事,拜托想点别的创意吧。”

 

  看见“破庙”就激动

  说起古建筑,尤其是木结构古建筑来,乍看起来不善言辞的唐大华滔滔不绝。“我一直很喜欢古建筑,最早喜欢古塔,所以微博起名叫‘爱塔传奇’,后来深入进去,又喜欢木结构的古建筑,对木结构古建筑的关注逐渐多起来。”正是由于对古建筑的兴趣,2006年开始,唐大华从自己所在的山东省开始,逐一探访有文字记载的古塔。跑遍山东全省后,他的探访范围向山东省周边扩展,“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周边凡是适合自驾的地方,都去过。”2006年至今,他利用节假日走访了400多处、2000多座古塔。起初,他的访古活动或跟一些古建筑爱好者一起,或跟朋友、家人一起,“我看古建筑,他们就当出去玩、到处走走。”到了2010年下半年,他的访古目的从当初为了开眼界的“纯访古”逐渐转向到村落调查失修的古代木结构建筑时,陪伴他的便只有自己的朗逸轿车和数码单反相机。

 

  自驾车在荒僻的山西村落里找古建筑并不容易。“找那些古建筑都是在各地公布的文物保护名单上查,但大部分只写个名字,具体位置没有,只能到了之后进村里去问,山西的老乡都特淳朴,只要他们知道哪儿有座古庙,肯定跟我说怎么走。”没有详细的地理位置记载,没有地方志为依据,唐大华的探访路程全靠导航仪和老乡指路,“在村里的古建筑,有的有院墙,有一年拿2000块左右工资看院子、管钥匙的老乡,遇上这样的就得找老乡开门。”

 

  “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从县城住的地方出发,要是计划爬山就更早,大概5点出发,天黑之后再开车回县城住下,夏天基本是晚上8点多从村里往回走,到了住处光拷照片、做备份就得一个多钟头。第二天还是这个安排,每次出去一个星期左右,天天这样。”唐大华一边用电脑展示着历次访古照片,一边讲述着他访古的基本日程。“早饭晚饭都可以在县城住的地方吃,午饭都是自带。”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张照片笑着说,“罐头是好东西啊,每次出去我都提前买好几罐罐头带着,好几样儿换着吃,一顿中午饭就是一罐罐头、一瓶八宝粥、一块面包,八宝粥里的折叠小勺解决了餐具问题,方便。”照片里,一罐鱼罐头、一瓶八宝粥已经打开,它们和一块面包一起放在汽车座上,八宝粥附赠的折叠塑料勺斜插在鱼罐头里。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日程和饮食可谓艰苦。可是唐大华乐在其中:“还是因为我喜欢,有动力。好多人跟我拍的那些庙叫‘小破庙’,这说法也没错,再珍贵、再有价值,失修了可不就是‘破’嘛!不过我跟它们叫‘小庙’,每次出去我都说‘我看看小庙去’,有时候看它们就像看亲人的感觉。”

  在唐大华眼中,那些“小庙”像亲人。而在当地村民眼中,“小庙”是祖祖辈辈信奉的神灵之所在,即便已经破败到塌屋顶、倒墙面,甚至只剩下一副木架子,他们还是心存敬畏。在唐大华拍到的照片里,几乎所有在村子里的“小庙”,附近的树枝、草枝上都系着祈福的红布条,系得多的,远远望去是一片红色,还有的庙门口、窗台上摆放着一对一对的大红灯笼。

  村里的古建筑再不抢救就没了

 

五赴山西

  唐大华的探访从山西开始,从2010年8月至今,他已经五赴山西。他说,选择以山西为探访起始地点、重要对象的原因是,“山西以外的省,元代、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存量很少,像山东全省有单体建筑7座,其中4座是碑亭,全省17地市一共就4处。其他省份跟山东也差不多,河北略微多点,其他省的单体建筑基本都不过10座。元代以前的,还有好多省一座没有。长江以南的省份也有一些木结构建筑,但一江之隔,建筑手法上就和北方的差异很大,存量更少,粗略统计大概是二十几处。更重要的,山西省的早期木结构建筑很集中,最多的一个县是长子县,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有39处。”

 

  2010年8月,唐大华一家三口一起第一次赴山西,从太原出发,途经应县、五台县、长治市、晋城市,但行程被三场暴雨打乱,仅探访了佛光寺和南禅寺。

 

  2011年6月,唐大华开始了独自探访,“第二次去山西,主要把南部一圈走过来了,在长治待了3天,然后去河南济源,在那儿看了两座木结构古建筑和1座塔,然后到山西芮城、运城、临汾、平遥。”这一趟下来,他看了约40处木结构古建筑。

 

  2011年9月,唐大华第三次赴山西,原打算去晋城,最终却在长治各县看了约40处失修的木结构古建筑,也就是他常说的“小庙”。

 

  2012年1月,唐大华第四次赴山西,依然在长治,他所看到的30多处古建筑里,年久失修的占绝大多数。

 

  2012年4月,唐大华第五次赴山西,这次他在长治待了8天,看了约40处古建筑。

 

  唐大华估算,“仅长治一处,元代、元代以前的早期木结构建筑能有200处上下,大部分处境很糟,不乐观。”

 

  发现唐代建筑引争议

  2010年,唐大华第一次赴山西时,便把梁思成对佛光寺的描述抄下来,在佛光寺东大殿里边看建筑实物边比对梁思成的描述。“看梁工的书,那真的是看天书的感觉,没有实物对照真的很难理解,到了佛光寺,对照着一看,那真是恍然大悟,实地一看都明白了。”两年下来,他已经从一个古建筑爱好者逐渐成为熟知相关理论的“民间专家”,他制作的“木结构建筑示意图”在博客上发表后,更是受到很多古建筑爱好者的好评。

 

  五赴山西,唐大华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长治市长子县布村玉皇庙的断代做更深入的调查,收集相关情况。他先后四次去布村玉皇庙实地探访,“这个庙的前殿,我个人推断它是唐代建造,很可能是唐中期。”他在博文中写道:“时代上可与南禅寺大殿比肩,有可能是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此前,玉皇庙前殿起初曾被认定为宋代,之后又有学者推断其为五代。

 

  让唐大华意外的是,他对布村玉皇庙为唐代的断代结论,得到了山西省年近八旬的原省文物局总工程师柴泽俊先生的亲笔回复,并在信中就他提出的观点进行了逐一回应。“没想到柴先生这样的大家能给我回复,很意外,但柴先生认为应该断五代。”唐大华说,“我前几天第五次去山西一共8天,有3天去了玉皇庙,主要拍了历代维修的痕迹,为支持我断唐代找证据,而且现在正在整理第二份资料,这次会做得更详细。”

 

  唐大华的观点和坚持在网上引来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他的断代方法不严谨,也有人认为他坚持断为唐代是为了要引起文保单位对该庙的重视。面对这些争议,他并没在网上进行回应,“回应了就是口水战,没意思,断代方法大家是一样的,要根据实际建筑来判断,但是不管是哪朝哪代的都值得保护,难道唐代的应该保护、宋代的就不管了吗?”

 

  除了学术探讨和争论,唐大华对古建筑的探访还引起了山西当地文保部门的关注。“微博的影响比博客大得多,前几天有位当地文保部门工作人员给我打电话,说会对我在微博上公布的情况进行调研,还说一个月内会给我回复、希望能多加强沟通。”此前,当地文保部门工作人员还曾与他一起前往探访。


  古建筑保护难题等待破解

  除了准备布村玉皇庙的相关资料,唐大华还在忙着筹备三件事:公益基金,研讨会,筹款。

 

  “我在微博上看到邓飞‘免费午餐’的公益基金,觉得这个形式不错。”唐大华觉得,通过募集捐款、筹集公益基金的形式修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多少能为保护它们出一份力,也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家都关心自己捐的钱用在哪儿了,关注捐出的钱也就关注到了那些古庙。”他还说,“跟邓飞联系过,他很支持,也愿意来做这个,我觉得他有这方面的经验,他的‘免费午餐’通过募集捐款给山村孩子提供午饭的活动也很成功,或许可以模仿一下,但我自己还是打算继续做实地考察,去看这些古建筑的情况,只做前端的调查工作。”

 

  即将在2012年4月底召开的研讨会,也是唐大华现在的“中心工作”之一。在邓飞、薛蛮子等微博名人的帮助下,正在筹划中的研讨会将有机会使更多人了解到古建筑的现状。“月初从山西回来后,一直在整理相关的材料,我打算主要讲山西的情况,时间有限只能拣重要的说,现在定的是讲两处,一个是布村玉皇庙,一个是长子县西上坊成汤庙,这个成汤庙1982年被评为县级保护单位,但30多年了没修缮过,它可算得上是金代木结构建筑的标本。”

 

  另外一件事就是在网上募集经费。在一个为实现梦想寻求资助的网站上,唐大华提出了“抓住文明余脉——山西早期木结构古建筑调查”的项目,通过网站项目审核、正式开始公开向网友募集经费后,唐大华很兴奋,“也算是知道有人支持我吧。”唐大华开始探访古建筑后,“一年里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外面看,每次出去5到10天,像这次尝试募集5000块,足够一次探访的差旅经费,车和摄影器材这些不算在里面,我自己出。”

 

  唐大华说,4月初去山西,他在仙翁山看到了一种“另类”的保存古建筑物的方式:“在离村子挺远的山上,有个在太原工作的本村人花钱在山头上修庙,一共五座,其中一座是花钱买的好几座庙的零件拼起来的,一座是整体搬迁、先拆再到山顶组装的,庙对面还有座戏台,也是从村里买的,整体搬迁上去。这种迁建属于破坏,但山西的情况特殊,不迁建,只剩下等着它塌了没了一条路,迁建反而保存了它。”面对这种情况,他觉得无奈,“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文保部门也赶快行动。”

  

  2010年8月至今,唐大华以自驾形式探访了山东省和周边省份,亲眼见到了100多处、200多座散落在村里、山间的木结构古建筑,“拍的照片已经500多G。”“咱们国家的古建筑有砖石结构的,像古塔、石窟都属于砖石结构。还有的古建筑是木结构,屋子的主体框架用木材建造,墙体虽然有砖泥、屋顶有瓦,但即便推倒了墙,只要它木头的架子没问题,这屋子就不会倒。木结构怕雨淋怕火烧,后期维护比较麻烦。如果屋顶完好,屋梁不淋水,这屋子可能能挺上千年,像山西的南禅寺、佛光寺。但如果一淋水,就没谱了,可能很快就朽了。”

 

  在他走访的木结构古建筑里,除了已经被评定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的大庙、大寺,那些散落在村里的“小庙”,情况“极其不乐观”,“轻的屋顶漏个洞,重的后檐没了、大梁已经被淋得要朽断了,还有的已经塌得只剩个架子,更严重的完全塌没了。”唐大华表示,屋顶漏、淋雨是这些古建筑面临的“大敌”,“屋子漏,绝大部分都从后檐漏,前檐向阳、干燥一些,后檐因为本身就在阴面,一旦漏水,雨水落在大梁上,而大梁终年不见阳光,腐朽得很快。那些塌了的古庙基本都是在后檐,大梁从根儿上朽断了。梁一掉下来,它整个儿的结构就乱套了,就会把别的柱子拽倒,别的梁也会被拽塌。所以,如果这个庙只是顶上有个漏洞,赶紧补,还能救,这算小修,一直放着不管,洞越来越大,梁也朽了、塌了,就不仅仅是花几百万大修的事了,这建筑可能就毁了。”

 

  “比如我看到的一座庙,它的一根大梁已经朽断了,已经有错位、塌下来一块,底下被村民给支了根柱子,临时支着。要是没这根柱子,这个殿早就塌了。修的话,这根梁肯定要换,梁属于大件儿,即便是那些已经淋了水还没塌的梁,修时也得更换,一修一换,这原装的东西少了,它的文物价值就低了。即便是不换,它的寿命也已经受到影响。”唐大华说,在现在还能看到的这些木结构古建筑中,“保存稍好一些的,都是因为后来被占用了,当仓库、教室、要么就是当厂房,那些闲置的已经消失了一大批,现在能看到的也都年久失修”,如果还不赶快着手抢救,等待这些古建筑的“只能是塌了、没了”。

 

  正因看到这些“小庙”可能面临的灭顶之灾,唐大华决定逐一探访那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通过自己“爱塔传奇”的博客和微博发布相关情况。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襄垣南牙村周成王庙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襄垣付村周成王庙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长子大中汉三嵕庙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精美的唐代塔刹(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东良村的小酒窝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山西长子苏村仙翁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