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帛书籍的兴盛和发展

 鸿墨轩3dec 2012-07-02
简帛书籍的兴盛和发展
[ 录入者:换鹅书会
    如果说,成套文字甲骨是我国早期典籍的雏形,那么,我国最早的正式书籍应自简策始。也就是说,简策才是用文字写在或刻在专用材料上记事成为供人阅览的著作物。专门用作书写的材料是经过加工的竹片和木板。用竹片的称为“简策”,用木板的称为“版牍”。
    竹木应用于书写的起源很早,殷商与宗周的甲骨金文中“典”、“策”二字很多,这不仅指甲骨本身,也包括史官记录帝王诰命等的简策。战国时简策已很兴盛,两汉承袭此制,简牍册封,传达王命,这些都有发掘实物。大体上可以说,竹简、木牍的使用,始于上古至公元后3或4世纪。而以竹简为先,木牍较后。“简”字是从竹头,在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已有。“牍”字至汉代始见于文献。出土文物也证明竹简早于木牍。
1.jpg
    木牍制作与竹简制作不同。一块木板叫做“版”,写上了字的木板叫做“牍”。一尺见方的牍,叫做“方”。一般不到100字的短文,可写在版牍上,而较长的文章,就需用简策。一般画图也用版牍,特别是地图。以“版图”来称国家领土,就是这样来的。一尺见方的版,用于通信,这就是“尺牍”一词的来源。但是在没有竹子的地方每每用木条代竹片,所以也有木简。但是,古代中国的气候与现代的气候不同。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除极北的区域以外,竹丛到处都有。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魏、晋、秦、齐各诸侯国领地都有竹林。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各地,当时没有竹林,故多用杨木及柳木制作木牍或木简。
2.jpg
    用于书写的材料,缣帛比竹木好得多,不仅质地轻软,便于携带保管,而且色白、吸墨、浸水不胀、耐腐蚀,是纸张发明前最好的书写材料。但缣帛种类很多,并非都可供书写,一般供书写用的“素”、“绢”、“纨”,均由生丝制成,价格昂贵。春秋战国时代,帛书的用途仅限于竹木所不能胜任的、重要的或与卜莁有关的文献。起草稿常用竹简,定稿后才用缣帛。竹书附图也多用缣帛,如《孙子兵法》82篇,有图9卷,齐《孙子》89篇,有图4卷,所有图都是画在缣帛上的。缣帛还用于祭祀祖先及神灵,《墨子·明鬼篇》说:“放先王之书,圣人之言,一尺之帛,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也。”缣帛有时被用来记载皇室、大臣的功劳,《吴越春秋》卷10载:“功可象于图画,德可刻于金石,声可托于铉管,名可留于竹帛。”
    简帛书籍的兴盛和发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与文化繁荣的需要,反过来又成为这一时期私人讲学、著述和藏书的必要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