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6月26日 星期二 新民晚报
以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高境庙站遗址作依托,用一座黄炎培题写的“高境庙纪念邨”牌坊为背景,宝山区首座“户外博物馆”,近日在高境镇高境源广场建成开放。 踏破铁鞋寻觅宝物 从沿用了淞沪铁路部分路基的轨交3号线逸仙路殷高西路站下来,绿树掩映之中,新建的高境源广场赫然在目。 随之,人们一眼瞥见的是广场左边两根被竖起的铁轨。这铁轨由一样苍老的电线杆把它竖起、笨重的铆钉把它固定。旧铁轨,老枕木,还有罕见的拉杆,无声地讲诉着沧桑往事。 为了寻觅这些价格不菲、具有文物价值的宝贝,设计师张明华几下江苏常州、江西鹰潭、山东潍坊,经过反复比较,最后敲定的物件来自潍坊。 建设广场,从一开始,高境镇就提出了“留存百年”的要求。据施工方上海明华环境艺术设计有限公司介绍,两根铁轨之间16块浅浮雕都是用一厘米厚的铜板制作,它们用照片和文字记录了中国第一条营运铁路淞沪铁路的历史。独特的构思和创意,令那些散发着淡淡桐油味的电线杆和铁轨枕木,成为一件气势非凡而又能长存百年的大型装置艺术品。 青铜浮雕展示历史 1932年“一·二八”抗战,19路军指挥部就设在高境庙里。由于日寇狂轰滥炸,宝山民居十毁其九,庙也不复存在,仅留其名。是年5月,居民陆续回归,但失栖身之地。当时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动海外华人募捐获得巨款,在庙行、大场、高境、马桥等地重建家园。同年秋天,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为高境庙纪念村牌坊题字。 去年11月,这座文物保护建筑的牌坊,从逸仙路殷高西路交叉口西南侧居民住宅区内“移”过来,1小时走15厘米,180米路走了4天才被安置在广场上。高境镇“救起”了这块牌坊,也激活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这次整体迁移的方案和极其高难度的施工过程,以及修缮依然如旧的成功案例,得到了曾经迁移上海音乐厅的总指挥、同济大学博导蓝戍己教授和本市古建筑专家的高度评价。 高境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被镌刻在牌坊背后一块长15米、高1.38米的大型青铜高浮雕人物谱画卷上。“一·二八”抗战英雄蔡廷锴、张治中、谢晋元以及陈嘉庚、黄炎培、蔡元培、陈毅、粟裕等历史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宝山区在历年大规模绿化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今天,又在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公共艺术景观形象的市民健身娱乐休闲广场。高境镇党委书记陈士达说:“我们将努力打造宜居高境、文化高境,建设满足市民精神需求的新家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