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中天、高希希、吴宇森的三国之争(图)

 金榜题名2010 2012-07-03
作者: 李光斗   发表日期: 2010-04-01 13:04   复制链接



易中天、高希希、吴宇森的三国之争(图)

著名导演高希希翻拍的新《三国》即将在全国卫视播出。新《三国》究竟该遵循原著,或是重新解读,还是剑走偏锋成为争论的焦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三国演义》,易中天、高希希、吴宇森的“三国”之争也在所难免。

 

翻拍年代,百家争鸣

 

此次重新演绎《三国》,高希希启用了陈建斌、陆毅、于和伟、张博、黄维德、何润东、林心如、于荣光、聂远、陈好等海峡两岸众多的实力派演员,拉开了《三国》的时代大戏,历史名著的资源再次被翻炒。

近些年,翻拍名著成为一股流行趋势,投资方、导演、演员等对其乐此不疲 。“红楼梦中人”的选秀率先掀起了名著翻拍的势头,大张旗鼓的营销造势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紧随其后地便是张纪中的“创新版”《西游记》,这位颇具争议的导演无需大肆造势便成为媒体争相报道地对象。此番高希希已杀青的《三国》显得低调许多,单剧集却也拍出了170万的高价,总价卖出了亿元天价,更以70万人民币一集的高价卖给日本NHK电视台。然而这些还不算完,香港导演鞠觉亮也率领一班人马紧锣密鼓的展开新《水浒》的拍摄

缺少好剧本的中国影视剧进入了一怪圈,成为一个名著翻拍的年代。

 

黄雀在后,易、高、吴的口水仗

 

当然,对于这些翻拍剧,社会各界对其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总的说来还是“炮轰”更加引人注意。

《赤壁》作为一部“青春励志剧”,一经上映,导演吴宇森对全剧的把控便受到了质疑,当时正在筹拍《三国》的高希希看过《赤壁》后,直接给予了嘘声《赤壁》拍的是吴宇森心目中的三国,和传统意义上的不同,我个人不太认同。历史上曹操是挺色的,但他不会为了一杯茶而开战,如果这样他早就让部下杀了,更不配做相父。高希希认为《赤壁》歪曲了三国的故事背景,只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胃口,并且容易误导青少年。吴宇森则在另一方表示自己更懂三国,甚至比罗贯中还要懂。

但是,高希希的《三国》尚未出炉,就遭到了拍砖。易中天在一次节目中曾非常激动的对记者表示,我可以明确地跟你讲,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拍摄《三国》。高希希的《三国演义》肯定失败。为什么?因为《三国演义》是带有倾向性的,完全站在刘备一方。而且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要忠实原著,你如果完全按照原著拍,有问题,因为原著不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而是有偏向。不按照原著而是参考真正历史拍,观众不买账反而说你不真实,你说高希希怎么能成功?

三个人为《三国演义》而唇枪舌剑地争执不下,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心中的“三国才是最正版的三国。但一部曾经久炒作的名著剧究竟该如何翻拍,才能博得当今观众的好感?

 

翻拍就要翻案

 

     忠实地遵循原著未免过于乏味,而创新故事又如走钢线般易招人唾骂。其实,只有“整容不变性”的翻拍才是最佳选择。

     例如98版的《水浒传》,潘金莲就得到了翻案。因为饰演《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台湾演员王思懿一夜走红,中国观众突然发现关于潘女士的一切原来是段悲情的家庭故事,从而挣脱了中国人“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思想束缚。王思懿用自己的理解,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善恶交织、毁誉参半的潘金莲,也让观众对这部《水浒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中,白骨精被诠释为一位痴情女子,可以为爱情与家庭奋不顾身女人,白骨精角色的形象更加丰满,观众童年时对白骨精的憎恨顿时化为乌有,这部电影亦成为经典。

   当然,名著是恒古流传的经典,各色人物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就算再如何翻案也逃不出人物的大体轮廓,《三国演义》让曹操符号化定格为一代枭雄,《西游记》让孙悟空成为永远侠骨柔肠的齐天大圣。

     社会的价值观必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动摇,人们希望能看到历史的另一面,翻拍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一定要带着镣铐跳舞,为人物翻案,迎合观众的内心需求。高希希说,易中天曾私下表示,他所针对的不是高希希,而是担心所有导演为《三国》都“翻不了案”。

 


         在《名人堂》节目中点评新《三国》

           与高希希讨论如何翻拍名著

                “高家班”亮相


       高希希是个风趣幽默、不像“导演”的导演


         陈好此次在新《三国》中饰演貂蝉


                陈好饰演的貂蝉


               曹操(陈建斌扮演)


                 张飞刘备关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