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去过菲律宾吗?

 悟之思语 2012-07-07

摘要:在山东德州一个名叫北营的小村落里,有一座苏禄国王墓。这位古代菲律宾国王长眠在中国土地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据史料介绍,古苏禄国位于菲律宾苏禄群岛,明初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大大提高了中国在海外的声望,形成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当时苏禄国与中国的友好交往也达到了高峰,苏禄国王就是此间到中国进贡朝拜时病亡的。郑和和他的庞大船队到过亚洲及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和部落,但他是否到过菲律宾海内外却一直存在着争议,史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其真情究竟如何呢?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

迥然相异的历史记录

    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影响极大,但清代成书的《明史》对他的记载只有短短的七百多个字。对于郑和去过的地方以及对这些地方的影响,《明史?郑和传》中是这样记述的: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从这段叙述看,郑和及其船队并没有到过菲律宾。然而当时非常有名的一部游记见闻录《星槎胜览》对此却有着截然相反的记载,书中用诗歌描述了一个叫“三岛”的国家:“幽然三岛国,花木茂常春。气质尤宜朴,衣裳不解纫。游归名赞德,贺礼酒频频。采吟荒峤外,得句自逡巡。”据地理专家考证,三岛国也称三屿,即今天的菲律宾群岛。《星槎胜览》还提到了苏禄国:“苏禄分东海,居民几万家。凡烹为水布,生啖爱鱼虾。径寸珠圆结,行舟路去赊。献金朝玉阙,厚赐被光华。”

    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郑和船队应该到过菲律宾群岛。事实上,郑和七次出海舟师到过或经过的国家和部落远远不止《明史》上记载的三十几个,其中相当一部分在正史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记录。

    《星槎胜览》成书于1436年,作者是郑和出洋时的翻译费信。费信信奉伊斯兰教,明永乐七年至宣德八年间(1409年—1433年)曾四次随郑和下西洋,后来费信编撰了《星槎胜览》一书,记述了他亲眼所见的异域风土以及耳闻的异俗人情。《星槎胜览》与同时期的《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是记录郑和下西洋的三部最原始的第一手史料,具有极高的可信度。但也有人认为,《星槎胜览》中有不少内容为采辑旧说敷衍而成,其中引用元代《岛夷志略》的资料就有多处。嗜好文史考据的民国医家陈存仁在其《被误读的远行》一书中也说“他这本书(指《星槎胜览》)文艺性较为浓厚,对琐屑的事情,记载却不甚详细”。由此看来,对《星槎胜览》中记述的史料需辩证看待,不能也不应将其完全当做信史来读。

       受郑和航海事迹的影响,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东王、西王和峒王率官员及家眷三百多人到中国访问,受到永乐皇帝朱棣的热情接待。苏禄国这个庞大的代表团在中国逗留了二十多天,后来归国途中,东王在今山东德州一带不幸染伤寒而亡。当地官员按中国君主的规格将其安葬,永乐皇帝亲书悼文并立碑纪念,石碑如今保存完好,上面的悼文仍依稀可见。

    苏禄国东王去世后,长子回国袭位,王妃和两个小儿子留在德州为其守墓,其后裔至今犹存。清雍正八年,当时的苏禄王访问中国时,曾专门赴德州瞻拜祖茔;近年来古苏禄国东王后人、菲律宾数任驻华大使以及菲前总统马科斯之子等都曾来拜祭过王墓,并与定居在此的东王后裔座谈寻根。

                                                         

                                            菲律宾的中国坟

       陈存仁是民国年间沪上名医,行医之余对郑和出洋的史实进行了仔细的考证和研究,并实地考察了许多郑和当年经过的地方。对于郑和是否到过菲律宾,陈存仁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在《被误读的远行》中这样说:

   郑和在东南亚一带的情况,我叙述已多,因为他在东南亚只是没有到过菲律宾。我在香港笔会席上,曾遇到过一位菲律宾历史文物专家,他说菲律宾有一种奇异的传说,说是郑和的逝世,倒是在菲律宾,而且还有郑和的墓。但事实上只是传说而已。郑和逝世地点是在南京,与菲律宾毫不相干。所以传说尽管传说,墓是没有的。

      关于郑和去世的时间以及他的墓地究竟在何处,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和谜团。但在菲律宾苏禄省首府霍洛城郊外的确有一座中国坟和祠庙,不过墓主不是郑和,而是他手下的一名军士白本头(当地人尊称“本头公”),这是郑和船队曾经到过菲律宾的一个确凿证据。

     1998年12月,郑和问题研究学者、上海《文汇报》编辑徐作生到菲律宾马尼拉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此间他听说了此事。在当地友人的带领下,会议一结束徐作生便来到霍洛城考察访古。

     本头公祠庙位于霍洛城西北的巴笼山麓,主体早年毁于兵火,如今只存山门和神像。神像系整块巨木雕刻而成,高1.6米,徐作生在文章中介绍得非常细致:“(神像)隆鼻、阔嘴、浓须、绾发,身披黄色战袍。唯岁久失修,神像面部色彩斑驳。黄色战袍上有白色缎带一幅,上书‘新郑白府某某某’字。神像底座刻英文‘PENTAOKONG’,译为‘本头公’。这‘新郑’两字,即本头公的原籍河南新郑县。”本头公雕像的发型是明代发式,战袍系明代武官服饰,而黄色则代表着此袍系朝廷所赐。另据考证郑和下西洋前曾在河南新郑作战,部下有不少新郑籍的白姓军士——所有这一切都将此人的来历指向郑和。

     出庙拾级而上,便是本头公茔墓。由于年代久远,墓前所立石碑早已佚失。徐作生等在附近荒草野坡四处搜寻,希有所得,后果搜得英文墓碑一座。碑文内容不长,兹录于下,希望能给研究者以帮助和启发:

    本头公,吾苏禄华人之先祖也。公本名曰白本亥(音),升天后被奉若仙君或神灵。本头公生前为中国最伟大之航海家郑和(也即三宝公)麾下一名军士,公驾舟南渡至苏禄。三宝公曾创下七下西洋之记录,此中尚包括印度洋。三宝公首次下洋为六月十五日也,这一天遂被后人定为中国之航海日,以纪念郑和之功绩。当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本头公与其宝船主帅三宝公一起,出海向南航行。船队抵达苏禄岛,本头公于岛上居住数年,当其仙逝后,便被埋葬于此。(徐作生:《郑和舟师履菲新证——古苏禄国本头公英文墓铭考释》)

          为纪念郑和的伟绩,1955年,台湾地区将郑和首次下西洋的7月11日(郑和出洋的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即公历1405年7月11日)定为航海节;2005年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之际,中国政府也将7月11日确立为航海日,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节日固定下来。从本头公碑文中“这一天遂被后人定为中国之航海日”之语推断,此碑立碑时间距今不可能太远,应该不会超过1955年。

      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古代的航海术和地理学正处于黄金时代,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与其相比。直到郑和船队经过菲律宾一百多年以后,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才偶然“发现”了菲律宾群岛,不过,与中国船队满载金银财宝和土特产与当地土著友好结交不同,麦哲伦带来的是枪炮、杀戮和殖民,后来麦哲伦被岛上反抗的居民杀死。

今天看来,郑和船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友好的外交使团,一位史学家曾这样评价中国历史上的这次远航:“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在整个文明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远航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因为它最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