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部终于强调“产品”质量

 as88 2012-07-08

教育部终于强调“产品”质量


闲散一石

 

  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为河南省高校的校长书记作了一场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会,并强调高校应紧抓教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杜玉波说,当前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9%,“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也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差距;二是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有差距;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要求有差距;四是高等学校办学和自我管理能力与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有差距。但是,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够科学,要害是质量不高。”
 
    多少年来,中国高校一直在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和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关注教育质量不够,导致高教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这种滞后,一是表现为专业设置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二是表现为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三是表现为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在这种现象的背后,又是教育观念极度混乱和整个教师队伍处于普遍性的浮躁之中。高校领导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学校名声之上,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学术成就”之上,使得一些高校成为既不象专门研究机构,也不象教育机构的怪异状态。当社会对高校教育表示不满时,某些高校人士或是将责任推给社会,或是以教育规律来搪塞,表现出极不负责的态度。
 
    所以,杜玉波说,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提高质量这一主题,坚持走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头戏。
 
    第一,办学理念要变。大学办得好不好 不应看学校规模,而要看“产品”质量。“要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大学水平的最主要标准。”杜玉波说,有时理念比做法更重要。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这是一种片面思维。这种思维把教学等同于培养人才,其实教学只是培养人才的一个方面,教学应该服从培养什么样的、如何培养人这个大方向,否则教学就失去了意义。
 
    第二,衡量标准要变。杜玉波说,教育的产品是学生,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应主要看他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也就是看这所大学毕业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要比毕业生质量。现在大学排行榜的很多指标体系设计,比较的并不是这些东西,有的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有的以学校规模及其他数量的发展作为指标。杜玉波说,现在不少高校在申请指标、申请项目时,习惯上讲学校的规模有多大,却很少拿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指标来检验自己。
 
    第三,办学模式要变。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在办学方面,是自己办自己的,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设置什么专业,一些民办高校还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什么专业来钱就办什么专业,很少面向社会办学。一些大学总是抱怨政府支持不够、社会就业岗位不足,抱怨社会要求太多。杜玉波指出,“高校要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人才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指标。”要以社会评价为导向来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人才需要来调整专业设置,控制招生规模。
 
  
教育部副部长:高考不是最好制度 但尚无法代替http://news.sohu.com/20120707/n347529267.s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