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的随想 20120311

 10同心圆10 2012-07-03

2012年03月11日 星期日  新民晚报
汉服的随想 
 
  ◆尹荣方
  偶看电视,见一颇有点名气的学者穿着对襟中式服装侃侃论道,很觉新鲜。虽说前些年这类形象并不少见,穿大红棉袄招摇街市者,穿长衫面对学生者,都能见到。还有些人倡议恢复唐装汉服,但响应者似乎寥寥,他们本人大抵也已恢复原来的行头了。在这样的时候,又见久违的汉服,惊现于电视,我在感到新鲜的同时不觉对服饰问题生发了些感想。

  服饰,大约最可展现民族生活与民族精神。不说服饰的起源,我相信“礼俗”制约下的服饰具有一定稳定性,如从前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等,人们常给婴儿挂银圈、玉锁之类的配物,乃基于某种信仰因素的习俗。婚礼是最重要的人生礼仪,婚礼过程离不开红色,红灯笼、红彩带、红地毯,新年的服装更离不开红色。以红色服装为喜庆服装,也很具我们民族的特色。丧礼服饰则以黑白两色为主。过去丧服制度非常复杂,民间也形成相对固定的丧服形式,即所谓“披麻戴孝”。

  服饰的主要功能是装饰与标记。传统社会讲等级,它在服饰中亦得到体现。皇帝与百姓的服饰虽然历代不尽相同,但服装的质料、花纹、颜色等,要根据各人的社会地位与角色来决定,如皇帝穿龙袍,大臣穿蟒袍玉带,老百姓只能穿布衣,称布衣等。

  服饰受传统等级观念与礼俗制约、影响,所以中国人常将服饰与政治及价值挂钩。清军入关,推行留辫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近代的洋务派,把服饰看成是一种“道”,他们积极学习西方,引进借鉴西方的技术、器物,推行洋务运动,但坚持不易服色,所谓“易其器而不易其道”。辛亥革命后,剪辫子和穿中山装,成为否定清朝统治、维新革命的标记。“文革”时期,草绿色的军装是青年人服装的主流,因为那时搞全民皆兵。穿“奇装异服”的人被视为政治觉悟不高或者有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大百姓的服饰变得多姿多彩,这是改革开放的符号。

  我总觉得,我国民众在服饰上大得改革开放之赐。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的服装不会那么丰富多姿。我们在服装上实现的现代化可谓最为彻底。现代服饰为什么会取代传统汉服?服装相对简便,无论穿着还是活动时,它们都较传统的服装,如旗袍、长袍等来得便利等,当然是原因之一。然而最根本的,大约在于现代服装在款式上的多样化,以及不断求新求异求美,可以满足人们追求个性发展,追求自在自由以及平等的需要,也就是说,现代服饰更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此角度着眼,则传统汉服之终不能流行,是必然的,因为与汉服相应的传统礼俗早已所剩无几,腐朽的等级制及其价值观念也被人们弃如敝履了。而改革开放之风则深入人心,势不可挡,现代服饰的日新月异、多姿多彩,是可以想见的,它们也会包容传统汉服,让改制的汉服成为现代服装的一部分,但传统汉服要卷土重来,恐怕是绝无可能的。个别人愿穿,随他去罢。但实在不必提倡,提倡也未必能得到多少响应,因为对于这样的服饰,无论外在的认知抑或内在的心理感受层面,人们早就作出了鲜明的评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