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艺术家们的特殊遗产

 红花绿叶园 2012-07-06
老艺术家们的特殊遗产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陈强演过的经典角色“南霸天”
  黄宗洛的代表作《茶馆》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刚过去的6月无疑是一个让人悲伤的月份。6月26日、28日、30日,短短几天,陈强、张瑞芳、黄宗洛,这三位曾带给我们无数欢笑的老艺术家相继离开人世。老艺术家们的接连过世令演艺圈震惊,也有网友说这“是上帝想看喜剧了。”

  当年挂在电影院中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如今健在的只剩下半数。他们把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化成电影中一个个经典的形象,同时也用他们对表演事业的执著和热爱,留给影视行业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愿跑龙套演配角

  陈强老先生拿的第一个大奖就是最佳男配角,黄宗洛老先生更是演配角演了一辈子,是名副其实的龙套大师。

  北京人艺有句老话叫“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看看黄宗洛老先生演过的角色,除了经典的松二爷,他的角色甚至都没有名字,就算出现在演员表上,也往往是“卖报的”、“男同学”、“地主家的人”……对于演了一辈子配角,黄宗洛并无怨言,他甚至把自己塑造的100多个看门大爷和太监等“小人物”形象自嘲为“百丑图”。

  虽然我们记不住他演过的角色的名字,但我们却记住了他的样子。

  不爱名利演话剧

  那个年代的很多老演员都不爱名利,很多人投身表演是因为话剧,而在那个年代,演话剧也并非名利双收的好选择。

  他们投身表演事业,更多的是因为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比如黄宗洛,就在话剧舞台上活跃了40年。从1958年到1992年,《茶馆》已经上演过近400场,在这30多年里,《茶馆》的演员基本没有更换,这是那一代演员共同创造的奇迹,也是北京人艺另一句名言“戏大于天”的体现。

  有经典作品傍身

  可能是因为那个年代有太多经典的角色,甚至有人会把黑白电影本身当成经典的符号。陈强的“黄世仁”、“南霸天”,还有“二子”系列中那位脾气不好心眼好的老爷子,有的让人恨,有的让人爱;张瑞芳的“李双双”、“赵志敏”还有经典的“母亲”,有的让人笑,有的让人哭;黄宗洛的无数龙套式角色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我们还记得松二爷一张嘴的京腔京味:“王掌柜,您给照应点儿我那黄鸟!”

  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已经是经典,已经在胶片中永恒。

  没有绯闻不炒作

  回首当年的老艺术家们,绯闻对于他们还真是一个陌生的字眼。别说是绯闻,连现在看起来很正常的“炒作”或宣传都很少。

  比如1962年《大众电影》举办的以“百花奖”命名的第一次全国性的电影评奖活动,因《红色娘子军》而成为新中国影坛第一个“百花影后”的祝希娟,就是由全国的影迷票选出来。

  那时明星们的个人生活中,也只有佳话,绝无绯闻。比如孙道临喜欢上了越剧名角王文娟,还是由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再加上张瑞芳,几位好心人促成,俩人终于完婚,而这一年孙道临已经39岁,王文娟也35岁了。  闲章/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