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发论坛200012 期主帖佳作

 无下智齿 2012-07-06
苍白的投资   

【 作者:何克 时间:2000-12-11 19:56:15 】  
  
  
  受惯传统教育的熏陶,在我们的心目中,投资、投机之褒贬,可说是泾渭分明。我翻了翻案头上的现代汉语词典,79年第6次发行的,不知道是否过时了:“投机”指利用时机谋取私利,组词有投机取巧、投机分子和投机倒把等等,很“扁”;而“投资”指投入企业的资金[应该淘汰了:)],至少是个中性词。有时为舆论感到可笑,为了弘扬所谓的理性投资理念而对索罗斯的惨败大书特书、落井下石,但不可否认,它的力量不可小视,总是不知不觉中被陶冶了情操。
  “投机倒把”这词在红色神州一度很流行、很时髦,如今已经销声匿迹了,倒是“投机”这字眼还挺长寿的,但似乎也仅仅限于股市了。96年那场股市风暴恐怕老股民都无法忘怀,正是从那时起,“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成为证券营业部大门口的“座右铭”,一如部队里的“团结、认真、严肃、活泼”,正是从那时起,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品尝了风险的滋味,付出了投机的代价,按正统的说法,是“上了一课”,彻底洗脑,重新做人,充分地树立起崇尚绩优的理念。自此,就有了亏损族的“集体自杀”,有了长虹、兴化的“再铸辉煌”,同一个市场中,一边是高歌猛进,一边是屁滚尿流,忽然发现天堂和地狱如此“和谐”地共存,红肥绿瘦相映成趣。一时间许多市场人士开始欢呼:我国证券市场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质地优秀的个股可以达到100元甚至更高,而劣质个股将为人唾弃,跌破发行价,甚至无人问津,全日没有成交额,再进一步推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引入退出机制。
  果然如此么?!很多话其实已经不必多说。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这句话来描述似乎最合适不过,非要挑出些差别,是我们步子迈的很大、发展速度很快的证券市场只需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扭转乾坤”、“改天换地”。当年的老牌绩优股“风流已被雨打风吹去”,落得个“门前冷落鞍马稀”,而ST一族如同胡汉三,高头大马、趾高气扬地回来了。不服气吗?!骂它们小人得志便猖狂?!省省吧,别叫了!人家早说了,别“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
  一出闹剧!
  《一个也不能少》?!
  回顾当年,被指责为泡沫膨胀、投机盛行的一大根据是市盈率,称发达国家成熟股市市盈率多少多少云云。今天再看,又是何种心情?闽东电力的发行市盈率就达到88.69倍,以当日标准来衡量,岂不是分分钟可能炸掉的特大泡沫、投机分子的“杰出代表”?!面对“恢复性行情”的口吻,你想哭还是想笑?
  什么变了?
  “计划跟不上变化”?!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只是千万别对我说:什么都没变[动],只是心变[动]。
  主流舆论是一贯主张理性投资的,这点至今未变,但只是口号而已,既空洞,也难有指导作用。当然,并不是没有一些条条框框,我们看看往里边套是什么结果:市盈率吗?别笑!不过要以20倍市盈率要求的话,咱们多半要“炼钢”去了,或许首选就是宝钢了?!行业好?!别笑!“没有夕阳行业,只有夕阳企业!”——这是传统产业上市公司的口头禅!再者,如今还有几个公司不是“高科技”?!“高新企业”和街头巷尾张贴的“老军医”一般多了!!看看现在的改名热,只有文化大革命后的全民改名可以一比。看看千奇百怪的时髦名字,光听它的名你都不敢想象它的脸!唉,不知道“宇宙牌”香烟什么时候上市?!现在中国、炎黄、环球都有了,再不上就要更名了!这可是二级市场所特有的、无价的“无形资产”啊!成长性吗?!成长性和庄家、母公司的实力成正比,这已经成了公理,不再多说了,反正,业绩由5角变6角变1元都不叫成长性,扭亏才叫成长性,哪怕一分一厘,那都是翻天覆地啊!时间?!“别哭了,套住算啥?咱们散户有的是时间!”
  我们要投资!
  别笑!
  透过春光烂漫的投资,常常看到“高配”,电死的又是谁?!
  “稳中有涨,涨幅有限”——这就是投资?!
  笑吧,我不多说!
  今日沉渣泛起是有历史渊源的。今日的郑百文之不死,也是有历史渊源的,若它死了,那才真叫做违反“三公”原则了!
  琼民源开了个好头!有琼民源之摇身一变成为中关村,对郑百文的死里逃生还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呢?!这就叫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因为种子还在,因为土壤还在!即使如割韭菜一样倒下去一茬茬,来年春天更加茂盛。
  郑百文既然没有能够成为终点,就没什么必要去期待什么新的起点。
  面对ST“乱臣賊子”群魔乱舞,投机分子大行其道,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投资”?
  其实舆论没有错,投资也没有错。谁错了?不想去说。
  经过许多次讨论,我们认识到资本的逐利本性,就象鲨鱼对血腥、狗对骨头的本能,对这一点,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这个市场上谁都想赚钱,谁都想赚得最大的利润,“胜利者无可指责!”
  “听话要听党的话,戴花要戴大红花”,这已经成了老股民的口头禅。可惜的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也许不是如此说?]的不是散户,而是机构。机构就象七八岁的小孩,你说他狗也嫌吧,又不能抛弃,偏偏这小家伙跟韦小宝似的鬼样精灵,深得阳奉阴违的真髓![这才叫“领悟”!]再看97年,机构响应号召了,痛打绩差股,猛吹绩优股,真是为了响应号召吗?!只不过扯了虎皮再做赚钱的勾当!这就是大资金的高明之处!谁管他是否挤掉这边泡沫的同时,那边又吹起了大气球?联想到98年的重组、99年的科教兴国、今年的网络,不服都不行!然而散户呢?一听命令,脑筋急转弯,只知道不能做了,不知道去想还能做什么。等发现机构还在做时,脑筋又转不回来,等转回来了,又被关在笼子里了!利好、利空是双刃剑,用得好能伤人,用得不好就伤自己。
  我就想起了孙悟空,师傅在他头上敲了三下,算是训诫吧!他却能悟出来是约在“三更”!!你有这天赋么?!有?!那关键还在师傅那!!!
  我们还是太拘泥了,也太天真了,投资又如何?投机又如何?若二者本就是孪生兄弟又如何?
  近期看到官方的报纸也不再回避和粉饰市场中存在的问题,承认发展和监管是相互制约的。一对矛盾如何能两全?这本来是很显然的,偏偏从前那么辛苦地一味要自欺欺人!既然要对立地统一,随着相应阶段的工作重点,势必要调整二者的座次,许多人爱研究这个,什么什么时候“发展”在前面啦!什么什么时候“监管”在前面啦!等等,并以此来指导操作,你能说没有道理?!是研究者的责任吗?!不过,中国国情一贯如此,“一抓就死,一放就乱”是个根深蒂固的“传统现象”,怪不了谁。水至清则无鱼,股无庄则无市,在如此现状中,谈什么投资?投资无非是不过分的投机而已!
  其实,监管部门并不应负有宣传、培养投资理念的责任,应当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监管当中,将杀人者绳之以法是最大责任!口水有什么用!归根到底,市场将真正地引导散户的投资理念,因为它最实际!
  面对现实,我不仅要说舆论没有错、投资没有错,还要说:投机也没有错!
  别忘了我们进入这个市场的目的:取得盈利就是胜利。
  或许还需要人来教育我,什么什么是投机,什么什么是投资!但我听不进,我说:市场是正确的,市场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无论它是投资,无论它是投机!
  刀子有善恶么?!
  记得《狂人日记》中有这么个场景:狂人在街上走的时候,总觉得赵家的狗不怀好意地看着他。
  如果我说:我要做战略投资者!
  又有什么样的眼睛看我?!
  或许门缝后面有人呲着牙恨恨地说:“就凭你?也想占掠?!啊呸!!!”
  今年8月份,正值证监会“超常规”发展、培育、扶植机构投资力量,不仅喂饱证券投资基金,为了平衡利益,还匀些出来给“战略投资者”。[我又想起了“三公”,又想起了“贞节牌坊”,可一则可十则可百则可千则可万则可千千万……] 《法人配售发行方式指引》明确规定“战略投资者”的几个具体要求:并对战略投资者的“体貌特征”有详细的描述:与发行公司业务联系紧密;出于长期投资目的而较长时间地持有股票,一般至少半年时间;投资行为相对公开,大宗买卖及时公告,规范操作;四是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且持股数量较多。
  一二三四,二二三四,有一点不言自明:和中小投资者无关!
  四个条件里中小投资者只有第二条够格,其他免谈。一、三、四,除了再次验证“钱能生钱,富则语富”,没有任何新意!
  何不搞集合竞价?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也少许多黑幕!
  仅就时间而言,如果“集合竞价”的话,三年以下靠边!要知道三年的国库券收益率才多少?!这又是什么利润率?!
  《中国证券报》近期有文章谈到“战略投资者”,文中说:“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至今有63家上市公司参与法人配售,由此带来的隐性收益达17亿元,平均收益率高达89.46%。面对如此可观的收益,形形色色的战略投资者自然趋之若鹜。”由此导致种种黑箱操作,自路桥建设之后,“战略投资者”一度歇业四月多,作者称:“若生存环境不能得到改善,投机可能仍是战略投资者几乎唯一的选择。”
  证券市场的黑箱就象中国足坛的丑闻一样,没什么可预测的,没什么可调查的,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可悲的是,四块遮羞布差不多扯光了,“战略投资者”差不多就成了“真理”。业务联系?!风马牛不相及!或者投资公司是“全能选手”?!长期持有?!再依此“长期”的标准“发展”下去,发行日能否套现?![看看隆平高科吧!]
  对了!还有两块可有可无的破布!就挂脸上吧,省得脸没了吓着人!!!
  [有人告诉我,那不是步,是钱!!!]
  再谈投资、投机是否无稽?
  当某些人[?]肆意投机时,当肆意投机的人[?]被纵容、庇护时……
  一切只剩下苍白。
  无力且无助。


快速免费注册,并邮件激活,赠送高级会员内参、千元课程、8枚金币,享受纯净看帖与交流。

学习、研究与训练是成为投资和投机赢家的唯一正确途径!
变色卡 提升卡 加粗卡 顶部
发表于 2004-4-17 07:14  只看该作者
向自己学习   

【 作者:乙木 时间:2000-12-11 15:01:16 】  
  向自己学习
  一、向自己的错误学习
   毛主席语录:“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这一代人,确实是在学习中长大的,学英雄,学模范,学先进。还有,从工农商学兵到现在的工农兵学商。
   乙木你有没有搞错?居然要向自己学习,是有什么妄想症还是自恋僻?乙木没有。如果在向自己后面加上“的错误”三个字,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很严肃。
  二、成功从敢于认错开始
   不知道哪位大师说过:股市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最奇怪的就是,很多在其它领域成功的人士,到了股市都一筹莫展,而且,制约这些成功人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曾经在其它地方成功。怎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他们的成功阻碍了他们在股市里从头开始学习的机会。试想一想,股市里有很多财经专家、电脑专家,数学专家,但最后他们可能会发现:在自己的专长中很有效的东西,到了股市可能真的没用,甚至有害。
   股市里投机的成功,是要从认错开始的,最大的勇气来自于敢于认错,很多人并不惧怕亏损,但一定有很多人惧怕认错。尤其是曾经在其它领域成功过的人。
  三、自己的错误是最宝贵的财富
   不管我们是专业的也好,业余的也好,当我们在股市里、尤其是在中国股市里呆了几年以后,如果问:最大的、共同的变化是什么?答案是:我们学了很多东西。我们会花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学很多东西,什么技术分析啦、跟庄技巧啦、投机心得啦。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学习机会,而且我以为这是一个人能不能在股市里长期呆下去的最重要的条件:承认自己的错误、好好解剖自己、并从中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在乙木看过的关于投机的书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其中的忠告:向自己的错误学习。
  四、学桥牌的体会
   乙木早些年学过桥牌,曾经在两年内得过50个大师分。据说属于有前途的培养对象。而且我们那里的省级队当时是全国甲级第六名。一般说来,刚开始入门,学会了叫牌、尤其是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叫牌体系后,做庄、防守技术基本上掌握。虽然会有一些东西学不会,比如那些即使是双明手也做不出来的挤牌牌例,但已经足以在高水平的省级比赛中获得较好的名次了。但是乙木和自己的牌队在这时候水平就开始停滞、徘徊不前了,而且,这是很多牌手和牌队的共同现象。后来,有一本书对我们启发很大,叫做《桥技求精要诀》。作者提出一个观点现在想来可能对炒股票很有意思:到了一定程度,比赛比的不是谁技术高、而是比谁犯的错误少。从那以后,我们在训练中对自己出现的错误如获至宝,水平也有了很大的长进。
  五、卖油翁与庖丁解牛
   有一次,我对一位老兄说,近来重读庖丁解牛,很有体会,天下之难事,大概都是一样的吧,股市里的高人,最终不就是得道之人吗?庖丁解牛,一把刀能用二十三年,靠的是好像是熟练程度,最后“技近道乎啊?这位老兄说,卖油翁,“无他,手熟而已。”多练习、多犯错。最后做股票也就变成一个熟能生巧的事情了。就象学打字,很熟练的五笔高手是记不得码表的,那是生手的事。
  六、向自己学习也很难
   这样说来,我们只要对自己所作的操作,客观地作一个分析,对或错,成功或失败,不就很容易进步并通向成功了吗?比如,我们开发出复盘系统,能够方便、直观地对自己过去所作的操作进行类似围棋一样的比赛后复盘,不就行了吗?答案又是否定的。难就难在股市里的对错并无定论。而且结果本身又不能说明问题。问题有这么简单就好了。关键在于: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因为既然股市是一个随机事件和随机过程,那么,一个最后赚钱的交易可能是一个很坏的交易,而一个正确的交易也可能以亏损告终。就算我们将自己的操作理念与方法上升到交易系统的程度,它本身还有集串现象,即某些小概率事件可以连续发生,就像赌大小时,连续十次大或小。而且要命的是:我们还要在这种情况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统,这时候,假若如果我们赚了钱,能够分离出哪些是因为运气?哪些是因为系统不完善?哪些又是系统的集串现象呢?不知道。不仅不知道,甚至我们难以找人一起讨论。因为操作系统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至少很多是不兼容的。所以最后,还是难。


快速免费注册,并邮件激活,赠送高级会员内参、千元课程、8枚金币,享受纯净看帖与交流。

学习、研究与训练是成为投资和投机赢家的唯一正确途径!
变色卡 提升卡 加粗卡 顶部
发表于 2004-4-17 07:40  只看该作者
“也不难学”——漫谈韦小宝习武   
  
【 作者:何克 时间:2000-12-10 1:09:38 】  
  金庸先生对韦小宝这个“宝贝”可说是宠爱有加,据先生说,《鹿鼎记》写到五分之一时,“已把韦小宝这小家伙当作了好朋友,多所纵容,颇加袒护。”。此后还特意撰写《韦小宝这小家伙》一文,文中如此描述:“韦小宝这样的小流氓,我一生之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半个。扬州我从来没有到过。我一定是将观察到,体验到的许许多多的人的性格,融在韦小宝身上了。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适应环境,讲义气。”
   这只是个引子,韦小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爱看武侠小说的朋友们恐怕心目里各有形象[梁朝伟?周星驰?:)],但本质的东西应该还是一致的吧,我不多说[怕说错了]。
   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韦小宝学功夫是从来不肯下苦功的,如果太难,宁可不学,连师傅陈近南的内功心法也没练几次!
   “也不难学”倒非韦小宝的“名人名言”,它出自书中人物般若堂首座澄观禅师之口。那时韦小宝被迫到少林寺做和尚,为五台山之行做铺垫,他也曾想学学天下第一的少林功夫,免得枉来一场,结果只看了数日就没了耐心,从此只是游荡。如此度日一月有余,情况有了变化,为了得到比“方姑娘、小郡主、洪夫人、建宁公主、双儿丫头、还有那个掷骰子的曾姑娘,这许许多多人加起来”还美貌的绿衫姑娘,小宝是可以赴汤蹈火的,可惜技不如人,连人家的衣角都碰不到,反而连连挨打,于是向澄观讨教。韦小宝最想学的是“一指禅”,“心想学会了这门功夫,手指这么弹得几弹,那绿衣姑娘便即动弹不得,那时要她做老婆,还不容易?”,更让他“心花怒放”的是澄观的答复:“这‘一指禅’功夫,也不难学,只要认穴准确,指上劲透对方穴道,也就成了。”可是澄观口中的“也不难学”非同寻常,从少林长拳到罗汉拳到伏虎拳到韦陀掌到......一指禅,其过程,据“少林寺记录大全”记载:五代后晋年间,本寺有一位法慧禅师,生有宿慧,入寺不过三十六年,就练成了一指禅,进展神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料想他前生一定是一位武学大宗师,许多功夫是前生带来的。而澄观练了四十二年,也只刚刚入门。韦小宝如此一算,都成老头老太了,还练个屁!当即泄气了,转而责令澄观研究武功速成法。按澄观所想,少林功夫宁缓不速,不练内力就没有根基,就是旁门左道,但又不得不听,直弄得“瘦骨伶仃,容色憔悴,不言不语,状若痴呆。”
   “也不难学”太难学了!想来韦小宝当年必定有此感慨!:)
   就象操作当中,高手和专家满口“盘面感觉”、“盘口分析”云云,三言两语就能下结论,而咱们埋头看[K线]、抬头看[屏幕],却看不出个所以然。我所知道的朋友中,操作水平好的往往“感觉”很好,首先是灵敏,其次是准确,在外人看来,或者是运气很好,“要什么牌来什么牌”,或者是“半人半神”,其实,这些“感觉”来之不易,代价不轻。我不否认天赋之说,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成功路上很难有什么捷径。常常可听得“读书破万卷”、“熟读唐诗三百首”的说法,道理都一样,“勤为径”!
   依此推论:在股市征战中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不能走歪门邪道,不能急于求成,甚至不能一劳永逸,必须循序渐进,学习学习再学习,并以此达到更高的层次。
   就这样?!
   不尽然!若就这么结束了就没什么意思了!:)
   还是说韦小宝吧,他有过不少师傅,而且个个都是绝顶高手,然而真正学到了并且派上用场的功夫却屈指可数,就六招,是神龙教主夫妇倆教的。其中苏荃传了他“美人三招”:贵妃回眸、小怜横陈、飞燕回翔;洪安通教了“英雄三招”:子胥举鼎、鲁达拔柳、狄青降龙。经两人演示和指点,韦小宝基本掌握了,但自觉一时难以领会,洪安通安慰他不用担心,知道窍门,“假以时日,自能纯熟”。后来,这六招果然屡立奇功,在万险之境中保住了他的小命。
   如此看来,又是有捷径的了!第一,不用练内力,也不需要基本功;第二,学起来比较容易,时间也较短;第三,很有实效,关键时候能起决定性作用。
   那么,二者有矛盾了?
   一点都不矛盾!
   苏荃曾说到:“我这美人三招是师父所授,当年经过千锤百炼的改正。”可见,这三招看似简单,但其中内涵深厚,同样经历了“打磨”过程。而洪安通的“英雄三招”却是“即兴发挥”,对此,她还有个“注脚”:“大宗师武学渊深”,说白了就是“底子厚”。由此可见,此二人和澄观都是“大师”,修为都很深厚,有了这个基础,自然是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就是运用。澄观只能己用,拘泥了些,而洪安通还能因地制宜,教之以人,这就引入了“教”的问题。如同我们教学工作,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一方投入就成了对牛谈琴。有的老师自身水平相当高,但表达能力和传授能力有限,上课上不好,而有的老师不仅肚子里有货,还能因材施教。按说韦小宝这个人是“顽劣之徒”,既不谦虚也不好学,称的上是“不可雕、不可教”的一类,难了苦了都不肯学。而洪安通自然称的上是好教师了,给韦小宝“量体裁衣”制作三招,堪称教得精彩、学得轻松:)。
   但是,任何投机取巧的办法优点、缺点都很突出:就比如那六招,针对性很强,所以效果很明显,总之是处于劣势挨打的局面效果最好,比如被人举在空中啦,跪在地上啦,钻胯等等,这是针对韦小宝没有武功、个子有小的特点来设计的。但正是如此,它的局限性也很突出,一旦出现变数,韦小宝只能束手就擒,因为他没有变通和真正抗衡的实力。为了不让小说显得过于玄虚,金先生自然不能让这六招出现的频率过高,成功的比率过高,但又不能让他死了,于是设计了无坚不摧的匕首和天衣无缝的宝衣,匕首削铁如泥可当得他的攻击力,宝衣附体当得他的自保力,说到底,就是补充韦小宝的“内力”和“生命力”。否则,韦小宝死一万次都不够。
   从韦小宝的“习武经历”可以得到点什么启示呢?
   首先,要成大器,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代价,更大的努力,没有唾手可得的绝顶功夫。
   其次,不可否认的是,任何领域都存在超越常规的技术手段,有时也能达到叫好的效果,但局限性很强,只适用于特殊的环境,即必须有某些条件成立。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可能出现自误,伤了自己,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难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第三,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也不能拘泥于循规蹈矩,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这里又要提到我的那位做生意的朋友,我曾问他周围的生意人学历如何,他说都很低,我又问,他们当中有没有做得好的,他说有,我再问,那么读不读书没有意义了?他说不然。我的追根究底让他感到很累,但还是耐心说了一通,其实就是“经验”两个字。他还是举例子,比如进货量(存货量)的把握,他都是根据各项指标测算出来的,通常很准确,周围的生意人由此很佩服他,大多数认为他运气好[股市是否如此?]若碰上“层次太低”的,对方说“啊,老板运气真好!”,他就是“是啊是啊,碰巧而已。”若是有些经常来讨教“生意经”的朋友,业务上又不“撞车”,就会指点一二。他的意思是:没有文化的人,“经验”是靠实际操作和领悟能力得出的,周期长,代价大,万一悟性不好,可能就混不下去了;而有文化的人,“经验”来自书本的很多,即不必犯别人犯过的错误,不必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这个悟性,其实就是学习方法,领悟能力。循序渐进并不是紧跟着前人依样画葫芦,呵欠呵欠喷嚏喷嚏,而是在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向。当然,如果方向对了,无非是快慢的问题,如果方向错了,那就是“彼岸”了:)
   第四,网络的价值。
   从我自己,我深刻地体会到网络的价值,她是无限的:只要你需要,她都拥有并且给予。当然,我不是贬低报刊杂志等等传统媒介的作用,只是强调网络的意义。首先,网络提供的信息是最迅捷、最丰富、最齐全的,提供的各种搜索引擎实现“所想即所得”;其次,网络提供的最广阔的学习场所,在这里,只会感到“天外有天”,追求永远没有止境,因为这里没有“第一”,或者说时时有“第一”;第三,网络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论坛、聊天室、OICQ、EMAIL,给我们提供了各式各样的联系方法,这里云集的各种理念、手法、体会,可能没有哪个现实空间能够实现。
   我们常常看到武侠小说中主角的神奇遭遇:某个神秘的山洞、一本残破的秘笈、一颗创造奇迹的灵丹等等等等,对我来说,网络就是那个山洞、那本秘笈、那颗灵丹,甚至,我有一种感觉,就好象有个声音在说:芝麻,开门吧。
   在这里,可以找到许多良师益友,并不只于股市,而在人生。
   当然,这里还有机缘的问题,但努力下去,运气总会来的。如同偶然,其实必然。记住:做好准备,机会来了,你就能抓住。机会,并不同于运气。
   第五,利器。
   前面说了,既要自保,还要进攻。而分析软件就是股市操作的“利器”,类似于韦小宝的匕首和宝衣。
   我用金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总结和结束语,希望朋友们能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说读了武侠小说的孩子会入山拜师练武,这种廉洁或事迹,也几十年没听见了。大概,现代的孩子们都聪明了,知道就算练成了武功,也敌不过一支手枪,也不必这样的辛苦的到深山中去拜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