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生基本走读,不在学校搞晚自习。于是,学校就要求以住地相距较近的几个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在一个有较大堂屋(那时的旧木屋均有堂屋)的同学的家里搞晚自习。一来大家可相互学习、讨论提高;二来老师可不定时地检查学习情况、解答问题。那时,还是点的煤油灯,但同学们仍能自觉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中途休息时间,大家还一起做广播操,由一同学带头司口令。
中学阶段,教学推行前苏联凯洛夫三段论教学法,每堂课,各科开始都要对上一课所授内容复习提问。时间一般10—15分钟。有三种形式:站在讲台旁回答问题;上黑板书写答案;在座位上用卡片纸作答。前两种是及时讲评,当堂给分,并记在学生手册上,老师要签名或盖章。后一种是当天评卷后发下,所有评分都按五级分制记分。因此,学生课后都要及时复习,上课前,学生都要翻下书看看,强记一下,以免上课时老师提问时出洋相。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有助于增强记忆的效果。特别对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这些需要记忆的科目有促进学习的作用。平时,各科也有单元测验,一期有期中、期末考试。连体育科的测验也不少,除了一般的田径项目外,如“跪跳起”、“齐步走,向后转走”、“俯卧撑”、“屈膝,前后滚翻,挺胸跳起”、“后腿伸直,用力蹬地跑”、“纵跳箱(四层)分腿跨越”等。
学习中, 为了记住一些外国名词,同学们采取了谐音法。如“布拉马普得拉河”用“不拿抹布莫奈何”来记住。提问中,也出现一些笑话。语文课时,老师要一个女同学读“异体字”时,她却读成“导体字”,引得大家偷偷地笑。生物课时,老师喊一男同学答“人的大脑发达的标志是什么?”曰“人的额头上皱纹深的,则大脑发达。”(本应是大脑皮层沟纹多、深)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当时,我国和外国交流不多,同学们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不大。于是便有同学作顺口溜:“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我又不出国,学它搞么得。”
高考前的复习只有一个多月,印象中只有数学编的有复习资料,包含有代数、几何、三角的内容,还是油印本。应对高考主要还是靠平时扎实地学习。那时作文题都显示了时代的特征。示例如下:
初三 :“我们有力量”、“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运砖 ”、“我看见了铁牛耕地”、“生活是多么广阔 ”等。
高二:“一堂生动的政治课”、“给参加农业生产同学的一封信”、“劳动会影响学习质量吗”、“我在灿烂的春光里跃进着”等。
高三:“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论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谈一九五九年中的我”、“深刻的变化”等。
(高二因为学的是文学、现代汉语,多是背古文、朗诵古诗或把古文译成现代文之类的习作。) 当时的高考的作文题也有这种特征,比如:《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58年)、《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1959年)、《我在劳动中受到的锻炼》(1960年)。我参加高考时作文题正好与平时训练的差不多,看到后高兴得了不得,轻车熟路,相当部分套用已写过的内容便完事。
我们那一届是在常德参加高考的,考场设在渔父中学(即现在的常德市第五中学)。女同学住在砖木结构的小寝室内。有部分男同学住在一个木质结构的大寝室内,上下铺,铺连铺。当时参加高考并没有像现在感到那么紧张,所以有精力取闹,从一个床滚到另一个床,打起玩架来,算是到此一住的一个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