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敬的"力振古法",可以从他的《烟云供养》及《上下钓鱼山人》奏刀中体会到。
丁敬,字敬身,号钝丁,浙江钱塘人,生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卒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精于诗文、书画和金石。丁敬对于研究金石文字、器物极有心得,常亲临悬崖绝壁摹拓。对于秦汉钟鼎彝器,鉴赏力甚高,于宋元名迹书画,过眼即辨真赝。“寸铁三千年,秦汉兼元明”,他的篆刻宗法秦汉,兼收历代之长,入古出新,孕育变化,气象万千,成为西泠印派创始人、浙派始祖,居西泠八家之首(所谓西泠八家,就是丁敬、黄易、蒋仁、奚冈、陈鸿寿、陈豫钟、赵之琛、钱松等大家),著有《武林金石录》、《龙泓山馆诗钞》、《砚林集拾遗》、《龙泓山人印谱》等。丁敬的篆刻,强调刀法的重要性,主张用刀要突出笔意。他的刀法钝朴奇崛,风格遒劲。他在篆法、章法、刀法3方面都有独创性的建树。丁敬运刀,从魏植、朱简的“碎刀法”获得启发,每一线条的篆刻都由多次提按起落的切刀来完成,增强了起伏顿挫的节奏,使笔画具有“屋漏痕”式的凝练苍莽效果。丁敬确立的这种“切刀法”规范,成为其后篆刻艺术主要的运刀方法之一,同时也构成了浙派篆刻的特有技法。
丁敬写过二首论印诗:
《说文》篆刻自分驰,嵬琐纷纶炫所知。
解得汉人成印处,当知吾语了非私。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以下是对丁敬这方名印《上下钓鱼山人》的不同评价:
丁敬刻印变化甚多,章法神奇,方印中有圆篆而不觉萧疏,有方篆而不觉板滞。最妙的是他晚年刻的一纽长朱文印,文曰:“上下钓鱼山人”,“上”字一点,“下”字一点,“钓”字金旁四点,勺旁一点,“鱼”字是象形文,鱼眼一点。这方印共6个字,有8小点,真妙极了!
“上下钓鱼山人”一印,想用大篆,以细朱文出之。强调了字的形象化,突出细点笔划。但结构松散,细弱无力,陷入了明人有些印的习气,并不足取。据作者在边款中说明,“石金老农印”是仿明代“阳明山人”印的,所以明人习气较明显,结构松散,字虽苍老而欠刚劲。
不管怎么说,丁敬在整个篆刻艺术发展史上起着振弊起衰的作用,开创了浙派。他的刀法,独具一格,用细碎短刀,波碟前进,增加了笔意和气韵,富有金石感。他在印论上提出“说文篆刻自分驰”的观点,不受说文限制,创用隶法篆印,这些都是具有卓识的创见。
丁敬之后,蒋仁、黄易和奚冈(合称西泠四家)继承并发展了它,但蒋、黄、奚没有全面地加以继承,最突出的是继承和发展了下面两种:朱文以丁敬的方朱文为基础加以发展,文以丁敬的拟汉白文为基础加以发展。所谓浙派风格,逐渐地集中在这两种上面。后来的陈豫钟、陈鸿寿、赵之深等人,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发展。
沙孟海先生在《西泠四家印谱跋》中说,“丁敬作品,高浑朴茂,气象万千,陈鸿寿、赵之琛辈得其一体,皆是名家,师承源流,厘然可见”。这几句话说明了丁敬的艺术成就,后来人的师承源流,也说明了丁敬的艺术成就没有被浙派全部继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