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圳下沙村:繁华中耕山耘海八百年

 广东黄汉光 2018-08-03

在深圳繁华的中心区,很难寻得这样一隅角落,静静地从历史深处走来,坦然、悠闲,细细的步子慢慢地踱着,外面再喧嚣的世界,也仿若隔世。这里有上千年的民俗风情文化,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这里是深圳改革开放农村变迁的一个缩影——深圳湾畔800年下沙村。

从历史深处走来 江夏黄氏居下沙

“耕山耘海八百年”。30年前,下沙村还是一个由东涌、大围、村仔、围仔、新村、东头村6个自然村组合的小村落,村民世世代代种田、捕鱼、养蚝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广袤的深圳湾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天地。直至深圳特区成立时,村民还基本是清一色的黄姓。

下沙村牌坊。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下沙村牌坊。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到下沙村的人们,是一定要去下沙博物馆转转的,大门敞开着,不用登记,不必买票,静静地走进去,慢慢呼吸着千年的文化。原汁原味的岭南人家、古老习俗的大盆菜、英勇的抗战故事,渔民村庄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一再现。走出来,整个改革开放的历程,还在嘴角细细咀嚼。

“沙头、梅林两乡,山川灵淑之气,钟奇毓秀,蔚为巨族,故历代以来,巨室大家甲于他姓,儒流闻望,济济翔翔,其仁孝之意,著于古而流于今;礼让之风,作于前而兴于后,洵非他族所能及者。”摘自清乾隆五十四年的《重修族谱序》被端端正正地刻在进门左上方。旁边的骏马雕塑气宇轩昂,象征着一路走来,奋勇前进的下沙人。再往里走,立村先祖黄峭山(俗称峭山公)、辛亥革命名将黄耀庭等下沙历史人物雕塑静静守望,这是下沙人引以为傲的先烈,雕塑底座撰写着先祖们走过的峥嵘岁月,一旁破旧卷了边的家谱告诉人们,从哪里来。

黄峭山是江夏黄氏的重要人物,也是下沙、上沙、福田和上梅林4村黄氏族人公认的共同始祖。据传说,黄峭山生活在唐朝末年,一生共娶上官、吴、郑三氏,有21个儿子。为了避免兄弟相煎、祸起萧墙,黄峭山在他80岁那年决定,将家产分成21份,三房各留一名长子,其余18个儿子各带家产一份、《黄氏家谱》一套,自行外出谋生,开拓创业,并写下“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如今这首《骏马》诗成为黄氏族人相认的“密码诗”,海内外黄氏后裔相认,都要吟诵此诗。

在博物馆里,三十年前的生活风貌也被凝固下来。灶台、瓦房、农具、床榻,跟很多电视作品中解放前的中国农村没什么两样,农民戴着斗笠在滩涂上耕种、养蚝、捕鱼。墙壁上珍贵的养蚝照片,尽管只有20来年,但已是村里可贵的文物资料。农城化以前,撑着滑板到靠近香港元朗和天水围的蚝田种蚝、收蚝的场景历历在目。


 

800年文脉薪火传承 古村旧俗成深圳特色

深圳这座“一夜”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有厚重的文化?福田过去不就是一片农田和滩涂吗?从下沙牌坊走进去,你会发现,历史和文化一直都在这儿静静地沉淀。

从下沙牌坊进门,甬道两侧的青石飞檐考究别致,色彩分明。往里走,便是下沙文化广场,左边清式宗祠建筑风格的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清雅肃静,右边侯王庙器宇轩昂,雍容大气。晴好的日子,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广场慢慢走着、聊着,阳光也会变得慵懒。在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正月十五闹元宵、唱家乡戏、吃大盆菜、舞龙舞狮、春秋祭祖等系列传统活动。

村民晒蚝。 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村民晒蚝。记者 佟艳婷 摄

“天下共享大盆菜”。大盆菜是以萝卜、芽菇、荸荠、支竹、冬菇、油豆腐、鱿鱼、芹菜、木耳、干猪肉皮、门蟮干、五花肉、蚝、鲜鳝鱼、鸭肉等15种主料,再辅以蒜头、姜、葱、南乳等佐料,采用煮、煎、炸、炒、烧等方法,用大铁锅将15种主料分别加工好,做成15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最后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把加工好的15道菜,按上述主菜的顺序,一层层依次盛入大木盆里,族人共同享用。大盆菜前,村民齐动手,有人负责煮萝卜,有人负责切烤猪,边做边聊,好不热闹。

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民在举办了具有浓郁南粤风情民俗的“黄氏宗亲会”元宵节,摆下3800桌“大盆菜”,邀请6万人共尝,获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纪录。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前。

最隆重的宗亲会—春秋祭祖,演绎为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下沙村找到唯一健在并熟知祭祖仪式的老人,根据其复述,专门拍了录像资料,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原汁原味的祭祖风貌。2007年,“下沙黄氏祭典”已经登上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村里人庆幸,“当年及时整理出了这套珍贵资料,否则传统文化失传的罪过就更大了”。

下沙重阳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黄氏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的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重阳节到墓地祭祖。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下沙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有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在下沙文化广场,东南亚造型的四面佛、拎着钱袋的招财善人、威严端坐的释迦牟尼、传统的道教寿星、善财童子、卧倒在池畔的如来、手持净水瓶的观音大士、渡海而来的八仙、东边假山上的大笑弥勒等依次排列。偶尔,不知哪里走来的信徒默默敬拜,然后过客一样静静离开。

几位下沙老人,做在黄思铭公世祠前的台阶上,晒着太阳,说着最纯正的粤语。

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城市规划终身荣誉教授约翰·福瑞德曼来到下沙,他说,下沙最能代表深圳历史与现代文化,这里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氛围才是深圳的特色。


 

福田第一高楼正如火如荼建设

采访当天阳光明媚,在下沙文化广场一侧的黄思铭公世祠前,53岁的黄立民正在晒蚝。他回忆三十年前,养蚝、种田的日子,“辛苦啊,还赚不了多少钱,不少人就跑到对面的香港去,做泥瓦匠、收废品,啥都干过”。如今,黄立民这位地地道道的深圳人,正悠闲地晒着他的生蚝,“送给英国的亲戚,女儿在香港读书,有时候也回来拿点”。

下沙村牌坊对面,一处工地正轰隆隆地建设着,围栏上写着,“下沙村旧改,再造美好明天”。这是下沙人斥资30亿元的建设的旧工商业区改造项目,预计2014年竣工后。一座约300米高的写字楼将耸立在深圳西南海滨,成为福田第一高写字楼。

下沙旧改。 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下沙旧改。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地块北临滨河路,西靠东涌路,南接深圳湾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项目规划建设用地43470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24500平方米,建成后拥有4层地下室,集商业、办公、酒店、商务公寓、民居等功能于一体。“旧工商业区的改造将极大地改善下沙片区的资产状态,使其集体物业增值至50亿元以上,年收入达5000万元至7000万元,每年为福田区创造超20亿元的财税收入。

目前,工程土建部分已投入资金约6亿元。”改造项目的负责人介绍说。旧工商业区改造项目与福田区代表性建筑——招商银行大厦遥相呼应,下沙人瞄准了未来。

“要建设,也要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 黄立民放下手中的活,边说边敲着身后的青砖红瓦。

到下沙,一定不要错过与之相伴的红树林湿地,这里每年约有40万只近200种候鸟来红树林保护区内停歇越冬,包括白鹳、白皮鹭、中华秋沙鸭等55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着一种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如今,下沙村村民最在乎的就是那一片红树林,他们说只要红树林在,就代表着这个村庄的历史。


 

美食推荐:

巴国鸡煲:神雕侠侣鸳鸯煲

干锅怎么吃才够味?吃完加汤1秒变火锅!雕虾侣大煲、美国肥牛卷、脆皮肠、丸类拼盘、白萝卜、金针菇、千张皮、客家手工面、酱料!地址:福田下沙村7坊8栋(下沙食街,麦当劳向南50米)

晒生蚝。 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晒生蚝。深圳晚报记者 佟艳婷 摄

景点推荐:

下沙历史博物馆、文化广场、下沙牌坊、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

购物指南:

下沙村内购物街并不分明,缺乏大型购物中心,一些路边小店颇具特色,正在建设的商业中心将成为下沙“中心区”。(记者佟艳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