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遮阳伞测试公共管理的智慧

 红瓦屋图书馆 2012-07-06

遮阳伞测试公共管理的智慧

2012年7月6日   A1叠02:A1叠02-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顾骏

  顾骏

    “黄梅”没过,上海已入盛夏,连续35℃以上甚至38℃的高温,让暴露在烈日下的行人苦不堪言,各种自发的“应急行为”纷纷出现。据观察,市中心多数十字路口没有遮阳设施,许多行人或电动车车主为免太阳暴晒便擅闯红灯,交通险情频发。其实,即使没有发生交通险情,从城市公共设施配置的角度,似乎上海也有必要考虑路口“遮阳”问题。

    近年来,为了便利交通,特别是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不少街道拓宽了,单一方向上交通灯变换的间隔时间也延长了,行人等候的时间也拉长了。加上市民素质提高,静候信号变换后才上人行道的行人越来越多。这些效应的叠加使得烈日下的路口等待越来越让市民难以忍受。前述的交通险象环生,客观上说明,现行的道路设施、制度安排、市民素质和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之间,已不互相协同,亟需通过公共管理方式的调整和技术开发,提供更人性的服务,否则,有关部门将遭遇从事故增加、文明退步到市民抱怨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从单纯解决“遮阳”问题出发,不少市民提出在人流较多、道路较宽的十字路口设置大型遮阳伞的建议。事实上,上海街头不乏遮阳伞,在杨浦区30个路口、110个交警执勤岗位都有遮阳伞,由交警和协警负责维护,保持至今已9年多。邻近城市杭州一半以上的路口有遮阳棚,共计达到上千处,而且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营。所以,路口遮阳不是一个不可解的难题。

    不过,真要解决问题,恐怕还需要主管部门来统筹。从目前来看,至少有三个技术问题需要破解。首先,十字路口如果设置大型遮阳伞,必须保证机动车驾驶员的视线。否则,行人的险情减少了,驾驶员却可能因视线受挡而引发新的险情,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请专家针对每个路口作专门的研究和设计。

    其次,城市路口总数惊人,即使仅在一部分人流较多的地方设置遮阳伞,初次投资也不是一个小数目。特别考虑到类似需求并不仅限于遮阳伞一个项目,有些较之更为紧迫的民生改善所需资金尚未落实,所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认领,“化整为零”地解决问题,可能更为可取。多年前,有企业无偿建设公交站的雨棚和座椅,就是一个适例。借社会建设的势头,动员更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让遮阳伞在需要的地方“遍地开花”,也不失为一项创新,比完全由一家企业包下来,更有意义。

    伞有了,后续的问题跟着来了。第一,遮阳伞不可能一年四季竖立街头,之后要收藏,即使在夏天,早上撑开,晚上收起,也需要有固定的主体来承担责任。第二,遮阳伞暴露在烈日下,折损很快,维修和再添置也需要投入,不解决稳定的资金来源,“好事不长久”也会成为遮阳伞的结局。第三,即使遮阳伞为公众无偿捐助,但在长期使用中,万一发生事故,捐助人仍需承担法律责任,所以,需要找到“接盘人”,连伞带责任一起转移过去。将这三点通盘考虑,最佳做法显然是由商业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来经营街头遮阳伞。

    由企业来运作具有公益性的事务,关键是搭建一个规范而且有效的制度框架,特别要处理好全面规划、企业招标、市场竞争和质量监管等主要环节,防止遮阳伞杂乱无章、特许企业成寻租对象、街头林立有碍观瞻的店招等不良现象出现。

    “街头遮阳”看似一件小事,同样构成公共管理的一篇大文章,能否做好,是对城市管理智慧的测试。

    (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