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 回答:2006-10-30 22:06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这里被称为中国的“成语之乡”、“典故之乡”。古城邯郸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灿烂的文化,涌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学步桥:桥名出典于《庄子·秋水篇》,据载:“春秋战国时,有燕国寿陵少年,看邯郸人步姿优美,便学步于邯郸,结果未得其能,又失其故步,匍匐而归,引起大笑”。唐代诗人李白借此典故曾书“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 至今,邯郸尚有学步桥一景存在。位于邯郸市区北关街,横跨沁河之上,为三孔石拱桥,大孔券两侧有四个小拱券,桥长35米,宽8.3米,通高4米。桥拱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龙头。桥面两侧有石栏杆,各有石柱多根,柱上雕刻石狮、石猴等兽形,形态各异,制作精巧,造形美观,具有民族传统风格,为一处重要的古代建筑。 邯郸一梦———黄粱梦:中国成语中,有邯郸一梦、黄粱一梦、黄粱美梦、一枕黄粱、梦熟黄粱、梦觉黄粱等,都是一个意思。此典出自唐人传奇《枕中记》。大概情节是,有位叫卢生的秀才进京赶考途经邯郸,在一小客栈住下。当时,店主正在煮黄米饭,卢生劳累之中便昏沉睡去,做了一个美梦,梦中享尽一生富贵荣华。等他一觉醒来,一切没有变化,他还是个穷书生,连店主做的那锅黄米饭还没煮熟。 当年卢生做美梦时的客栈,现在已发展成一个大集镇,就叫“黄粱梦”,位于邯郸市北15公里处,占地20亩,是一组规模宏伟、保存较好的明清时代道观古建筑群。祠内主要建筑有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等,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卢生殿内有卢生睡像与睡榻相连。中央院落松竹交荫,鸟语花香。祠内还建有莲池、假山、回廊、碑碣、钟鼓楼、八卦亭,间有古松翠柏点缀,环境优美清静,确有古观幽雅之遗风。这便是黄粱美梦典故的故乡了。 胡服骑射———插箭岭:胡服骑射,见于《史记·赵世家》:“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胡服骑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不要故步自封,应学习别人长处,勇于改革。 相传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现此处已开辟为一处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游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园林———赵苑。 赵苑占地2100亩,为群雀式建筑,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苑内景观分四部分。东部为古名胜遗址区,内有插箭岭、梳妆楼、照眉池、铸箭炉等古遗址,有新修建的赵王殿、诸子百家殿、古代兵器陈列馆。南部为苑囿区,内有鸳鸯园、家家乐游艺园。西部为现代游乐区,内有九宫城、水上世界、胡服骑射场、垂钓园等。北部为度假区,有仿古宾舍、高档泳池、台球房和小型放映厅等,是疗养度假的好地方。近期又在北大门东侧建起了“邯郸成语典故苑”,占地102亩,总体规划以具有北方特色为主的园林为载体,以发生在邯郸的58个成语典故为内容,以战国时期的建筑特色为风格,以碑刻、浮雕、绘画、自然山石像形喻义等多种艺术手法为表现形式。整个园林以门、沼、台、山四大主体为中轴线,形成了9个各具特色的艺术景区。 炼石补天———娲皇宫:娲皇宫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古建筑群。位于邯郸市涉县凤凰山上,距邯郸市120公里。相传是因“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之处而得名。始建于北齐(550—557年),明嘉靖、万历年间陆续建筑,清咸丰年间重修,占地7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娲皇阁依山就势,坐北朝南,北靠绝壁,高四层23米。在建筑选址、地势利用上独具匠心,整体建筑用8根铁索拴在悬崖上的8个拴马鼻上。娲皇阁的两旁建有钟鼓楼,阁外山崖上保存有距今1400多年艺术价值极高的北齐摩崖石刻。 织绚邯郸———邯郸故城:东周时期,卫献公的弟弟姬专,为避灾难逃到晋国的邯郸,他在这里专心致志营造邯郸,一生不再谈论卫国,这便是“织绚邯郸”的典故,意思是忘掉过去向前看。人们常用“织绚邯郸”这一成语来形容为新生活而奋斗的人们。 邯郸故城,在今邯郸市区的西南部,由东城、西城、北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品”字形,城内总面积为505万平方米。遗址周围保留着残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墙,围墙内陆面有布局严整的十几处夯土台,城下有面积宽广的十几处夯土基址。 这座历史悠久的宫城,始建于战国时期。自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至赵王迁八年(公元前228年)被秦所占,历经八代共159年,一直为赵国的王宫所在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秦将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徒其民河内,夷其城廓”,自此赵王城变为废墟。赵都邯郸故城,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虽受到天灾与人为的损毁,但地面的遗存仍很雄伟壮观,地下的遗址也颇丰富。其平面布局基本符合我国古代前者为城,后者为廓,五里之城,七里之廓的都城建筑定制。 围魏救赵、完璧归赵、赵威后问齐使、触龙说赵太后———丛台:赵国曾是一个多难的国家。他在历史上曾经被侵犯和被欺侮。但是,国难识忠臣,国难出人杰,赵国出现了一批不畏强权,善于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暴的英雄人物,出了一批有远见、明大义的君臣,如赵武灵王、赵威后(即赵太后)、蔺相如、平原君、毛遂等人,终于使赵国自立于强国之林。至今,邯郸尚存留有许多赵国遗迹,显示着赵国的霸业和强盛。 丛台位于邯郸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29年)时期,是赵武灵王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的地方。丛台之名,是因为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连聚非一,故名丛台”。现存的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6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台上建有据胜亭、回澜亭、如意轩、武灵馆,存有许多碑刻。在第一层上还有郭沫若先生留下的七律和乾隆皇帝亲题的诗碑。古丛台气势宏伟、巍峨壮观,历时2000年,几经修缮和改建,虽原貌已失,但仍保持着古代亭榭的独特风格。台前翠柏夹道,有阶石可登,台周碧水环绕,绿树成荫,为中原地区一处游览胜地。 邯郸是一座露天博物馆。邯郸成语典故之乡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不到邯郸作成语典故旅游,可以说是爱好旅游者的一种缺憾。只有到了邯郸,才能身临其境,体会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 |
|
来自: VV美丽人生正... > 《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