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观教具的演示技巧

 刘爻 2012-07-06

 直观教具的演示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递信息渠道愈多,其传递的效率便愈高。心理学研 究表明,一个正常人用眼睛看所接受的信息约占85%, 用耳朵听接受的信息约 占11%,用鼻子闻约占3.5%,用舌头尝约占1%,用手或身体接触约占1.5%。 所 以教学过程中普遍采用视听教学以加强视觉与听觉的结合。古谚“百闻不如一 见”即此道理。可见,多通道比单通道传递信息的效率要高得多,现代教育技 术正是充分利用其优势多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教师讲课时,如能配合多种因素, 如演示、投影、幻灯、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形式,则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 学习的兴趣,而且其教学表达力更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这是因为:一般人的语 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左半球主要掌管抽象思维;而大脑右半球主要掌管直观 的形象思维。讲课时运用各种直观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通道接受信息,使 学生都能听到、看到、摸到且手脑并用,就可以使大脑两半球同时都处于积极 的兴奋状态,加快接受理解信息的速度,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理解教学信息的效 率。如果教师只讲解,学生只靠两耳接受言语信息,则费时较多,效率较低。

   物体的直观形象本身,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运用直观性的目的绝不 是为了整节课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放。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 为使课堂教学中正确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在具体运用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在运用教具中,要突出其观察的目的。目的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相 反,目的不明确,儿童会东张西望,抓不着要领,得不着收获。 要教给学生有关 的基础知识,这样儿童在观察中才能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把握事物的特点, 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 哪一个阶段上不再需要,那时学生就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教师应 清楚掌握这样一条基本原则: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才是 需要的。

   2.展示物应不使学生首先就能见到。 这样可以避免因过早出现而分散学 生注意力。

   3.在展示一样东西时,尽可能把它举到所有学生都能看得到的地方,应充 分考虑到展示品搁放的位置和高度是否适宜。

   4.展示物应该足够大,以便最后一排的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得见。当然,若 有学生看不清楚展示物,便无从由你所展示的直观教具学到东西的。因此,当 后排学生不能看清,而展示物又不可能放大时,有必要由教师走动出示,让所有 学生都能清楚感知。

   5.当你在讲解的同时,绝不能让教具在学生中间传来传去。否则,他的注 意绝对不会用于或指向你的讲解,其兴奋点必然专注于手中的教具。

   6.在对直观教具讲解时,千万莫只用眼睛注视着展示品而放弃坐位上听讲 的学生。因为你是要与学生沟通信息,而不是你要和教具沟通。在利用实物直 观和模象直观的过程中,没有词的提示作用,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人感兴 趣的方面去,而达不到教学要求。因而,应尽可能的充分发挥言语的指导作用通过正确、生动的讲解,指导学生更好地感知。

   7.为打动学生,在技术可行的情况下,尽力操作演示示范。尤其是对直观 的重要对象或部分,应尽可能增强其活动性,而不能仅仅只是出示一下而已, 还应该补充说明或提示某些感知对象的不易觉察或无法感知部分。

   8.为提高学生的兴趣,可对展示物做“神秘处理”:将它放在一张桌上当你讲解时就把它置于身边,并盖住它。当你讲述时,多提它几次,这样会引 发学生的悬念──不过千万不要说明道白。惟有这样,在揭开履盖之时,才会 引起学生的好奇和真正的兴趣。

   9.直观教学时应当使学生把注意放在最主要、最本质方面。 由于实物直 观外部的、非本质的特点容易掩盖其内部的本质的特征,因而在教学中不易使 学生观察到事物的本质要素,还必须采取其它的直观手段和方法;同时,要防 止直观教学以某一个细节而束缚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否则,对学生不仅没有帮 助,反而会妨碍他们去思考教师本来想引导学生去思考的抽象真理。前苏联教 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举过这样一例可引以为戒:“有一天,我带了一个水轮机 的活动模型给儿童看。推动叶轮的那一股水,由于冲击飞溅而形成一片细微的 水雾,经阳光一照,就映射出一道彩虹。我没有注意到彩虹,可是孩子们觉察 到了。于是,他们全幅注意力都被这种有趣的,但是在当时完全是偶然的自然 现象吸引了,而没有用我想引导他们得出的那些概括性结论上去,这堂课没有 取得良好效果”。

   10.应当逐步地由实物直观手段向绘画的直观手段过渡; 然后再向提供事 物和现象的符号描述的直观手段过渡;逐步地训练学生能离开实物的直观手段 去认识事物的本质。但这绝不意味完全拒绝它。在应用直观原则时,有经验的 教师是用不断发展的直观手段去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以渐近的 越来越复杂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去学习。

   总之,直观教具的直观性首先是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 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教师应在感知直观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 维,透过现象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并且让儿童逐渐摆脱形象,使思维过渡到概 括性的真实和规律上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