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诉衷情 ---- 陆游

 王生不易 2012-07-03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①封候,匹马戍梁州②。关河③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④。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⑤!

【注解】

①觅:寻求。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此指大散关、渭河一带。何处:不知何处。无踪迹可寻之意。

胡未灭三句:胡未灭:用《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鬓先秋:鬓发先白。

此生三句:天山:这里代指西北边境前线。沧洲:水边陆地,常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鉴赏】

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轻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这是诸葛亮当年北伐收复河山一贯主战的人物,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一起两句,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关河梦断何处,从当年落到今天。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黑貂之裘敝,落魄潦倒。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换头处,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结语更加深沉。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缴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过去从政的人,以归隐沧州为晚年从容乐境,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谁愿意过这样矛盾的日月?这个结语自然唤出画外之音。当时的人都能明白,后世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都明白。这是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罪恶。不直接说出,用问话,更能发人深思。

 

这首词在结构上不同于一般。一般上下片各占一半,上片过去,下片今天。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不能用普通的对分法来分。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词里大量用典,但融合得使你不觉其为典,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这些你不知是用典,也能理解词意;知道是用典,领会就分外亲切。这是在语言上值得玩味的地方。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1]

作品注释

  平仲:即银杏。   子规:杜鹃鸟。   浮客:游子。[1]

作品鉴赏

  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沈佺期这首五律写旅途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据此诗末句褒城闻曙鸡,褒城在今陕西汉中北,七盘岭在其西南。夜宿七盘岭,则已过褒城,离开关中,而入蜀境。这诗或作于诗人此次入蜀之初。

首联破题,说自己将作远游,此刻夜宿七盘岭。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表示将独游聊作隐游,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

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平仲是银杏的别称。左思吴都赋》写江南四种特产树木说:平仲君迁,松梓古度。旧注说:平仲之实,其白如银。这里即用以写南方异乡树木,兼有寄托自己清白之意。子规即杜鹃鸟,相传是古蜀王望帝杜宇之魂化成,暮春鸣声悲哀如唤不如归去,古以为蜀鸟的代表,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说:凄凄留子言,眷眷浮客心。……靡靡即长路,戚戚抱遥悲。此化用其意。空留听是指杜鹃催归,而自己不能归去。过褒城便是入蜀境,虽在七盘岭还可闻见褒城鸡鸣,但诗人已经入蜀远别关中了。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格律已臻严密,但尚留发展痕迹。通首对仗,力求工巧,有齐梁余风。它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诗人抓住夜宿七盘岭这一题材的特点,巧妙地在独游高卧上做文章。

首联点出独游高卧;中间两联即写高卧独游的情趣和愁思,写景象显出高卧,写节物衬托独游;末联以浮客独游,以褒城高卧作结。结构完整,针迹细密。同时,它通篇对仗,铿锵协律,而文气流畅,写景抒怀,富有情趣和意境。在初唐宫廷诗坛上,沈佺期是以工诗著名的,张说曾夸奖他说: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见刘餗《隋唐嘉话》)这未免过奖,但也可说明,沈诗确有较高的艺术技巧。这首诗也可作一例。[1]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作者简介 舒頔何许人?《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里有他的小传:

  舒頔。字道原,绩溪人,年十五六,与同郡程文,讲明经史之学。后至元中,辟贵池教谕。秩满,转台州学正。遭逢世乱,奉亲归遁山中。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其诗盘郁苍古,不染纤巧织纴之习。书法尤朴拙,识者以为得汉隶法。学者称贞素先生。有《华阳贞素斋集》七卷。

  舒頔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之际,如上文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入明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

作品注释  (1)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2)阮湘:阮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作品赏析

  空惆怅慨叹了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1]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不过是装疯卖傻,学呆,妆痴,谁解其中意?”“尽教他争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沉醉,都不管天和地,没有几个敢真正站起来去怒去喊去抗争!这和《诗经》开创的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温柔敦厚的诗风与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艺术传统是分不开的。

  从全词看,空惆怅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要害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联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分别联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

题红叶

这首诗相传为唐宣宗时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诗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

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这里。」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 从诗的内容看,很像宫人的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注释

1.即红叶题诗传情的故事。历来记载颇多﹐如:(1)唐宣宗中书舍人卢渥,"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叶上题诗云:"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事见唐范摅《云溪友议》卷十。卢渥,鲁迅《唐宋传奇集.稗边小缀》作韩渥。

(2)唐玄宗时顾况于"苑中,坐流水上,得大梧叶",上有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况亦于叶上题诗与之反复唱和。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

(3)唐德宗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见一花流至,旁连数叶﹐上有王才人养女凤儿题诗,"笔迹纤丽,言词幽怨",诗云:"一入深宫里,无由得见春。题诗花叶上,寄与接流人。"全虚见诗﹐为之流泪。德宗闻此事,因以凤儿赐全虚。事见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凤儿》。

2.(4)唐僖宗时儒士于佑与宫人韩氏红叶唱酬,后遂结为夫妇。事见宋刘斧《青琐高议》卷五载张实《流红记》。

(5)唐僖宗时进士李茵尝游苑中,于御沟得宫娥云方子红叶题诗。后茵与宫娥同行诣蜀,被内官田大夫拆散,"宫娥与李情爱至深,至前驿,自缢而死。"事见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后以"题红叶"为吟咏情思﹑闺怨或良缘巧合之典。

赏析  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一切尽在不言之中了。

赏析2   这一故事在辗转流传中,当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但也不会完全出于杜撰。从诗的内容看,很象宫人口吻。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一个少女长期被幽闭在深宫之中,有时会有流年侯水、光阴易逝、青春虚度、红颜暗老之恨,有时也会有深宫无事、岁月难遣、闲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这两句诗,以流水之急与深宫之闲形成对比,就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诗的后两句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运笔更委婉含蓄。它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和渴望回到人间,而用折射手法,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这里,题诗人对身受幽囚的愤懑、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她的冲破樊笼的强烈意愿,尽在不言之中,可以不言而喻了。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李白的《玉阶怨》说: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这话也可以移作对这首《题红叶》诗的赞语。

  除这首《题红叶》外,在唐代还流传有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据《云溪友议》、《本事诗》等书记述,天宝年间,一位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诗在民间遂得传播。诗人顾况得诗后曾和诗一首: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这后一首诗在《全唐诗》中题作《又题洛苑梧叶上》,也不失为一首好诗。从诗的首句一叶题诗出禁城,可以想见题诗人目送叶去、心与俱远的情景。这片小小的梧叶,成了她的化身,既负荷着她的巨大的苦痛,又浮载着她的缥缈的希冀。句中的出禁城三字,与《题红叶》诗中的到人间三字一样,含有极其复杂的感情。这里,人生的要求、祝愿、遐想、幻梦是溶合在一起的。下句谁人酬和独含情,是进而游翔她的诗思。这位得不到爱情的少女,把她对爱情的想象随着梧叶也送出了禁城。她题诗的一片心意原是寄与有情人,但寄与谁谁人酬和,这片梧叶出禁城后又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这些,纵然渺茫难知,也足以令她浮想翩翩,含情脉脉;可是,句中一个字却又透露了她的现实处境之可哀。下面两句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正是回到现实后的绝望和嗟叹。这时,随波荡漾的梧叶已经乘春而逝,而回顾自身,仍然在年年不见春的禁城之内。如果说诗的前半首是身在痛苦环境中产生的美好幻想;那么,这后半首就是走出幻想世界后感到的加倍痛苦了。总的看来,这首《又题》写得较实,较直,以真挚动人。但不如《题红叶》诗之空灵酝藉,言简意长,给人以更多的玩索余地。

  唐代出现了大量宫怨诗,但几乎全都出自宫外人手笔,至多只能做到设身处地,代抒怨情,有的还是借题发挥,另有寄托。这首《题红叶》诗以及另两首题梧叶诗之可贵,就在于让我们直接从宫人之口听到了宫人的心声。

编辑本段译文

  流动的河水为何急急流去,我在深深的皇宫里整日清闲空虚。

  感谢勤劳的红叶,到了皇宫外面要好好的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稹的这首《行宫》可与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参互并观。这里的古行宫即洛阳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即上阳白发人。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这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我国古典诗歌讲究精炼,写景、言情、叙事都要以少总多。这首诗正具行宫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元〕康里巎

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

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岂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

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所以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以为这首诗是王建所作,并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薑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