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省博物院藏青铜器 续

 书楼寻踪馆 2012-07-05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称青铜。作为中国青铜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左右,巴蜀青铜器在与夏商周青铜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具特征的青铜文化。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但有关巴蜀历史的记载却寥若晨星。因此,古巴蜀的历史扑朔迷离,众说纷纭。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繁水观音、巴县冬笋坝、昭化宝轮院、彭州竹瓦街、成都羊子山、成都百花潭、重庆涪陵小田溪、新都马家乡、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以及茂县、宣汉县等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器。此外,与四川相邻的陕西汉中、宝鸡以及湖北宜昌等相邻省区也都发现了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青铜器,给巴蜀文化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证明在广袤的四川盆地,大约在三、四千年前,蜀人就创建了高度文明的古国,后来又和巴人一起创造了灿烂的巴蜀青铜文化,代表了巴蜀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
       当我们默立在巴蜀先民留下的宝贵遗产面前时,不能不感叹先民们在创造自身文化的同时,不忘汲取商周文化精髓的胸怀和睿智;不能不钦佩先民们在创造富裕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创造了浪漫的青铜艺术世界中的辉煌。
       这里展出的仅仅是四川博物院藏青铜器的一部分,它的神秘与奇特将会告诉你昔日的荣光。
       以上文字引自四川省博物院对青铜器的总介绍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战国铜岳
外形:青铜,覆豆形盖,饰四个凸起的圆圈纹。直口,宽肩,鼓腹,下腹内收为矮圈足。肩腹间对称象鼻形双耳,耳系一链双环。肩上阴刻该墓出土铜器的特殊符号。盖及腹部均饰蟠螭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也称“战国水路攻战纹铜壶 ”
外形:青铜,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兽面衔环。有盖,盖面微拱,饰卷云纹、圆圈纹及兽纹,三鸭形钮鼎立。壶身满饰嵌错图案,以三角云纹为界带,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采桑射猎图,中层为宴乐戈射图,下层为水陆攻战图。圈足饰菱纹和四瓣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65年四川博物馆在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发掘出土。发掘人李复华。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羊首耳涡纹铜罍
外形:青铜,覆豆形盖,四面有立棱,立棱间凸铸有四个四合旋涡纹。圈足形把手。直口,斜肩,鼓腹,下收接于圈足。肩饰立体盘角羊首双耳,环列六个四合漩涡纹,颈间及腹部至圈足四面有立棱,腹下一面有羊头小耳。素地,造型简洁明快。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59年,发掘地址为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战国“邵之饮”鼎
外形:青铜,盖顶略凸,中为一龙形钮,套环,环的一面为斜线纹,另一面为三角雷纹;三牛形钮鼎立,盖内铭“邵之饮鼎”四字。附双耳,身上饰三角雷纹,耳下饰一圈弦纹,腹饰二圈凤纹,三象鼻形足。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战国虎斑纹铜戈1
外形:青铜,三角形援,无胡。本部一大圆穿,近栏处二小穿,近刃处阴刻该墓出土铜器特殊符号。方内,有一长圆穿,有虎斑纹。
文物藏品等级:国家一级文物。
流传历史:1980年四川省博物馆在新都马家乡发掘出土,发掘人匡远滢。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再次走进四川省博物院 另星青铜器 - zy7312 - zy7312

   錞于出土于我国西南,古代就有记载。宋洪迈《容斋续笔》卷11载:"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县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予甥余玠宰是邑,得一錞,高一尺三寸,……虎钮高一寸二分,阔一寸一分,并尾长五寸五分,重十三斤。"   錞于上的虎钮应与巴民族的历史传说有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廪君为巴族祖先,唐人樊绰《蛮书》卷十说:"巴氏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古代巴族崇拜白虎,白虎应当就是巴族的"图腾
随葬有錞于的巴人墓,一般都是部落酋长等较有身份的人物。 1972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三座墓葬。其中2号墓除出土巴文铜器外,又出土虎钮錞于一件,铜钲一件。说明墓主人应有他所号令的士众,他应是巴部族的一个酋长,钲上有二"王"字,可能表示他在巴部族内还是称王的。   錞于是用绳系钮,悬挂于架上,以击打的方式使其发出声响。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就有"击屯(錞)于"的记载。錞于是《周礼》地官司徒中鼓人所掌辖的"六鼓四金"之器。"四金"为錞于、镯、铙、铎,都是用于号令军士行动之器。传说古代巴民族军士"天性劲勇",英勇善战,錞于所发"清响良久","声震如雷"的乐音,正是巴民族军士这一特点的印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