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校更名为何总有市场

 Z教授的e 2015-09-19

高校更名为何总有市场

近日,教育部《关于2015年列入教育部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又将高校更名的议论推到风囗浪尖。

中国高校的更名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据媒体报道,近6年来,我国共有五百多所大学更名。"学校"改"学院","学院"改"大学";小地方改大地方,大地方改"中国",从农业”“纺织等词改成科技”“理工等热门词,总而言之通过更名,校名更加高大上。尽管其间也有些高校的更名遇到麻烦,如前几年杭州师范学院希望改名为杭州大学,招致原杭州大学校友的强烈反对,最后成为"杭州师范大学;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尽管其间坊间抗议声不断,四川大学也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要求提起行政复议,但因为已在这次公示之中而极有可能成功。

本来校名就像人名、地名、公司名一样,只要不重名,只要合法合规,不影响社会风化就应任其选择。如果学校因为规模扩大了或者定位改变了等原因要改名,也是很自然的事儿,世界各国也都有高校更名的先例。总之大学取名和改名是高校的权利,不论是大学、学院,还是分校,校名并不妨碍其大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如大家知道的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不影响其在公众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学的声誉和地位。

近年来有如比多的高校热衷于改校名,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高等教育行政化管理是高校更名之风的主要推手。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对高校的评价主要还是行政评价为主,把大学、学院、学校分为不同层次。学院和大学的区别在规模、学科设置、专任教师等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大学高学院一个档次,学院高学校一个挡次。通常,如果学院更名为大学,或学校更名为学唍,就是可以获得政府更多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学校在其学科、专业设置、师资聘用中,也将拥有更大空间,这无疑有利于高校的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思路的支持和驱动。如这次公示中的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是《泸州十二五规划纲要》重点任务之一,同时泸州市委专门成立推进泸州医学院新区建设和更名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和先进国家的教育科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使高等教育真正去行政化管理,仍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性课题。

其次,高校的更名之风反映出大学办学者的浮躁不安和急功近利心态。作为大学管理层,理应多下点功夫提高办学质量,但由于有了通过校名升格就可以提高社会声誉、达到面子更好看,招生更容易等功利性目标,显然希望能更改校名的书记、校长们就多了起来,甚至个别高校负责人更希望身份从院长晋级为校长从而提高行政级,同时还有可能占有更多科研经费与项目审批的机会。因此只要这种更名红利的存在,仍会有不少高校千方百计地抓住更名这种办学捷径。

再者,高校的更名之风能有市场与招生有关,通过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就能招来更多的生源。一所高校,从学院更名大学,办学质量并没有变,可当年的招生就可能提高录取分数好几十分,反映出公众百姓以名取校的思维定式,说明我们整个社会如何修养得更加成熟值得深思。

中国的高等教育应该是高水平且特色鲜明的,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千校一面。显然,高校更名容易,名副其实很难。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大学管理层和全社会要遵循教育规律,在高等院校优化学科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多下功夫,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扎实的苦练内功而不是投机取巧式的改名,来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从而真正实现由高等教育的大国向高等教育的强国的转变。(作者姜耀东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2015091814: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