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邯郸古城游 学步桥 赵苑 丛台

 木香草堂 2019-02-07

 周五下午,从北京乘高铁,只有两小时多一点,就到了古城邯郸。说起邯郸,我以前在湖北工作,曾经多次乘火车路过,但是一直没有缘分落地。这次是应邯郸的王总和太太新华的邀请,到达邯郸,总算是到达邯郸,近距离的了解这里的文化和历史。

 

王总亲自到高铁车站迎接,并来到邯郸宾馆,这个宾馆位于邯郸的丛台公园外面,南面就是丛台广场,对面就是邯郸博物馆。当晚就是请我到一家地道的本地菜馆就餐,王总的好朋友郝先生也来陪同,据说丛台美酒比较有名,号称南有茅台,北有丛台。能够和茅台比美,一定是好酒。两瓶丛台美酒入肚,喝的有点高了。就好好睡一觉吧。

 

周六一早,王总夫妇一行来到宾馆,接我到邯郸市里的几个名胜古迹看看。

 

我们先来到学步桥,这个学步桥位于邯郸市区北郊,是南北横跨沁河上的一座拱券石桥,据载,原为木桥,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改为石拱桥。桥为连拱式三孔石桥,4个桥墩上各有一小拱桥。桥体结构坚固,形式美观,全长35米,宽8.3米,通高四米。桥两有石栏,栏板上浮雕人物走兽。桥名--学步桥,出典于《庄子-秋水》篇。相传2000年前燕国有一少年灵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便不远千里而来,跟在别人后面学步。结果不但没学会,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小石桥两侧的栏杆上比较粗糙地雕着各种成语故事:胡服骑射、指鹿为马、黄粱美梦……其中有块比较特殊的雕刻,一个画面同时体现出了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引出的是一段战国时赵国最危急时候的故事。秦国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秦国再次进攻时,赵国根本就没有可战之士,秦军一下围住了首都邯郸。老将廉颇带领老弱上城守护,平原君赵胜准备挑选二十个门客跟他一起去魏楚求救兵。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要求跟随,平原君说“先生啊,你在我这里两年了,没表现出什么能力啊。”毛遂说:“我就象锥子,你把他放进袋子,他就冒出来了。”平原君带上了他,于是他在楚庭说服了楚王出兵,为解救邯郸之围立了大功。平原君事后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从此以上宾礼待毛遂。“毛遂自荐”和“三寸之舌”这两个成语也就流传下来了。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学步桥北面有一牌楼,后面就是老街,有一个古庙,古庙旁边就是唱戏的,周五正好是三月三,晚上有豫剧在这里表演。

 

离开学步桥,我们来到赵苑公园。邯郸市历史名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殷。邯郸之域在西周时属于卫国,春秋时为晋地,当时邯郸已是闻名遐迩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著名城邑。

 

晋定公十二年(前500年),晋国正卿赵鞅(赵简子)已将邯郸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此,邯郸便成了赵氏的世袭领地。邯郸在春秋时代先属卫,后归晋。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为赵国都城长达158年之久。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赵苑公园就是古都赵国的遗址公园。可惜,当地人给这个公园起名赵苑。北门高高耸立的两门柱之间,镶嵌着巨大的“古赵名宝”—和氏璧。鲜明地突出了古赵特色。入大门向里,假山,草坪,彩色喷泉,人工瀑布错觉落有致,点缀其间。

 

大约在2300年以前,赵国第四代国君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曾在这里带领将士苦练骑马射箭。苑内保留了插箭岭、南北梳妆楼、铸箭炉、皇姑庵、汉墓、照眉池等遗址。王总是这个公园的建设者和实施者,很多石雕都亲自出于他的设计和施工,他自豪的一一告诉我。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王总的作品之一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这座桥也是王总作品之一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这些都是王总作品

可惜公园里现在没有任何文化的气息,连说明都没有了,要不是王总告诉我,我真看不出来是古迹。

 

从赵苑出来,我们来到丛台公园,这里也是古城邯郸的象征,公园虽小,但是历史故事特别多。

 

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故称武灵丛台。丛台是赵武灵王观看军事演练及娱乐表演的场所,当年曾以结构奇特、装饰精美而闻名列国,李白、杜甫等诗人都曾登台挥毫题诗。

 

现存古丛台为清代同治年间重修,占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层青砖高台的底层南北各有一门,甬道右侧的台墙上还嵌有“滏流东渐,紫气西来”几个大字,北门台阶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时亲笔书写的诗碑。当中一层有 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为纪念武灵王的而建。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里面的赵武灵王的塑像就是王总的作品之一。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丛台之名,源于当时有许多亭台建筑连接垒列而成,《汉书》颜师古释文:“连接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相传它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故称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发生地。战国时期,赵国本是一介小国,武灵王即位后,决心使国家强盛起来。当时北方少数民族被称为“胡人”,他们身着窄衣,以能征善战著称,武灵王遂让赵国上下都改穿胡服,勤练兵马,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赵武灵王修筑丛台的目的是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古人曾有“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的诗句。据传当时丛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以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装饰精雅而名扬列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台挥毫题诗,抒怀言志,留下了不少诗篇。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1750年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过邯郸登丛台写道“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写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北门高阶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笔诗碑。在丛台的第二层台面上,还建有纪念赵武灵王的武灵馆和小巧玲珑的回澜亭,周围还分立和台墙镶嵌有众多的碑碣。最高层的平台,称武灵台,距地面13.5米。明嘉庆13年(公元1534年)建据胜亭于其上,意为在防御上据此者胜。登上据胜亭,远眺太行山,近观邯郸市容,赵都风光尽收眼底。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长4O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是纪念武灵王的建筑。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墙镶嵌有许多碑碣。其中,清末进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与举人李世昌的兰花石碣倍受游人赞扬。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台的最上一层,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顶台呈圆型,直径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于台上,取名“据胜亭”,其意是在防御上据此者胜。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在丛台下,有一对男女的塑像,这个塑像就是王总的杰作,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公元8世纪末叶唐朝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子不见。后来梅花二度开放时,陈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哭别。后陈杏元无法忍受对丈夫的思念,便跳崖了,被崖下昭君庙里的昭君所救,几经周折,除掉奸臣,二人终于团圆。

 

这塑主人公梅良玉、陈杏元塑像,鲜活地表现了两人血泪泣别于邯郸丛台这一全书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虽为小说中人物,但韵事流传,带着凄怆的诗意美感,也足以点缀胜景,予人美好回忆。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丛台北侧有一座古朴典雅的古董建筑----七贤祠,是后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杰出人物韩厥,程婴,公追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成,大殿内七贤的塑像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七贤祠西院为历代书家的撰书碑林,在此可以领略书法艺术的风采。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这就是蔺相如,廉颇,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赵氏孤儿发生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邯郸古城游 <wbr>学步桥 <wbr>赵苑 <wbr>丛台

丛台东湖上的望诸榭,是为纪念战国时期限的著名军事家乐毅而建,乐毅原为燕国名将,擅长用兵,他本为魏将乐关羊之后,燕昭王下招求贤时,乐毅自魏往,被子留任为亚卿,曾率秦,韩、赵、魏、燕王之师代齐,克城70余座屡立战功,燕昭王死后,燕惠王误信齐人田单的反间计,乐毅被迫交出兵权,出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

 

邯郸有“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美称,和邯郸相关的成语有3000余条。主要有: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将相和、刎颈之交、围魏救赵、梅开二度、退避三舍、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不射之射、邯郸学步、胡服骑射、铜雀春深、宁可玉碎,不愿瓦全、绝妙好词、黄粱美梦、冬日之日、夏日之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奉公守法、奇货可居、南辕北辙、河伯娶妻、挟天子以令诸侯、下笔成章、路不拾遗、诗文判状、窃符救赵、步履蹒跚.、三寸之舌、惊弓之鸟、旷日持久、不遗余力、舍本逐末、罗敷采桑、智者千虑等。

 

 邯郸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语典故呢?邯郸历史悠久,是战国时赵国都城,为赵文化发祥地。古赵国立朝181年,造就了赵武灵王、蔺相如、廉颇、赵奢、李牧等明君贤相、英帅良将,成为战国的军事经济强国,因而形成了不少以历史事件为主要来源的成语典故。

 

 邯郸也是众多诸子学派及文史杂艺的诞生地,成语“开源节流”就出自《荀子》。唐时的邯郸已从兴盛到衰落,但沈既济的志怪小说《枕中记》仍然留下了“一枕黄粱”的成语。从来源说,这些成语均可被看为作品名句。  一座名城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往往相得益彰,看来从历史深处积淀下来的丰厚文化是产生成语典故的肥土沃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