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如何驾驭党争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7-03
康熙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最长的皇帝,以其恢弘的气魄和卓越的才干开创了著名的康熙盛世,被人称为“千古一帝”。康熙在位时,同样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历代帝王经常面对的难题——党争(索额图、明珠两大党派明争暗斗),昏庸的帝王惧怕党争,一个不慎可能引火烧身;但康熙洞若观火,以高超的政治手腕驾驭、利用、分化乃至最后消除党争,巩固了皇权,充分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明。那康熙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是左右平衡,均势制约索额图、明珠都是皇亲国戚,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叔公,明珠是皇长子胤褆的叔姥爷,为了个人荣华富贵,以索额图和明珠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太子党和长子党两大阵营,朝中官员大都划到这两个阵营中。

  康熙对这两大党派的人员、争斗心知肚明,他采取了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两派的人均委以重任,有过错时也都重罚,使索明两党在长时间内保持着微妙的平衡,任何一党都无法独大。两党为了巩固权力、扩大势力,不断向康熙讨好尽忠,康熙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地掌握着火候。

  说起来,索明两党都是康熙手中的棋子,无论怎样上蹿下跳,都无法逃脱康熙的手心;康熙置身事外,坐山观虎斗,牢牢地掌控两党的命运,自己的皇位也是做得更加稳固。

  二是扬长避短,择善用之索额图、明珠都是有着杰出才干的官僚,二人深谙官场进退之道,理政经验非常丰富,两党也是人才济济。康熙明白两党都想在他面前表现立功,于是他结合个人能力,量才使用。而两党中人一旦担当重任,一方面想自己露脸,另一方面更担心另一党人暗中作祟,都竭尽全力,千方百计将差事办得滴水不漏,以免给他人落下口实,充分调动了两党的积极性。

  索额图以大清国重臣的身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边境问题。明珠主张撤藩,积极参与平定三藩叛乱以及战后恢复经济;坚决主张收复台湾,推荐施琅挂帅,收台后建议设官兵驻守,体现了独到的眼光。索额图、明珠在康熙的文治武功中均发挥了较好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康熙盛世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三是果断出手,引而不发康熙对两党之争有个底线,那就是绝对不能冒犯正统皇权,一旦超过这个底线,康熙就无法容忍了。所以当康熙发现明珠和胤褆图谋不轨,妄图废除皇太子的储君之位时,康熙果断出手,雷厉风行。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下令革去明珠大学士职务,其同党余国柱、科尔坤、佛伦等均被革职。但康熙为了防止索党一派独大,故留了一手,没有要明珠的命。索额图一党见明珠倒台,纷纷上书弹劾,参他危害太子、动摇国本,这引起了康熙的警觉,于是康熙决定引而不发,依然起用明珠。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帝命裕亲王福全统兵征噶尔丹,明珠参赞军务;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中,明珠都随从大军督运粮饷,因此叙功,恢复原级。康熙这一手,可谓一石三鸟:第一,打击了明珠一党,使他们的权柄风光不再;第二,明珠依然在朝,保留了牵制索额图的筹码;第三,敲山震虎,兔死狐悲,也给了索党一个警告。

  四是快刀斩麻,消弭祸患康熙晚年,疑心病越来越重,当他发现索额图和太子胤礽迫不及待,紧密部署,想早日登基之时,康熙终于决定结束这场无休止的党争。

  康熙四十二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将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不久下令处死,索额图的同党多被杀,被拘禁、被流放,同祖子孙都被革职,其二子格尔芬、阿尔吉善被处死。康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拾了索额图一党,将一场可能发生的谋反消弭于无形。

  康熙痛下杀手,正是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首先,康熙此时对太子仍未绝望,还希冀他能幡然悔过、痛改前非,处死索额图,可以防止一旦太子登基他重张权柄,挟私报复;其次,康熙已垂垂老矣,他自己对党争深有体会,担心新皇登基后无法控制局面,故永绝后患;第三,随着索明两党的退出历史舞台,腾出了位置,一大批新锐如张廷玉、佟国维等开始崭露头角,为大清朝培养了后续力量,不至于出现人才断档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