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验辩证论的逻辑结构分析

 思东学园 2012-07-05

一、 慧田哲学作者给出的目录内容

先验辩证论

导言

1.先验幻想

2.作为先验幻想之驻地的纯粹理性

a.一般理性

b.理性的逻辑运用

c.理性的纯粹运用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

第二节 先验的理念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先验理念的第一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二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三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四个冲突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据

从国情思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有只能有三种方式

第四节 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二、 慧田哲学作者绘制的逻辑图形式

先验辩证论的逻辑结构分析

将它转化为制图符号连线的形式

开端:先验辩证论

      ┌先验幻想

┌导言┤        ┌一般理性

│    └纯粹理性┼理性的逻辑运用

│             └理性的纯粹运用

┼纯粹理性的概念——先验的理念

│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                 │                 ┌先验理念的第一个冲突

│                 │                 ├先验理念的第二个冲突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先验理念的第三个冲突

│                 └先验理念的第四个冲突

│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据

└纯粹理性的理想┤

└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三、邓晓芒给出的目录形式

第二编  先验辩证论

导言

Ⅰ,先验幻相

Ⅱ,作为先验幻相之驻地的纯粹理性

一般理性

理性的逻辑运用

理性的纯粹运用

第一卷  纯粹理性的概念

第一节  一般理念

第二节  先验理念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

第二卷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第一章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反驳门德尔松对灵魂的持存性的证明

对心理学的谬误推理的解决的结案

总的注释,关于从理性心理学到宇宙论的过渡

[附:“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第一版原文]

第一谬误推理:对于实体性

对纯粹心理学的第一个谬误推理的批判

第二谬误推理:对于单纯性

对先验心理学第二个谬误推理的批判

第三谬误推理:对于人格性

对先验心理学第三个谬误推理的批判

第四谬误推理:对于观念性(外部关系上的)

对先验心理学第四个谬误推理的批判

依照这些谬误推理考察全部纯粹灵魂学说

第二章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一节 宇宙论的理念体系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背反论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先验理念的第一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二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三个冲突

先验理念的第四个冲突

第三节 理性在它的这种冲突中的得失

第四节 纯粹理性的先验课题,就其必然能够完全解决而言

第五节 借所有四种先验理念对宇宙论问题的怀疑论展示

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作为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的钥匙

第七节 对理性与自身的宇宙论争执的批判性的裁决

第八节 纯粹理性在宇宙论理念上的调节性原则

第九节 在一切宇宙论理念上对理性的调节性原则的经验性运用

Ⅰ,对世界整体诸现象的复合的总体性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Ⅱ,对直观中一个给予整体的分割的总体性这一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对数学性的先验理念的解决的结论性评注和对力学性的先验理念的解决的预先提示

Ⅲ,把世界事件从其原因加以推导的总体性这个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与自然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相一致的自由的原因性的可能性

对与普遍的自然必然性相联结的自由这个宇宙论理念的阐明

Ⅳ,诸现象在其一般存有上的从属性的总体性这个宇宙论理念的解决

对纯粹理性全部二律背反的结论性评注

第三章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一节 一般的理想

第二节 先验的理想

第三节 思辨理性推出最高存在者存有的各种证明根据

从思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有只能有三种方式

第四节 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第五节 对上帝存有的宇宙论证明的不可能性

在关于一个必然存在者的存有的一切先验证明中的辩证幻相的揭示和澄清

第六节 自然神学证明的不可能性

第七节 对一切从理性的思辨原则而来的神学的批判

先验辩证论附录

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四、将邓晓芒给出的目录转化为逻辑图

      ┌Ⅰ,先验幻相

导言两分法

    Ⅱ,作为先验幻相之驻地的纯粹理性:下属三个小标题

      ┌第一节 一般理念

第一卷┼第二节 先验理念

      └第三节 先验理念的体系

结构┤              ┌第二版是三个小标题

      ┌第一章┤三分法

            └第一版分别是四个谬误推理、批判、灵魂学说

第二卷┼第二章:分为九节,其中二、九两节下属四种形式

│      └第三章:分为七节,其中三节、五节各有一小标题 

             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先验辩证论附录┤两分法

                   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五、两种目录结构的对比

将慧田哲学给出的残缺目录转化为章节形式,二者之间的逻辑结构便清晰地展示出来。

      ┌先验幻想

┌导言┤      

同一└纯粹理性:下属三个小标题

      ┌第一节:没有列出

对比┼第一卷┤没有第三节的内容

对立  └第二节:先验的理念

差别  ┌第一章:没有下属3个小标题

└第二卷┼第二章:下属四种形式的冲突

        └第三章:只给出第三节、第四节的内容

我们通过列表的形式展开对比:

慧田哲学给出的残缺目录

邓晓芒给出的完整目录

导言:两层结构,本质两分,形式三分

导言环节与慧田哲学的目录同一

第一卷:缺少第一节,只有第二节

第一卷分为三节,呈现三分法特点

第二卷:三章结构,下属节的内容残缺不全

第二卷13个标题,2937

缺少附录环节的内容

附录下属2个标题,两分法形式

本质属性:站在观点认识环节把握逻辑结构

站在逻辑理念、论述结构角度把握章节关系

 

从两种目录、两种逻辑图形式中我们看到,慧田哲学作者头脑中只有逻辑教科书传授的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逻辑、形式逻辑,没有康德创新出来的先验逻辑——认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一体的形式。由此可以得知,慧田哲学作者是停留在观点理论环节分析康德的论述结构,因此才会出现对目录内容进行删除的做法。他没有意识到,删除了康德给出的目录内容之后,先验逻辑的属性就会随之消失,因为论述的结构本身就是一个人特有的世界观形式,即通过论述结构可以看出,他采用的论述方法是怎样的?整体文章的组织结构是怎样的?通过论述的方法和文章的结构,可以把握其中隐含的思维规则、真理格式。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清楚地把握论述者头脑中的世界观形式,以及受思辨能力制约,导致的认识深度与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型(河图结构)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就是逻辑解析目录结构所要实现的目的。

逻辑解析已经上升到方法、结构、规则的高度,不像观点认识那样判断康德的观点理论属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或者徘徊于二者之间的二元论,而是准确把握康德哲学在人类智慧发展史上的准确位置。

然而,人类智慧发展史在现实中怎样表现出来的呢?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不同,它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在东方即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人类智慧发展演变的最初一个阶段,不是探索宇宙模式——宇宙观,而是天地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显然,这是以逻辑思维——对象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鲜明特征的。具体说来,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思维如何把握真实的存在,这一属性从中国古人的造字开始,就一直在支配着他们的头脑,迫使他们不断地反思,从观点认识上升到八卦图像,以后又发展到河图、洛书这样完整形态的模型结构高度。达到了逻辑思维的最高境界——揭示出数理逻辑和哲学逻辑两种形式的图像模版。这就是河图、洛书的本质属性。

《老子》为了让中国古代的道——河图样式能够世代传承下去,为此他用了五千言解说了河图结构,实现了文本与图像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后人准确判断出河图样式的真假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判别的尺度。《老子》在解读河图结构时,采用的方法就是通过语言结构把握背后的认识结构,其中有限环节的诸多解说,都是《老子》从周王室藏书中摘录下来的(据沈善增的考证,它表现为38章~81章的文本内容),而无限环节的解说内容(指1~37章的文本内容)都是《老子》创新出来的,通过继承和创新两种形式,《老子》将81章的结构用归藏法的形式展示出来,即81章之间依据认识结构组成了一个环环相套的圆圈模式。

而《老子》创新出来的诸多名称术语,都是逻辑方法(包含认识方法、分析方法、表述方法在其中)的抽象形式,即《老子》为这些逻辑方法起的名称。由于这些逻辑方法的出台顺序是按照认识结构排列起来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依据古代的连山法,将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展示出来。这就是《老子》大道的终极谜底,它将古代的连山法、归藏法、演绎推论法(周易八卦、六爻演绎)、结构模型法(河图)全都通过讲道理和比喻的形式隐藏在五千言的文本结构中。由此实现了“玄览和抱一”的逻辑理念。

西方逻辑学创建比较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通过《工具论》展示出来。然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包含语言逻辑和认识逻辑两种不同形式的思维规则,后人只注重了语言逻辑规则的传承,忽视了《工具论》中讲述的认识逻辑规则,即两个本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结果西方的逻辑学理论一直沿着A=A的同一律轨道前进,尽管取得了诸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思维方式却一直停留在理性的思辨环节,脱离了亚里士多德的“两个本体说”强调的对立统一关系。结果只能沿着种属分类法的轨道前进和扩展,进行分散的、孤立的、片面的理论研究,导致派别争斗现象持续不断。只有康德终止了观点理论内容方面的创新,跳出了认识对象——具体内容的限制,上升到探索认识形式、认识属性、认识过程、认识结构、认识模式的高度,从而将语言逻辑与认识逻辑从外部分立的形式转化为内部一体的形式。这样一来,理性方法是哲学逻辑推论法——菱形结构法,就被康德率先揭示出来了,并且将它在认识结构各个环节的典型实例列举出来。这为德国古典哲学在探讨认识论规律环节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康德以后的哲学家大多都是沿用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进行创新,如费希特提出的范畴推演法,一个圆圈模式;谢林的同一哲学:矛盾存在的三种形式;叔本华的思维规律——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这些创新成果都是直接源自康德给出的菱形结构法。黑格尔则紧紧抓住了康德的三一体、三分法和二律背反的矛盾关系不放,借助德语中的单词特点——同一单词可以按照认识结构表述出不同的含义,甚至是相反的含义。黑格尔将这一属性称作“具体概念”,即内涵矛盾关系,词义可以转化和质变的概念,将这样的单词作为矛盾运动规律的具体内容使用起来。其结果,就从亚里士多德的静态形式联系上升到动态本质联系的高度,这就是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实质。他是借用了德语词汇本身的属性,揭示出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我们则借助汉字本身的属性,揭示出哲学理论中的极限规律——思维形式规律

由此看来,东西方在逻辑环节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借助了本国文字的属性和特点。由于汉字的属性本身符合语言逻辑规则——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因此,我们的创新不会引起社会的剧烈震动,也不会导致逻辑环节两种属性之间的根本对立。而黑格尔的创新直接与亚里士多德制定的语言逻辑规则发生了冲突,最终导致学者们依据语言表述规则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排除在科学理论队伍之外。如果西方学者摆脱了亚里士多德主观规定的形式逻辑规则的制约,站在拼音符号本身的形式特点上分析语言结构问题的话,就会看到,黑格尔《逻辑学》的根基就是西方拼音文字本身具有的形式特点,里面并没有黑格尔自身的主观认识因素添加进来,也就是说,黑格尔的语言逻辑学是纯粹客观性的,是客观关系的真实表现。

由于西方的文字——拼音符号本身脱离了客观存在的本体,结果导致同一单词按照认识结构、思维规则具有不同的含义,甚至相反的含义。这一属性表明,受西方拼音文字的制约,理性思辨方法不可能实现“一竿子插到底”的“抱一”形式,也不可能攀升到哲学金字塔的顶部,实现“玄览”即站在认识论的山顶俯视整个哲学——逻辑学的发展演变过程。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河图结构对于西方学者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是他们的逻辑学理念制约作用的结果。只有跳出主观逻辑——语言逻辑、形式逻辑规则的框架结构,重新沿着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轨道前进,才能有希望攀登到认识论的山顶,才能有希望从过程结构(结构方法是西方当代新兴的主流方法)上升到完整的结构模型——河图样式的高度。

这样说来,我们创新的成果一旦被西方学者所了解,所领会,那么,未来的强国将依然会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里,而中国学者善于搞派别争斗,受小生产狭隘眼界的限制,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的逻辑学讲述的思维规则、真理格式全然不知,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管理者只能依靠经验治国,不能攀升到《老子》倡导的规律治国的高度。因为把握规律必须依靠哲学逻辑、思维规则、河图结构才能真正实现。

俗话说,墙里开花墙外香。我们创新出来的中国特色的逻辑学,目前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市场需求,一旦传播到海外之后,西方学者本身是善于逻辑思维的,他们能够很容易从中看到这些逻辑创新的科学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力,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的强大威力。因为它可以有效地终止学术研究中无谓的派别争斗,使学者们都在探索客观规律的层面研究各个领域中的疑难问题。观点理论中的任何质疑,逻辑学中的各种悖论,都可以通过哲学逻辑、思维规则、认识结构给以科学的解答。这就是逻辑创新的社会价值。它能够平息学术理论中的派别争斗现象,使学者们站在理性层次上研究动态过程中的必然性、规律性,而不是停留在解释各种社会现象的成因以及谈论个人的认识和发表个人见解这种观点与逻辑二者分立的原始思维形态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